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明孝陵诗词

    1.描写明孝陵的诗句

    《过明孝陵》 田牧 梅花园外接桃花,十里香尘漫紫霞。

    已道名山僧占尽,林深更有帝王家。《游南京明孝陵感怀(七绝二首)》 田牧 百花依旧诉春秋,不老青山葬古丘。

    岁月犹如溪谷水,奔流向海不回头。 千秋帝业成春梦,万古江山作画屏。

    继往今来多少事,昙花一现似流星。《咏明孝陵二首》 田牧 孝陵气势压江东,万顷松涛动远空。

    不见煤山槐树老,年年落寞对西风 卅载驱劳十万师,陵台筑就世间稀。世间大脚女多少,岁岁望夫夫不归。

    《南京--明孝陵》 田牧 定鼎南京转北京,儿孙龙斗血犹腥。钟山巍阙成孤冢,玄武湖边月怒明。

    《长江行--南京--明孝陵》 田牧 钟阜山陵高庙新,风吹柏柳涨青痕。心随辇道闻莺语,镜摄明楼看日暾。

    万岁笙歌沉墓冢,九重神殿上昆仑。江城昨夜飞红雨,朝案梅花过禁门。

    《长江行 南京 明孝陵》 田牧 一代英雄草莽里,独龙阜下起高坟。石人梦断濠边月,泥马汗湿塞上云。

    客子金陵朝圣主,公侯华夏待明君。悠悠逝去长江水,贯看人间变换文。

    《谒明孝陵》 田牧 牛郎跃马破狼兵,敢取金陵作帝京。功盖项刘复汉祚,治隆唐宋启清明。

    康乾南巡亦高祭,吴晋偏安徒逊名。假令当年无战火,燕山应与此山争。

    2.描写“明孝陵”的诗句有哪些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它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陵垣周长达斡尔22.5公里.文字概述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它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陵垣周长达斡尔22.5公里.

    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孝陵的神道以弯曲幽长有别于历代帝王的宽阔直接,一直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会出很多传说.这一新发现解释了这一离奇现象: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对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从平面图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与南北朝、辽代、唐代所绘制的“北斗七星”图是相同的.考古人员还发现,孝陵的地下玄宫也呈勺子状,而且朱元璋的安葬地确切在明孝陵,而非民间传说中的其它地方.这一说法遭到有关人士的质疑,其直接证据是弯曲的神道是明成祖朱棣所建,而非其父朱元璋亲为“北斗七星”一说是巧合.还有学者提出朱元璋葬在明孝陵和灵谷寺中间.一时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1999年8月,考古工作又取得一个重大成果,一个六朝都城的建筑遗迹--祭坛,在紫金山南坡被发现.祭坛位于紫金山海拔277米处,结构为4层,坛体背靠主峰,东、南、西三面以巨石垒墙,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面积最大的的封建国家祭祀礼仪建筑,对研究六朝文化和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演变及其历 史作用有着重要价值.祭坛主墙体所用石材硕大,最重的将近2吨,多层墙体及台面高低错落,最上层与最下层高差超过10米,整个坛体体积超过15000立方米.祭坛南面正中顺山坡砌造石阶道路直通山下.扰土层中还出土了大量六朝时代的砖瓦遗存.千禧年前夕,一座沉睡了六百多年的石龟,抖掉覆盖在身上的泥土,以中华第一巨龟的雄姿,破土而出.石龟是在美龄宫东侧的树林里被发现的,当时石龟与石碑身处二处,相隔数米,几乎被泥土与灌木丛湮没

    3.形容明孝陵的成语

    雍荣闲雅】 雍荣:态度大方,从容不迫;闲雅:文雅。形容态度从容,举止文雅。

    【雍荣雅步】 形容态度从容大方,举止不俗。

    【雍容大雅】 指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同“雍容闲雅”。

    【雍容典雅】 形容文气舒缓,词藻优美而不俗。

    【雍容尔雅】 形容态度大方,举止不俗。

    【崇雅黜浮】 指在文风上崇尚雅正,摈弃浮华。

    【舂容大雅】 指文章气度雍容,用辞典雅。

    端庄优雅 大家闺秀 优雅大方 秀外慧中

    4.赞美朱元璋的诗词有哪些

    《金鸡报晓》

    朱元璋(明朝)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志向远大)

    《赞明太祖》

    朱元璋(明朝)

    太祖胸中涌自豪,长虹弯月运文韬。

    襟怀草莽英雄气,欲与天公试比高。

    (英雄气概)

    《庐山诗》

    朱元璋(明朝)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打油诗》

    少未闻书香,贫苦放牛郎。

    家亡入皇觉,云游豫皖江。

    从戎濠州旅,行伍红巾装。

    智勇冠三军,聚义揽豪强。

    开府据应天,积粮高筑墙。

    两淮灭士诚,鄱阳平友谅。

    北伐取大都,海宇复华邦。

    传奇帝业路,莫过朱元璋。

    《七修类稿·明·郎瑛 》

    朱元璋(明朝)

