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对仗基础知识

    1.诗歌对仗知识

    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 你可以看看 声律启蒙/f?kz=147519588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羞看百炼青铜。 (一)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7]。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 法术语罢了[38]。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39]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

    (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40]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41]? (“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42]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羣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43]。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鹦鹉/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44]。 (三)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

    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45]。

    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46]? (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47]。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四)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

    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48]!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详见下文)。

    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49]。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

    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50]。

    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51]。

    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六)长律的对仗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例如: 守睢阳诗/[唐]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52]!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53]。 何惭刺客传,不着报雠名! (七)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

    2.古诗词基础知识有什么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3.诗歌常识中对仗的基本规则有哪些

    诗歌常识中对仗的基本规则有:1。

    字数相等,平仄相反。“字数相等,平仄相反”是格律诗固有的特点。

    格律诗中一联诗句的字数必须相等,出句与对句都要相对,且平仄相反。所谓平仄相反,亦仅指不失 对而言,主要指偶序位上的字和尾字平仄对应相反。

    如杜甫《秋兴》中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两句诗中“江间”与“塞上”相对,“波浪”与“风云”相对,“兼天涌”与“接地阴”相对,这两句的平仄也完全相反,是工对。2。

    语义相对,词性相合。“语义相对,词性相合”是对仗的词性特征,是近体诗对仗的根本特征。

    语义相对是指句中所用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词性相合是指对应词语的词 性协调一致。 如南宋叶采《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这首诗中首联对仗,“双双”和“点点”相对,均为量词重叠词;“瓦雀”和“杨花”相对,均为名词;“行”和“人”相对,均为动词;“书案”和 “砚池”相对,均为名词。对仗的诗联又叫作对偶句,亦称为对联,凡是满足以上两条要求的一联诗句皆谓之对仗句。

    为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明清以来,才学之士 编写了很多关于声韵和格律的启蒙读物,如《训蒙骈句》、《声律启蒙》、《笠 翁对韵》等。其中,清代康熙年间车万育编写的《声律启蒙》独具一格,经 久不衰。

    全书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 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

    兹将“一东”韵部的开头一段摘录如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 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灌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 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 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4.古诗中的对仗是如何讲究的

    对仗是中古时期诗歌格律的主要特点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排偶、队 仗。它是把表示相同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同一联两句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 呈现出相互映衬的状态,进而使语句更具有韵味,更能增强词语的表现力。

    对仗是由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发展而来的。 近体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要求同一联上下两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其次是要求两句句型相同,句法结构也要保持一致,例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 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等。

    再次, 要求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互一致,如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等》另外,相对词语的词汇意义也应当相同。如天文、地理、器 物、服饰、植物、动物、行为、动作等表示同一意义范围的词才可以为对。

    再 有,要避免同字相对。对仗的运用有严有宽,因而有工对、宽对、邻对、借 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各种不同类型。

    在内容上则有事对、言对、正对、反对 等各种名目。 对仗可使诗句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这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5.诗歌常识中使用对仗要遵循哪些原则

    一般说来,要求严格的对仗应该是同类字词相对。

    如形容词类对形容词类,颜色词类对颜色词类,动词类对动词类,副词类对副词类等。而名词类 相对,必须是同一小类相对,才算是工对。

    如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事类对人 事类等。如“柳条绿日君相忆,梨叶红时我始知。”

    (白居易《酬李十二》)其中“柳”对“梨”,“条”对“叶”,是植物类相对“绿”对“红”是颜色词类相 对;“日”对“时”是时令类相对;“君”对“我”是代名词类相对;“相”对 “始”是副词类相对;“忆”对“知”,是动词类相对,这就是工对的例子。放宽点,也可邻类字词相对,这种对仗称为邻对。

    如名词类中的天文类对地理类,器物类对衣饰类,等等。再放宽点,相对两句中的字词,有的相 对,有的不甚相对,这种对仗称为宽对。

    6.你对对仗的知识有了哪些了解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往往决定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所以学诗者要学好对仗.律诗对仗有三项要求:1.平仄声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2.词性词义相对.上下句对应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但仅了解这一点还不够,有的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项,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项对仗.现分别举例说明.(1)天文对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例10)(2)时令对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例1)(3)地理对 “树色随关迥,河声人海遥.”(例7)(4)地名对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例7)(5)宫室对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例9)(6)植物对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例4)(7)动物对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例8)(8)形体对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例8)(9)人事对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例6)(10)人名对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罕.”(例2)(11)方位对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例2)(12)数目对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例3)(13)颜色对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例1)(14)虚字对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例5)此外,还有器物对、衣饰对、饮食对、文事对、史事对、人伦对、代名对、干支对、叠字对、连绵字对,等等.词类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做工对;不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做宽对.但有的词虽不同小项或类别,用作对仗,习惯认为也是工对,如“天”对“地”, “兵”对“马”, “诗”对“酒”,“无”(动词)对“不”(副词)等.有种对仗叫借对.一是借音,如“白法调狂象,亨言问老龙''(王维),因“玄”另有玄黑之义,所以借来对“白”;二是借音,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孟浩然),因“杨”与“羊”同音,所以借来对“鸡”.句中自对而又相对,也属于工对.如“笛声喧汉沔,歌曲上云霄”(李白),“汉、沔”自对,“云、霄”自对,“汉河”(地名)与“云霄” (天文)相对,应视为工对.再如“人稀地僻巫医少,夏旱秋霖瘴疟多”(白居易),句中一—二与三四自对,五与六自对,两句再相对,虽词类小项不同,仍为工对.自对又称当句对,词类相对,平仄声不一定相对.3.语法句式相对.即上下句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等,句子结构和节奏形式两句相同.如“树色随关迥,河声人海遥”,上下句均为“主——谓——宾——补”,主语“树色”、“河小”义都是偏正结构,前一名词修饰后一名词,上下句节奏形式均为“二二一”式.律诗对仗有二忌:一忌“合掌”.即——联上下句以同义词相对,以致两句意思完全或基本相同.如“群贤共谱箴时调,众彦齐讴警世声”.二忌两联对仗方式雷同.两联句式要有所变化,以免重复呆板.如前联是“二二一”式,后联宜换用“二——二”式;如果节奏形式不能改换,也要改变…下语法结构,比如前联动词在第二字,后联就应换在其它位置,前联第三字是实词,后联第三字就不妨用虚词.另外,对仗不要一味求工.否则束缚思想,容易造成合掌,或流于纤巧.可以工对与宽对相结合.如例6李益诗,“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前四字是工对,末字“见”(动词)却与“容”(名词)相对.对仗总以天然、工整、流畅为佳.诗人常使用颜色对、数目对、方位对,容易形成工对,能给读者以鲜明印象,或增加气势.。

