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老版红袖添香古体诗词

    1.【红袖添香诗歌】"红袖添香"出自哪首诗词

    画堂春.冬忆 虬枝裹玉雪初妆 疾风冷月残霜 孤园幽阁静寒塘 地老天荒 何处青钱沽酒 谁人红袖添香 新诗吟罢凤求凰 梦里黄梁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古人眼中理想的读书意境,宛如一幅工笔重彩画,向每一个观者展示着和谐与默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读书的美丽。

    然而在"夜来麻将声"的今天,"红袖添香夜读书"似乎已成羚羊挂角,仙踪少见。能寻见的往往是女织毛衣男抽烟全家观电视,或是男打麻将女下舞场。

    "红袖添香"正被现代人淡忘,淡忘成一幅古画,淡忘成一句古诗词。善于自我调节的人们会用一句"太浪漫了"拉开它与现实的距离,将其置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

    于是,现实中的人们便可以心安理得地过着自己现实的生活,且"妇唱夫随"或自得其乐。 寂寞的黑夜,或许还能看到几盏不合时宜的孤灯,或许还能嗅到几缕书香,但这些读书人大多不会有"红袖添香"的艳福,因为"红袖"们早已不添香了。

    在现代语汇里,"红袖"与读书也许将再需一段时间产生联系了。

    2.含有“红袖添香”的诗词

    1、《纪事二十四首》 清·梁启超

    卿尚粗解中行颉,我惭不识左行怯。

    奇情艳福天难妬,红袖添香对译书。

    2、红袖添香: 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

    3、出处: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4、“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便由此衍化而来。

    5、对联:碧纱待月春调瑟 红袖添香夜读书。

    6、古人以“红袖添香夜读书”为艳福。此谓家中新增添了美女,以贺新婚。红袖,原指女子的艳丽衣衫,代指艳妆女子、美女。例:“从此添香红袖,其愉快为何如耶!”

    7、《鹊桥仙》宋·赵彦端

    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

    南风吹酒玉虹翻,便忍听、离弦声断。

    乘鸾宝扇,凌波微步,好在清池凉馆。

    直饶书与荔枝来,问纤手、谁传冰碗。

    3.有关红袖添香的诗句

    《三叠》——佚名将军谈笑弯弓,秦王一怒击缶。

    天下谁与付吴钩?遍示群雄束手。 昔时寇,尽王侯,空弦断翎何所求? 铁马秋风人去后,书剑寂寥枉凝眸。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燕赵少年游侠儿,横行须就金樽酒, 金樽酒,弃尽愁!愁尽弃,新曲且莫唱别离。镜上胭脂眉画笔,梦里红颜朱成碧。

    人间几回舒望眼,天涯曾经悲比翼.明月自沉云自起,夕阳空落马空啼。风华随便流年逝,多少胡笳与羌笛!君不见,白衣如雪泪如洗,烟火连天风连旗。

    泪如洗,旗连风,从来成败一杯中。当时谁家女,顾盼有相逢。

    中间留连意,画楼几万重。十步杀一人,慷慨在秦宫。

    泠泠不肯弹,翩跹影惊鸿。奈何江山生倥偬,知己生死两峥嵘。

    宝刀歌哭弹指梦,云雨纵横覆手空。凭栏无语言,低昂漫三弄:问英雄、谁是英雄?。

    4.有关红袖添香的诗句

    《三叠》

    ——佚名

    将军谈笑弯弓,秦王一怒击缶。

    天下谁与付吴钩?遍示群雄束手。

    昔时寇,尽王侯,空弦断翎何所求?

    铁马秋风人去后,书剑寂寥枉凝眸。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燕赵少年游侠儿,横行须就金樽酒,

    金樽酒,弃尽愁!

    愁尽弃,新曲且莫唱别离。

    镜上胭脂眉画笔,梦里红颜朱成碧。

    人间几回舒望眼,天涯曾经悲比翼.

    明月自沉云自起,夕阳空落马空啼。

    风华随便流年逝,多少胡笳与羌笛!

