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用典暗用

    1.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

    2.诗词修辞手法用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诗词修辞手法用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使立论有根据,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 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 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2) 便于比况和寄意,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 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 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 魏尚。

    这里词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 朝廷也能派遣像冯唐这样的人前来,由此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中“八百里”、“的卢”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做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 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 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 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冲 击力。

    (3) 减少语词之繁累,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 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词之繁累。

    例如李商隐《览古》: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空糊赪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 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 《汉书平帝纪》中说:“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

    “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 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 闻声早起妆饰。”

    “箕山客” 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 由。 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啮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

    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如此 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词之 繁累。

    (4)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 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如李商隐《潭州》: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

    ” “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 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

    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 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 体,益觉凝练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3.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4.诗词修辞手法用典之明用如何实施

    即直接能看出使用典故。

    例如陆游的《邻水延福寺早行》: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 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 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 “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逖激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

    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5.暗用陆凯,范晔典故的词

    1、原词: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2、译文:

    夏天已过,荷花凋落。寥廓的天空与浩瀚的江水相连,暮色中秋风吹起碧波。比翼的双燕各奔东西,贴着高寒的云天,远远飞去。我独倚在小楼东边的栏杆。

    人生应当饮酒尽欢,在半醉半醒中最好。长安大雪漫天,阻断了通行的路道。我知道朋友早晚登楼远望,盼望我的归来。江南春来早,请赠我梅花一枝,让我早早感到春天的温暖和明媚。

    3、典故: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是虚写,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用情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见其情深而意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