    7.诗歌常识中使用对仗有哪些小心注意的事项呢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古代诗人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与现代汉语语法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词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九类:名词、形容词、数 词(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代词、副词、虚词。

    在对仗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数目词要跟数目词相对,“孤”、“半”等字也算数目词一类。二、颜色词跟颜色词相对。

    三、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上”、“下”等。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四、干支词自成一类,如甲乙、子丑等。五、不及物动词可以与形容词相对。

    六、联绵词只能跟联绵词相对。联绵词可分为名词联绵词(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联绵词(逶迤、磅礴等)、动词联绵词(踌躇、踊跃等)。

    不同词 性联绵词一般不能形成对仗。七、专有名词通常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

    最好是同类名词相对,即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国名对国名,朝代名对朝代名。

    8.词常识中一般对仗有什么特点

    我们说一般对仗,是相对于上一节的工整对仗而言的。

    这些词调里的对仗,平仄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平可以对仄,也可以对平,词性也不是那么严 格。当然,这个“一般”,我们也称为例用对仗,也就是说这里的对仗要求不 严格,小调用得较多,中长调也有一些。

    例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奉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〇仄〇平〇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A A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〇平〇反反平平,〇平〇反反平平。

    A A这个词调的前两句是“〇仄〇平〇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每一句的最后一字都押平声韵,这就不符合对仗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因此属于一般对仗。

    再看苏轼的“簌簌衣巾”与“村南村北”,虽然都是属于名词,但都不是很工 整的对仗,前者属于偏正结构,后者属于并列结构。 而“落枣花”与“响缫 车”倒是很工整。

    其他《浣溪沙》如: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韩偃)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

    (薜昭蕴)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而今。(贺铸)想得故人千里外,醉吟应上谢家楼。

    (杨彦龄)又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〇仄平平〇反平,〇反平平,〇仄平平。A A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〇平〇反反平平?〇反平平,〇反平平。A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〇反平平〇仄平。

    〇仄平平,〇仄平平。△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〇平〇反仄平平,〇仄平平,〇仄平平。A这个词调的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其平仄为“〇仄平平,?仄平平”,属 于平仄一致。

    虽平仄一致,在李清照的这首词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词性的对仗倒是很工整。 其他《一剪梅》诸如:不见渔歌,不见樵歌。

    金也消磨,谷也消磨。丑也能多,恶也能多。

    军事如何?民事如何?(杨佥判)风满前山,雨满前山。花不禁寒,人不禁寒。

    离有悲欢,合有悲欢。怕唱阳关,莫唱阳关。

    (王莹卿)这些例子中的对仗,除平仄一致外,在词语的使用上也不是很规范,出现了使用同字对仗,如“见”、“也”、“满”等。 一般对仗,除了上面例子外,在词谱中是比较多的。

    例如《水调歌头》下阕第五、六两句“〇仄平平〇仄,〇仄平平?仄”,多用对仗。如: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

    (黄庭坚)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张孝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 (黄庭坚)《破阵子》上阕首二句“仄仄平平〇仄,〇平〇仄平平”属于工整对仗,但是三、四句“〇仄〇平平仄仄,〇仄平平〇仄平”则属于一般对仗。

    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平仄对立,工整对仗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平仄不对立,一般对仗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平仄对立,工整对仗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平仄不对立,一般对仗《风入松》上下阕的最后两句“〇仄平平平仄,〇平〇仄平平”属于一般对仗。如: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吴文英)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俞国宝)蕙草情随雪尽,梨花梦与云销。

    (张翥)《满江红》上、下阕中两句七言“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平平仄”音节略带拗怒,且拗在句尾。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何处征帆林梢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吴潜)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

    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张孝祥)看山看水身尚健,忧晴忧雨头先白。

    空有鬓如潘骑省,断无面见陶彭泽。(刘克庄)《望海潮》上、下阕第四、五两句四言“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多用对仗,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柳永)三馆俊游,百街高选。

    海外九州,邮亭一别。(趁可)山倚断霞,江吞绝壁。

    六郡少年,三关老将。(折元礼)以上这些词调虽然规定了在特定位置要用对仗,但是因为在平仄上,对仗不是很严格,因此很多作者在填词时也并不是都用对仗。

    要知道,一首词 中的对句也不应用得太多,通首对句会显得呆板,毫无意义,总是要骈散结 合,声韵谐美,单双参差才好。 词中使用对仗,既可用工对,也可用宽对。

    某些上、下句字数相等的句 子,即使在前人没有用对仗的例子,也允许用对仗。词中的对仗是很灵活自 由的,凡可对可不对的属于自由对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