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重温最美古诗词》

    1.《重温最美古诗词》摘抄赏析有哪些

    1. 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认得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2. 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现在的诸多压力,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

    3. 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4. 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是一种状态。田园不独属于陶渊明,也同样属于李白、杜甫、辛弃疾。

    5. 每个人生命里面都有那样一段惶急心情需要托付,托付个土地田园的时候,我们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不管多么匆忙,不管如何胸怀壮志,不失去田园,我们才可能充电。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走的更远。

    6.夕阳不仅会勾起我们那些未解得惆怅,夕阳有时候也有一种门掩黄昏,渔樵晚归的静谧和温馨。

    8.而如果说斜阳照亮的只是一己忧伤,那它不会留下古今这么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斜阳照彻古今,见证江山更迭。比个人心事更开阔的是黄昏的那份庄严,是斜照里的兴衰。

    9.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10.人生多情,风月之事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11.我们的一生,写在历史上的功业,是一种记载;留在心中的诗意,是一种永恒。

    12.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现在的诸多压力,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好词好句摘抄好词好句。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2.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全集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

    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

    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我很喜欢的一位中国人 林语堂 先生,他曾经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生活之上点缀的漂亮补丁,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俭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

    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中国人的宗教。

    我几乎认为如果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不过,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国诗歌也不会在中国人生命中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

    首先中国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思维去进行想象,尤其工于渲染气氛,非常适合于作诗。他们颇具特色的浓缩、暗示、联想、升华和专注的天才,不适合于创作具有古典束缚的散文,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创作诗歌。

    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之所以把 林语堂 先生这段文字抄写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练简约、直指要害的语言,概括出中国人和诗歌之间的关联。

    林语堂离我们不远,他所展现的是一个游走于世界的中国人的心灵,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诗歌传统的认识和品味。他不认为诗是生活的点缀,他把诗歌称为中国人的宗教。

    今天,相比起古人,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物质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汉代的人曾经说过:“诗者,天地之心。”

    汉代人眼中的“诗”主要是指《诗经》。天地如此壮阔,长天大地之间,生长着万物和人,天地山川的巨变,万物草木。

    3.于丹

    秋思浩荡

    引子:怅望千秋一洒泪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多情哪堪清秋节

    绿荷凝恨背西风(秋之意象之一)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秋之意象之二)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凉好个秋

    明月千古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

    斜阳晚钟

    引子:吟到夕阳山外山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守望一段斜晖脉脉水悠悠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生命安顿:终古闲情归落照

    田园林泉

    引子:田园是一种状态

    法天贵真,琴书消忧

    守拙才能归园田

    饮酒与归田,直写胸中天

    鸟倦飞而知还(田园意象之一)

    把世界关在门外(田园意象之二)

    田园的烟火气:把酒话桑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登临况味

    引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落日楼头,栏干拍遍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剑啸长虹

    引子:千古文人侠客梦

    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热血诗情:醉卧沙场君莫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诗酒流连

    引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醉中自有真天地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享受诗意,成就最美的人生(代跋)

    4.重温最美古诗词摘抄赏析

    上星期拜读了这本,心中一丝明悟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从田园的惬意,写到登临的豪放;从抚剑的豪情,写到把酒的放荡。原来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论是古人的诗词还是于丹的文字,读过之后让人发现,原来诗词居然离我们这么近,年华有限,但是诗意无穷。

    重温古诗词,让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情怀。诗意如风潜于心。风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邦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

    花开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杜甫的那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的《江畔独步寻花》的惬意。

    雪纷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柳宗元的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时候我更会想起,苏轼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旷达。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总之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我诗意的人生里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有着追求的无奈,执着的忧伤,适时地感动……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人生这首长诗内容,韵味和意境。不管怎样我都希望把它写得内容丰富,情节动人,意境优美,韵律铿锵,合辙对仗。

    我喜欢这诗意的人生,喜欢诗意的的幸福生活,喜欢诗意的风花雪月,喜欢诗意的悲欢离合,更喜欢诗意的男人和诗意的女人。诗意的人是一种浪漫丰富充实愉悦人,诗意的人是一种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

    诗意的男人是豁达超拔的男人,是洒脱奔放的男人,是真诚善良的男人,是丰富深刻的男人,是乐观向上的男人。这样的男人站起来如一道山伟岸不屈,顶天立地。躺下了如一条河淡定从容,渊源流长。

    诗意的女人温柔善良的女人,是热爱生活的女人,是健康快乐的女人,是优雅自信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如绽放的鲜花恬美馥郁,如林间的清泉清澈纯净。她们犹如一道令人迷恋的风景灵性自然,含蓄纯美,她们懂得爱和被爱。她们质地如蕙、心思如兰,品位高雅,内涵丰富,时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神奇魅力,犹如一首韵味十足的诗,让人百读不倦,回味无穷。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生活中处处都有诗。面对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个诗的境界和诗的韵味出来的。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隽永的诗篇,让生命更诗意,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诗意的人生是对真、善、美的升华,是对假、丑、恶的鞭挞。诗意的人生浪漫温馨的人生,是激扬向上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诗意的人生里想爱你就大胆的爱,有梦你就尽情的追,投入的活一次,潇洒的走一回。让这首人生的诗篇更加的精彩完美!

