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唐古诗词yixiang

    1. 求古诗《锦瑟》唐 李商隐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鉴赏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学者周汝昌认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解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

    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

    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

    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

    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

    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

    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

    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写出二人被迫分别之苦,与分别的恋恋不舍,作者以托王之心暗喻对面对的结局的愤恨,与此情的恋恋不舍。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

    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

    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

    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唐人诗中,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

    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 “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

    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

    2. 梅,竹,松的诗句

    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赋得阶前嫩竹 (陈 . 张正见) 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咏竹 (唐.李峤) 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 . 令狐楚) 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 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

    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婵娟。 秋日白沙馆对竹 (唐 .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初食笋呈座中 (唐 .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咏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风 (唐.唐彦谦) 竹映风窗数阵斜,---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咏竹 (唐.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霜筠亭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赋园中所有 (宋.苏辙) 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

    斸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 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

    繁华见孤深,一个敌千顷。 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

    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径。 新竹 (宋.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 咏东湖新竹 (宋.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野竹 (元.吴镇) 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

    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 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新笋歌 (明.岳岱) 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http://xzl.588.cc/list1.asp?id=11 有关梅的诗句 赠范晔 陆凯 南朝 宋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山园小梅 林和靖 唐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 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 香杳难随驿使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绝句(之—)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 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雪里觅梅花 唐·萧。

    3. 文章标题“寻”包含哪些意义

    〈名〉 (会意。

    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a measure of length] 寻,绎理也。

    ——《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

    ——《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

    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

    ——《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

    ——《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

    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

    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

    ——《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动〉 寻找 [look of;search;seek]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寻向所志。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其方面。

    ——《后汉书·张衡传》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探究;研究;推求 [study;rearch;inquire into] 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又如:寻事(寻思;考虑);寻朱数墨(只知道背诵文句,不明白道理);寻省(推求省察)用 [use] 寻,用也。

    ——《小尔雅》 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

    ——《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

    ——《左传·僖公五年》又如:寻戈(动用兵力);寻斧(用斧);寻师(用兵)继续 [continue]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 瞻。——《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

    ——谭嗣同《思篇》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讨伐,派兵去镇压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追逐 [pursue]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

    ——汉· 张衡《西京赋》又如:寻行逐队(会合在一起);寻逻(巡查警戒);寻踪(跟踪捕捉)通“燖”。用热水脱毛 [hot-water depilate] 必寻盟若可寻也。

    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

    ——《公羊传·成公三年》〈副〉 经常,时常 [often]。如:寻常外(不寻常);寻尝(平时);寻俗(寻常,平时)顷刻,不久 [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未果,寻病终。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 帝寻被执。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介〉 沿着,顺着 [along] 绍遂寻山北行。

    ——《后汉书》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唐· 李白《东鲁门泛舟》又如:寻村转疃(走村串巷)。

    4. 关于温庭筠《商山早行》古诗词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 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此诗描写诗人在山村旅店起早赶路的情景。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整首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了。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诗词中的名篇,也是写商洛的名篇。内容一般,但是艺术水平很高,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第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极受称赞。

    5. 文章标题“寻”包含哪些意义

    〈名〉

    1.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a measure of length]

    寻,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动〉

    1. 寻找 [look of;search;seek]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其方面。——《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

    3. 探究;研究;推求 [study;rearch;inquire into]

    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

    4. 又如:寻事(寻思;考虑);寻朱数墨(只知道背诵文句,不明白道理);寻省(推求省察)

    5. 用 [use]

    寻,用也。——《小尔雅》

    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左传·僖公五年》

    6. 又如:寻戈(动用兵力);寻斧(用斧);寻师(用兵)

    7. 继续 [continue]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 瞻。——《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

    8. 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

    9. 讨伐,派兵去镇压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

    10. 追逐 [pursue]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汉· 张衡《西京赋》

    11. 又如:寻行逐队(会合在一起);寻逻(巡查警戒);寻踪(跟踪捕捉)

    12. 通“燖”。用热水脱毛 [hot-water depilate]

    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公羊传·成公三年》

    〈副〉

    1. 经常,时常 [often]。如:寻常外(不寻常);寻尝(平时);寻俗(寻常,平时)

    2. 顷刻,不久 [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

    帝寻被执。——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介〉

    1. 沿着,顺着 [along]

    绍遂寻山北行。——《后汉书》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唐· 李白《东鲁门泛舟》

    2. 又如:寻村转疃(走村串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