    太平府般若庵,太祖既渡江,微行于庵,欲借一宿,僧异而问其爵里姓名,乃题诗于壁曰:“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后登极,闻诗已无有,旨钥僧至京,将杀之,既曰:“予诗何去之?”僧曰:“御制后,仅有吾故师四句在焉。”问曰:“何诗?”僧诵云:“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悉;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上笑释之。

    朱元璋,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鉴于元末的混乱,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惩治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上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5.明孝陵有哪些传说

    据史载,明孝陵安葬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和他的糟糠之妻马皇后,坐落在紫金山下,位 于中山陵和梅花山之间,是南京地区规模最 大的帝王陵墓,其占地面积超过了我国古代绝大多数帝王陵寝。

    明孝陵的规模曾经参考唐宋两代的皇家 陵园而做了改变。其周长约为22。

    5千米,规模相当宏大。围墙内建筑宏伟,几乎包含了 南朝70所寺院的一半。

    这个园林里种植了 十几万棵松树,放养了上千头鹿,每头鹿颈间都挂有一块银牌,上写“盗宰者抵死”。为了 守护这座帝王陵园,分别设了神宫监和孝陵 卫,有10000名军士在这里轮值。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但其地宫具体 位于何处,人们议论纷纷却无人知晓。加之 民间传说在朱元璋下葬时13个城门同时出 殡,还有人传言其葬于南京朝天宫、北京万岁 山等处,因此朱元璋的葬身之地几百年来仍 旧扑朔迷离。

    谜团之一:朱元璋是否葬在独龙阜?考古专家根据物体磁场原理利用先进的 考古技术,将土、石、砂及人工物质等地下介 质由于磁场的不同空间分布特征得出的不同 空间磁力线分布图像在电脑中进行分析,来判断地下是否掩埋了物体,以及该物体的 形状。 刚开始时探测把明楼当作中心。

    探测结 果表明地宫不在这条中轴线上。考古专家根 据向东南延伸的异常磁导信号,发现了宝城 内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明确了明成祖就是葬在此地,而且地宫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并 非像民间传言的那样曾经被盗。

    谜团之二:墓道人口在哪儿?通过分析对明楼中轴线以北的测网资料 可发现地下宫殿并没有不寻常的变化,而中轴线以东向东南拐时出现了异常变化。 这种 隧道状构筑物连续120米都有异常,内径达到5?6米。

    据此考古专家推测,从明楼东侧 的宝城城墙下可进入该隧道状构筑物。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后发现,明楼东侧的 宝城城墙上有两处明显的张性破裂的裂口和 下沉错位的痕迹,辛勤工作的考古工作者认 为地下宫殿的入口之一就在这里。

    谜团之三:墓道弯曲是岩石“作怪”?和历代别的帝王陵寝相比,明孝陵表现 出了太多的不一样,墓道弯曲就是其特色 之一探测表明两种不同的岩石导致了这一现 象。明楼北面的山坡,底下的岩层结构是两 个地质时期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长石石英砂 岩和年代更久远的中侏罗纪的砾岩,这两种 岩石存在很大的磁性差异,更巧合的是,这两 个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的接触面正好是南北 向的,而且接近明楼中轴线,所以最初被误认为是墓道。

    西侧岩石非常坚硬,因此很难从这里开 挖,考古专家考察了当地的地质特点后,认为 有可能当年明孝陵的建筑工程的负责人也发 现了这里岩石之间存在磁性差异,因地制宜对之前的设计方案作了改变。明孝陵地宫的位置的确在独龙阜下面, 然而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的墓道偏向一 侧。

    这种做法也影响了明代后来的皇陵的设 计。如已发掘的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的墓道入口就向左偏,这种做法与明孝陵偏向右 侧是不一样的,但都遵循了不把墓道开在方 城及宝城中轴线上的法则。

    谜团之四:宝顶表面巨大的卵石有什 么用?考古人员发现,独龙阜山体表面大部分的地方是人工堆积修补而成,而且山顶上到 处是排列组合十分得当的巨大的鹅卵石。 研究表明是当年的造陵工匠靠人力将这 些巨型卵石从山下面运送上独龙阜山,那么 这些卵石是为了让帝陵显得更为美观,还是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帝陵的表面,或者是为了 阻止盗墓者呢?明孝陵所在之处依山傍水,风水绝佳。

    它背后隐藏的种种秘密,给后人留下了广阔 的想象空间。

    6.有没有咏叹朱元璋的诗词

    《谒明太祖陵》 乾隆 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

    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 【注释】乾隆皇帝曾6次下江南,6次祭礼明太祖陵。

    谒:拜谒。太祖陵:即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墓,座落在今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

    陵区周围60里,南北纵深有6里。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次年入葬马皇后,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名“孝陵”。