    5.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有哪20首诗

    第一卷 春风飞扬

    1.一剪梅 舟过吴江(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灞陵行送别(唐·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一作骊歌)愁绝不忍听。

    第二卷 秋思浩荡

    1.唐多令·惜别

    朝代:宋代 作者: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2.李商隐 《花下醉》

    3.杜甫《阁夜》

    第三卷 明月千古

    1.李白《把酒问月》

    2.姜夔《扬州慢》

    3.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

    第四卷 斜阳晚钟

    1.宋祁《玉楼春》

    2.范仲淹《苏幕遮》

    3.刘永《玉蝴蝶》

    6.重温最美古诗词第一部分春风飞扬主要内容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第一章 春风飞扬 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

    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春风秋云,春来秋往,思绪翩跹,是春天和秋天,与我们的生命有着特别深刻的呼应吗? 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

    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连歌里也在追问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甚至在中国的古代典籍里,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也有一部《春秋》,是由孔子删订最后定稿的鲁国编年史,也是中国较早的史书之一。

    后来,叫“春秋”的书更多了,比如秦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齐国晏婴的《晏子春秋》。因为孔子编的史书叫《春秋》,那段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也被我们叫做“春秋”。

    为什么我们用“春秋”二字来概括历史?怎么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写的是唐玄宗离宫之前和回宫之后强烈对比的心灵之感。安史之乱之后,人在归来的时候,物是人非,今昔之感,这种沧桑心理的落差变化,为什么会用“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来形容呢? 实际上,春秋更多变化的特征,冬夏更多稳定的特征。

    小楼一夜听雨声,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在夏和冬,虽然也有雨有雪,有风有雷,可是雨过天晴,变化不大。

    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

    什么是春天?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

    这个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人还可以企望。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

    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 词人冯延巳的一首小词《玉楼春》里面有一句,写从残冬进入早春时天空的变化:“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

    我在上学时,听叶嘉莹先生讲过这两句词,带我们温婉细腻地体会每一个字。“雪云乍变春云簇”。

    我们想一想冬天的云是什么样的?是沉郁的,堆积的,一块一块的,像石头,层次不分明,光线不明朗。我们眼中的残冬,还是一片沉沉暮气。

    但是早春呢?我们会看见春天的云像一朵一朵花,忽然爆出来,蓬勃烂漫地绽放着。所以这首词里面用了一个字,“簇拥”的“簇”,也是“花簇”的“簇”。

    不知什么时候,某一个刹那,沉沉的雪云“乍变”,一下子变成了春云拥簇。就在天空云朵变化的一瞬间,大地上的词人开始感慨逝水流光,“渐觉年华堪纵目”。

    在这样的早春,人眼中、心中的一切,是如此舒展,又带着些许惆怅。 我们从小就读熟了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首七绝,寥寥四句,每一个字都耐人寻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

    想一想,在我们的记忆中,细腻绵滑奶油的酥润是什么味道?酥软、酥麻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会觉得雨落下来,落到身上皮肤上,是潮的、湿的。“润”,我们能理解,但还能触摸到“如酥”的质地吗? 韩愈的这句诗总让我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看春天,对春天的形容——“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蛛网般的丝线,被微风吹进闲到空旷的院落——在二八年华的少女杜丽娘眼前,春天恰如这些在风中飘浮的游丝,在阳光下一根一根抽开,在春风中闪闪摇漾……诗人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还有这如丝袅袅袭来的春天呢? 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只是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记得。

    远远看,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满是蒙蒙绿色,但是近了去看,却又好像没有了!在远方的淡淡的一抹,在眼前却消失了。这一视觉偏差,对于寻春探春的诗人,是一个“谜”。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现在真是春天最好的时光了,那种早春几近透明的绿,是浅浅,淡淡的,朦朦胧胧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一点娇。

    7.重温最美古诗词摘抄赏析

    上星期拜读了这本,心中一丝明悟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

    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

    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从田园的惬意,写到登临的豪放;从抚剑的豪情,写到把酒的放荡。原来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无论是古人的诗词还是于丹的文字,读过之后让人发现,原来诗词居然离我们这么近,年华有限,但是诗意无穷。重温古诗词,让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情怀。

    诗意如风潜于心。风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邦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 花开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杜甫的那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的《江畔独步寻花》的惬意。 雪纷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柳宗元的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时候我更会想起,苏轼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旷达。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总之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

    在我诗意的人生里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有着追求的无奈,执着的忧伤,适时地感动……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人生这首长诗内容,韵味和意境。

    不管怎样我都希望把它写得内容丰富,情节动人,意境优美,韵律铿锵,合辙对仗。 我喜欢这诗意的人生,喜欢诗意的的幸福生活,喜欢诗意的风花雪月,喜欢诗意的悲欢离合,更喜欢诗意的男人和诗意的女人。

    诗意的人是一种浪漫丰富充实愉悦人,诗意的人是一种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 诗意的男人是豁达超拔的男人,是洒脱奔放的男人,是真诚善良的男人,是丰富深刻的男人,是乐观向上的男人。

    这样的男人站起来如一道山伟岸不屈,顶天立地。躺下了如一条河淡定从容,渊源流长。

    诗意的女人温柔善良的女人,是热爱生活的女人,是健康快乐的女人,是优雅自信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如绽放的鲜花恬美馥郁,如林间的清泉清澈纯净。

    她们犹如一道令人迷恋的风景灵性自然,含蓄纯美,她们懂得爱和被爱。她们质地如蕙、心思如兰,品位高雅,内涵丰富,时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神奇魅力,犹如一首韵味十足的诗,让人百读不倦,回味无穷。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生活中处处都有诗。面对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个诗的境界和诗的韵味出来的。

    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隽永的诗篇,让生命更诗意,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诗意的人生是对真、善、美的升华,是对假、丑、恶的鞭挞。

    诗意的人生浪漫温馨的人生,是激扬向上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诗意的人生里想爱你就大胆的爱,有梦你就尽情的追,投入的活一次,潇洒的走一回。让这首人生的诗篇更加的精彩完美。

    8.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鹿鸣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

    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苹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

    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

    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

    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

    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

    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

    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

    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

    赏析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