•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反用典故的诗词

    1.正用典故和反用典故的例子

    正例:最出名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了、还有典出>: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他把拿来的箭一一折断,扔在地下.隔了一会儿,阿豺又对他的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把它折断。”慕延利毫不费力地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来把他们一起折断。”慕延利竭尽全力,怎么也折不断。

    阿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

    后人用“阿豺折箭”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

    反例:岳飞北伐的时候被秦侩污蔑谋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一个孟良崮战役(74师像友军请求援兵,可是援兵却在看热闹)、赵高和李斯合谋谋反,最后成功了,赵高找机会把李斯杀了、

    2.古诗的表现手法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运用典故的诗句

    无题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

    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

    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

    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

    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

    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4.与典故有关的古诗词

    李白《行路难》(其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拓展】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5.找典故的诗句5首,要绝句

    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名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要杀他,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设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折柳

    相传汉代人送客到长安东的霸桥时,折取路边的柳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以示挽留之意,表示不愿分离。后以“折柳”表惜别之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5. 青鸾

    《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6. 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市,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6.巧用劳动典故的诗词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参考资料:陶渊明《归园田居》:

    .《彼农二章》唐.陆龟蒙

    世路浇险,淳风荡除。彼农家流,犹存厥初。藁焉而席,

    茨焉而居。首乱如葆,形枯若腒。大耋既鲐,童子未□。

    以负以载,悉薅悉鉏,我慕圣道,我耽古书。小倦于学,

    时游汝庐。有饭一盛,莫盐莫蔬。有繻一缇,不襟不祛。

    所谓饥寒,汝何逭欤。

    禹贡厥田,上下各异。善人为邦,民受其赐。去年西成,

    野有遗穗。今夏南亩,旱气赤地。遭其丰凶,概敛无二。

    退输弗供,进诉弗视。号于旻天,以血为泪。孟子有言,

    王无罪岁。诗之穷辞,以嫉悍吏。

    7.中国诗词常用的典故什么

    60。

    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 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 项技术的专家。 61。

    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 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2。

    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3。

    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 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4。

    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 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5。

    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 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 听、恭听。 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 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6。 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 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7。 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比喻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68。 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 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69。 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 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0。 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 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 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 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 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 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在此已成为 传书的信使。 71。

    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 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2。

    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 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3。

    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 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4。

    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 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5。

    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 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6。

    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 谦没有才能。 77。

    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 人的心。 80?捉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 比喻代人写文章。

    81。 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 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 住宿。

    82。 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 对文稿细加修饰。

    83。 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 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 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 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 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 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

    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 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 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 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 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 信,岂上望夫台。”

    86。 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 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 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 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 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 “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87。

    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 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 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 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 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 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 例:这 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 会。

    88。 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 扰边境。

    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 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喻为国忘家。

    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 丨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 89。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 i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 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喻杀敌报 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 丨故,千村落寥。

    何曰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 |清河洛。” 90。

    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 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 固定不动。 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 |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 |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

    后 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 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