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台湾反割台诗词

    甲午战争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清·谭嗣同《有感一章》 世间无物抵春愁①,合向苍冥一哭休②。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③? 【简注】 ①抵:抵消。②合:应当。

    苍冥:苍天。③天涯:边远的地方,此处指沿海边疆。

    神州:指中国。 【赏析】 此诗作于1896年。

    1895年春天,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给日本。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讲,再也没有比眼看祖国遭受外敌欺侮宰割更令人伤心和忧愤的事了。

    诗人写作此诗时,又情不自禁地想起祖国头年春天蒙受的耻辱。因此,诗的首句写道,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消得了这种春愁。

    台湾人民反割台战争的概况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就在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的时候,一场英勇悲壮的反割台斗争在台湾展开了。在这场反割台斗争中,从官绅到民众,台湾的各阶层人士均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在清宫甲午档案里记载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官员呼吁废约保台 《马关条约》的签订,震惊了全国。

    清政府各级官员上至内阁大臣、御史、翰林,下到各省督抚、司道纷纷上奏,反对割台。当时在京举行会试的各省举人更是痛感民族危难,请求勿割台湾。

    广东举人梁启超等81人于1895年4月30日上书,深刻分析了割让台湾的严重后果,“上之欲割台以全内地,保都城,而地更瓦裂,都亦必惊”。他们认为“不割则地或可保,都或不危”。

    便吁请清政府抗争到底,“日人若因此败和,吾大兵可集激励,忠义犹可为战,众志成城,敌人亦何敢遽行藐视乎”? 此时,台湾地方官员也屡次发电,奏明民众的悲痛之情及抗日愿望。1895年4月21日,署台湾巡抚唐景崧向清政府发电报指出“战有生机,割地赔款实成绝路”,割台“则是安心弃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

    此外,唐景崧还主张通过国际公法力主废约保台,“公法会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商居民,能顺从与否。又云,民必顺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

    务求废约,请诸国公议,派兵轮相助,并求皇上一言以慰众志而遏乱萌”。除了积极呼吁外,他们也担当起领导武装保台斗争的重担。

    这其中以南澳镇总兵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最为突出,其成为台中和台南地区抗击日军的中坚力量。士绅组织武装保台 在外敌入侵,清政府决议要割台自保的紧要关头,台湾的士绅以丘逢甲为代表,纷纷投身于抗日保台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中。

    在创建民主国、组织义军、筹备粮饷军械等方面,台湾士绅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在得知割台计划后,丘逢甲率全台绅民请台湾巡抚向清政府代奏了他们的义愤之情,“和议割台,全台震骇。

    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

    列圣深仁厚泽二百余年,所以养人心士气,正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弃之”?同时也表达了他们誓死抗日的决心,“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

    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对祖宗,下对百姓。

    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 从1894年9月开始,丘逢甲便组织台民兴办团练,保卫家乡。

    11月,署台湾巡抚唐景崧奏委丘逢甲“招募义军,以备择调”。于是,唐景崧便正式将原先的民团改为义军,并且还招募了一批比较有影响的人加入。

    随后,在反割台无望的情况下,唐景崧建立了台湾民主国,他自己为民主国大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并兼全台义军统领,奉刘永福为民主国大将军,林维源为议长。这正是台湾官、绅、民联合抗日的最好体现,台湾民主国作为台湾人民的抗日政府,在反割台斗争中发挥了领导机构的作用。

    正如戚其章所说:“台湾民主国的成立,稳定了台湾的局势,形成了台湾抗敌的新体制,又是台湾义军的发动者和领导者。” 民众奋起参与保台 台湾人民是反割台斗争中最为坚定、最为顽强的力量,他们也是反割台斗争中的主力军。

    对于割台一事,台湾人民“涌入衙署哭声震天”。据南洋大臣张之洞所发电报称,当地人民还请唐景崧向清政府转达:“台湾属倭,万姓不服……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并表示:“台湾已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阳屏蔽。”

    “愿人人战死而守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封电报充分表达了台湾人民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坚定决心。

    日本侵略者在登陆台湾以后,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军,“增集台勇七八千人次第成军,粤勇亦陆续可到,声势比前壮。台民唯恐倭力攻台,愿投效杀贼者,日有千数百人”。

    当时,抗日烽火几乎燃遍全台。 在这场反割台斗争中,台湾官、绅、民作为三股不同的力量各尽其力,相互交织,构成了反割台斗争的整体。

    正是由于他们的合力抗日,使得日本在进攻台湾时遇到了巨大阻力,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伤亡代价。日军登陆台湾基隆后,也遭到台民的迎头奋击,“杀敌甚多,并斩获倭兵官三划首级一名。

    寇退至三貂岭半山地方”。在这场攻台战役中,就连日军都感叹说:“有全台皆兵之感。”

    1895年10月,日军完全占领台湾,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在孤立无援,武器、粮饷均匮乏的情况下,整整坚持了5个月。反割台斗争尽管失败了,但台湾爱国军民积极团结、同仇敌忾、奋力保台,给日本侵略者极其沉重的打击。

    据日方资料记载,日本侵台的兵力有两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支队,死亡人数为4800多人,伤病人员有2.7万多人,总计损伤3.2万多人,约占其总兵力的半数。这个数字比日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伤亡的人数还多将近一倍。

    台湾官、绅、民共同谱写的抗日保台斗争,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斗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台湾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往事惊心泪欲潸,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往事”是指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故D项符合题意。A B C三项都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重要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一部分而非整体,与题意要求不符。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能力,难道较低。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原因: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

    (2分)原因: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2分)⑵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者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2分)⑶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分)结果:三支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1分)(4)时期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2分)天翻地覆: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2分) 试题分析:(1)注意关键信息“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可知是指1895年清朝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再者丘逢甲为当时台湾反割台斗争的领导人之一,进行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

    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形成海峡两岸对峙局面。(2)注意材料出处“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1928 秋)”。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井冈山斗争的实践,毛泽东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者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3)注意材料出处“毛泽东《七律? 长征》”。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结束。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③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1日——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到江西湖口的战线上发起渡江战役。

    结果:解放军占领南京。影响:①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②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台湾人民是怎样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的

    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在一首诗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 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台湾被割占后,台 湾人民那种悲愤的心情以及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其实,从《马关条约》签订 之日起,全国人民就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斥责清政府投降卖国。

    台湾人民发表了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檄文,并随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割 台斗争。1895年5月,日本在台湾基隆附近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

    台湾人民推举爱国志士丘逢甲、徐骧为义军首领,他们与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同 仇敌忾,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他们战台北、守台中,激战百余场。

    1895年10 月,台湾沦陷。在历时五个月的台湾保卫战中,台湾军民打死打伤日军三万多 人;日军的主力部队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和山根信成少将被击毙。

    轰轰烈烈的台湾保卫战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高 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的英勇抗争精神将永载史册。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背景

    1894年(旧历甲午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并进而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中国方面虽然有左宝贵、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但是,由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反动腐败,不能有效地组织广大军民起来抗日,始终奉行妥协退让的失败主义方针,终于导致战争的失败。最后,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于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缔结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赔款白银二万万两;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一面电令在台湾的文武官员“陆续内渡”,一面指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大臣,前往台湾办理出卖台湾的最后手续。6月2日,李经方在基隆口外的日本军舰“西京丸”上,与日本代表桦山资纪签署了交接文书。反动的清政府就这样把三百多万与祖国大陆人民骨肉相连的台湾同胞和美丽富饶的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神圣领土,置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