    君不见,白衣如雪泪如洗,烟火连天风连旗。

    泪如洗,旗连风,从来成败一杯中。

    当时谁家女,顾盼有相逢。中间留连意,画楼几万重。

    十步杀一人,慷慨在秦宫。泠泠不肯弹,翩跹影惊鸿。

    奈何江山生倥偬,知己生死两峥嵘。

    宝刀歌哭弹指梦,云雨纵横覆手空。

    凭栏无语言,低昂漫三弄:问英雄、谁是英雄?

    5.含有“红袖添香”的诗词

    1、《纪事二十四首》 清·梁启超 卿尚粗解中行颉,我惭不识左行怯。

    奇情艳福天难妬,红袖添香对译书。 2、红袖添香: 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

    3、出处: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4、“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便由此衍化而来。

    5、对联:碧纱待月春调瑟 红袖添香夜读书。 6、古人以“红袖添香夜读书”为艳福。

    此谓家中新增添了美女,以贺新婚。红袖,原指女子的艳丽衣衫,代指艳妆女子、美女。

    例:“从此添香红袖,其愉快为何如耶!” 7、《鹊桥仙》宋·赵彦端 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 南风吹酒玉虹翻,便忍听、离弦声断。

    乘鸾宝扇,凌波微步,好在清池凉馆。 直饶书与荔枝来,问纤手、谁传冰碗。

    6.找一首诗关于红袖添香的

    .红袖添香: 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

    语出: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2."红袖添香"在古代的诗文里屡见不鲜,隐约与蒲松龄的鬼故事有联系。 3.“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便由此衍化而来,但《清诗别裁》中却没有席佩兰,席佩兰原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道华、浣云,因性喜画兰自号佩兰,清昭文(今常熟)人。

    4.对联:碧纱待月春调瑟 红袖添香夜读书 古人以“红袖添香夜读书”为艳福。此谓家中新增添了美女,以贺新婚。

    红袖,原指女子的艳丽衣衫,代指艳妆女子、美女。例:“从此添香红袖,其愉快为何如耶!” 5.黎阳。

    新楼作伴 人逢喜事精神爽,簇簇黄花正当行。醉倚新楼邀明月,梦中红颜舞霓裳。

    红袖添香夜读书,卿正欣喜吾欲狂。携手相看徘徊处,知音鸳侣共徜徉。

    黎阳,女,出生于1977年8月,毕业于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川师中文系研究生班。自幼酷爱文学,擅长演讲,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并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

    红袖添香 “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并且无可否认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种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约并不了解“红袖”当年是怎么“添香”的。

    我们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点线香。那种装在纸筒里、像挂面似的细细香棒,插一枝在香炉中,点燃香头,就有香烟从香棒上袅袅升起。

    但是,“红袖添香”绝非拿一枝线香往香炉里插那么简单。 实际上,如果观察古代绘画中表现的香炉,基本上看不到炉中插线香的情况。

    线香出现的历史相对晚些。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

    明代佚名画家作品《千秋绝艳》中,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著名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炉瓶三事”中的两件——插有香匙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

    只是香炉中,崔莺莺的手中,都不见线香的影子。这里是在表现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

    古代女性“添香”的场景,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不过,“红袖添香”远远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这么简单。

    “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要让香丸、香饼发香,需借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

    因此,香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为此,人们发明出复杂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序是: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

    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

    古人在谈到销香之法时,总是用“焚”、“烧”、“炷”诸字,但实际上并非把香直接点燃烧掉,而是将香置于小小的隔火片上,慢慢烤出香气。 很显然,焚香的过程相当烦琐。

    然而,这还不算完事,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不过,炭墼或香饼埋在灰中,看不到,如何判断其形势呢?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

    于是,唐人诗词中除了“添香”之外,还喜欢描写女性“试香”的情景,描写女人如何“手试火气紧慢”,如和凝《山花子》描写一位女性:“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添香也罢,试香也罢,在男性文人的笔下,焚香似乎永远和无所事事的女人形象联系在一起。

    立在香炉前的女性,不论宫词中的失意妃嫔,还是《花间集》中的艺伎,都从来不用为生计操心,她们全部的心思,就是等待某个男人,或者满怀幽怨地思念他,为他的负心而痛苦。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