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有关中国精神的诗词典故

    1.有关中国精神的故事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场全民族抗战。

    面对民族危亡,面对装备精良、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有着强烈爱国心的中华儿女,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卫国战争的英雄诗篇。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凝聚了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和战斗力。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被日军占领了20多个省、市,死伤人数达3800万。面对外敌入侵,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结成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任何入侵者都为之胆寒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的抗日队伍,义无反顾地开赴抗日前线,同敌人浴血奋战。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战,给不可一世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民族精神是无敌的卫国长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的大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种民族大义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光大,团结和争取了友党友军及一切爱国力量,为追求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视死如归,英勇奋斗。舍身抗日成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群体行为。

    日本侵略者可以杀死我们几千万民众,但摧不垮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日本侵略者可以暂时占领大片中国土地,但征服不了中国人的爱国心。日寇越残暴,抗战的斗志越坚强;环境越艰苦,对敌斗争的办法越多越灵活。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力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弘扬民族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贵在实践,重在行动。

    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彻到各行各业,化为每个公民报效祖国的精神支柱,使之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巨大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我们要大力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铸造新时代的民族之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民族英雄文天祥 南宋状元郎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

    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宦海浮沉 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

    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

    文天祥仅以进士身分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

    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

    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国难见臣忠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

    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

    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

    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

    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

    谈判中,文。

    2.中国古代体现民族精神的历史典故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民族英雄[1]和爱国诗人。

    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柴市口慷慨就义,年仅47岁。

    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编辑本段]生平概况 文天祥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第一名,翌年(宝佑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成为权相贾似道门生,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签书甯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

    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罢斥。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

    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

    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

    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

    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

    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

    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 七月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址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指挥抗元,后入清流境过国母岽作《吊惠利夫人》诗: 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强寇,死愧明溪莘七娘。

    冬十月,文天祥转移到汀州,莲城、等地,派使参赞吴浚取雩都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汀关,文天祥欲据莲城拒敌;汀州守将黄去疾闻帝驾下海,拥郡兵有异心.文天祥逐屯兵朋口转到龙岩.二月,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四月斩杀跋扈大将二人后.至夏,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此时各地豪杰响应抗元,号令通于江淮.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转战至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妻妾子女失散,收容残部,奉老母再入莲城,请命益兵再举.后转战至循州。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位的弟弟——赵昺移驻崖山,被任命少保,信国公.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

    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

    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写《过零丁洋》20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战的惨败后,陆秀夫背着8岁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

    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

    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

    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

    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

    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

    3.有哪些关于精神的故事、诗句、名言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战国楚?屈原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唐?王勃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三国?魏?曹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晋?陆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唐?孟浩然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唐?李峤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清?朱经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清?魏源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唐?窦巩

    4.中国诗词常用的典故什么

    60。

    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 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 项技术的专家。 61。

    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 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2。

    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3。

    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 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4。

    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 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5。

    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 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 听、恭听。 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 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6。 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 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7。 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比喻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68。 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 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69。 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 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0。 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 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 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 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 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 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在此已成为 传书的信使。 71。

    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 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2。

    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 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3。

    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 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4。

    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 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5。

    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 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6。

    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 谦没有才能。 77。

    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 人的心。 80?捉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 比喻代人写文章。

    81。 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 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 住宿。

    82。 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 对文稿细加修饰。

    83。 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 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 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 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 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 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

    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 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 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 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 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 信,岂上望夫台。”

    86。 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 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 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 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 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 “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87。

    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 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 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 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 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 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 例:这 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 会。

    88。 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 扰边境。

    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 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喻为国忘家。

    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 丨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 89。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 i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 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喻杀敌报 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 丨故,千村落寥。

    何曰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 |清河洛。” 90。

    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 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 固定不动。 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 |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 |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

    后 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 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5.有关中国文化和爱国精神的古诗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示儿>>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对酒>>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6.中国诗词常用典故有哪些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 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 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 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 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 晶莹、局洁〇 2。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 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 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 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 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 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 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 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 搅天飞^卯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 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 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 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 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 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 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 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 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 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 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 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 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

    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 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 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 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 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 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 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 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 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 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 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 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 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 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 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 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曰的繁华已荡 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 去昔曰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巷口。

    6。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 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 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 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 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 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 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

    长: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 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 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 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 送别之所。 8。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 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 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 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 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 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 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 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 别的愁绪。

    9。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 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 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 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 有舍情。”把伤/(>、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 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 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

    7.列举中国重精神的古代故事

    1, "闻鸡起舞”,这是东晋著名爱国将领祖逖与刘琨自勉奋发的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2, 立雪程门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3,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他家以种田为生,他却酷爱读书,昼夜不停。有一次,妻子下地干活,让高凤在家看护凉晒着的小麦。突然,天降暴雨,而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妻子从赶回来一看,啊呀!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丈夫却一点也不知,仍沉浸在书中。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高风流麦”称赞读书专致人。

    4,临池学书

    古代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他家中的衣服上 都写上字,然后再到池中洗净。反复地这样做,竟然将池中的水都染黑了。他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形容人刻苦学习书法。

    5,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非常顽皮、不爱读书。一天,父亲与朋友们谈到左思时,流露出失望的神色。小左思看到后非常难过,便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年复一年,左思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用十年时间潜心研究、精心撰写的文学巨著《三都赋》受到惊人的好评。人们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大幅度上涨。

    6,妙笔生花

    李白小时候曾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所使用的笔头上开了一朵鲜艳的花。只见一张张白纸从他的面前飞过,李白极为兴奋,抓起这支笔就飞快地写起来,笔墨落在纸上就变成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后来,李白刻苦学习,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好诗,成为千古流芳的伟大诗人。

    7,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年青时,因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在吴主孙权的再三劝说下,他学习汉武帝,无论什么时间,手中总拿着书,有空就读,并坚持不懈。他终于成为文武双全的大将军。人们用“手不释卷”来形容勤奋读书。

    8,割席分坐

    汉朝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坐一张席子上读书,有达官贵人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仍然静心读书,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不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把席子割断,两人分开就坐。管宁后来终于事业有成!

    9,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10,隔篱偷学

    贾逵出生于公元30年,是西汉名家贾谊的第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喜爱读书。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经常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由于勤奋苦学,最终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

    8.关于爱国的诗词及典故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

    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这首诗作于宋朝灭亡的那一年。

    示儿(其四)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已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课本中已经学过,不作过多介绍。

    摸鱼儿

    【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是我国爱国诗词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是宋代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首词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作手法相似,都是借原本没有感情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

    苏武牧羊,岳母刺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