    汉高:汉高祖刘邦。同杰:同样杰出。

    巡省:巡行视察。华里:古代180丈为一里。

    勤虔:勤勉而虔诚。称树:建立的功绩。

    礼乐:祭祀的一种仪式。遑:急迫。

    通变:犹变通。翻:颠倒。

    燕兵:指朱棣的靖难之师。衅:间隙、破绽。

    《重谒孝陵》 明末清初?顾炎武 旧识中官及老僧,相看多怪往来曾。 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

    【注释】中官:太监。孝陵:明朱元璋陵,在南京东郊。

    长陵:明朱棣陵,在北京,为十三陵第一陵。诗人为返清志士,他春天到北京,秋天到南京,都是为了拜谒明陵,表达对故国的怀念。

    《题明太祖陵》清?赵翼 定鼎金陵控制遥,宅中方轨集轮镳。 千秋形胜从三国,一样江山娄六朝。

    燕啄皇孙传岂误,狗烹诸将乱终消。 桥陵曾借神僧穴,易代犹闻禁采樵。

    还找到几首现代的: 七律·明太祖 (白鹿小生) 创巨痛深路何方? 风蓬飘荡苦炎凉。(注一) 偶得兵戍圆奇梦,(注二) 乐向农耕鼓力量。

    旌善申明行义举,(注三) 肃贪奉俭治国邦。 酷刑未醒官场醉, 极过焉能是妙方?(注四) (注一)此二句言朱元璋小时家境赤贫,逢天灾人祸后几乎无立锥之地,饱尝世态炎凉,走头无路出家做了和尚,托钵化缘,形同乞丐。

    (注二)奇梦:做皇帝的梦想。(注三)旌善申明:指朱元璋在乡村基层生活建设中的举措。

    每个村庄都建有旌善亭和申明亭,前者用于表彰村民的善行义举,后者用于警诫村民不检点的行为。(注四)此二句言朱元璋对贪官所用的抽肠、洗刷、锡蛇游、秤杆、剥皮实草等酷刑,手段虽狠,效果不佳。

    七古.讽朱元璋并忆明开国功臣而后得思十首 一 助君坐拥天下镇,反归黄泉血入河。 我闻前蜀关武帝,从来不唱大风歌。

    二 开国遍杀忠臣死,全忘当年结拜诗。 王朝百代春宵梦,义字传今万古思。

    三 掩门谢拒酒肉客,苦阅明史寻完人。 官加三等如加罪,看透布衣最安身。

    四 将军共与谋士和,明主呼来左右行。 奇勇高略破八阵,到头天子一人生。

    五 假行宽仁真披袍,危心夜夜示凶刀。 尔曾求天顺君意,如今魂上奈何桥。

    六 锄田聊解半生愁,往来殷勤更无忧。 买乘龙舟跪金殿,人间闲适狱中休。

    七 休随逍遥春客游,此生长忆沙场秋。 单骑闯阵危不乱,李陵甘作西域囚。

    八 奴爱君子栋梁才,忍教两厢各南北。 南国红豆如数开,怕寄一颗满床泪! 九 前瞻幽州日西征,八丈寒雪马踏平。

    捷后忽传京使报,一夜花繁涌清明。 十 提义论意选古篇,春秋常辞花月缘。

    若解唐宋豪侠气,平生愿费三十年。

    7.赞美中山陵的语句

    1、潮流沧海引,礼服号中山。漫漫金陵梦,萦怀那一湾。(《五绝·题中山陵》)

    2、北望中原客,南偕四海舟。同胞惟努力,天下为公忧!(《五绝·题南京中山陵》)

    3、西巡沧海浪,东泛舴艋舟。高枕长江水,仍担顺逆忧!(《五绝·题南京中山陵》)

    4、秀丽钟山巨龙藏,天下为公镇阴阳。若得生在前朝日,定随先驱平四方。再游燕子矶,昔日金陵逢知己,二人携手游燕子。如今身边无故人,独留江水满相思。

    5、悠悠数千载的金陵城啊,你的历史,你的文化,你的浩然英雄气概,你的秦淮灯光浆影让多少人为之神往、为之动情,今天,我就要走进你的千古帝王梦,走进你的迷人秦淮情,与你同醉、与你共欢。

    1、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3、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8.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是朱元璋的诗句。

    1、原文

    愤题和尚诘问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2、译文

    杀尽江南数百万士兵,腰间佩带的宝剑还充满血腥。

    山上的僧人不知道面前的英雄是谁,只是害怕的询问姓名。

    3、作者

    明朝朱元璋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龙湾之战后,朱元璋以少胜多击败陈友谅水军,次日黄昏时分微服私访至紫金山上的禅寺,主持看其煞气很重,便想解其煞气,与朱元璋讲禅论道,不料反被朱元璋教训,待第二天想打问其姓名,已是人去房空。朱元璋在大殿墙壁上留下这首诗。

    2、作者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愤题和尚诘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