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古诗词里读踏青于永军

    1. 古诗词里千古月 徐宣冬阅读答案

    古诗词里千古月

    徐宣冬/浙江

    《重庆晚报》:古诗词里千古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前后的夜晚天高气爽,一轮明月,清辉泻地,桂香浮动,令人陶醉,人们对月怀乡对月抒怀,眷念团圆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候。在我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用下,借助于人们丰富的想象,由自然及人事,于象外之象中虚拟出人的情愫,月便被赋予生命、感情和灵性,于是,明月作为触发情思的媒介和熔铸感慨的意象常在诗词中大量出现,翻阅历朝历代的诗词,咏月的作品不可计数,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望月怀人的数量最多。唐王建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二者把客居异地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抒发得缠绵悱恻。张若虚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语双关,把思妇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又含蓄婉转。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是对友人的思念。

    月圆之夜,明月的清辉不知牵动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故乡是每个人的初始点,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虽天涯异地却共此一轮明月,正是基于这种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现实,因此诗人们自然会触景生情,以眼前的明月作为精神的参照与寄托。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百年来引起无数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孟浩然《宿建德江》也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冷月无声,容易令人伤感,月光清泠是自然现象,人的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便有了皓月寒光割人肠的萧瑟效应。如李白《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这类作品。

    也有许多诗人词人把明月作为一种极高的境界来思考人生与宇宙,表达自己玉洁冰清的高尚品格。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具代表性。前者塑造了多情美好崇高的明月,透视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思考,将人事翻覆、良好的祝愿融合一处,揭示出内涵丰富的哲理;后者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借月之阴晴圆缺感慨宇宙流转和人生悲欢离合。张若虚也有佳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空灵别致,引人深思。

    在时空感觉上,明月也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怀古之心,出现一些以咏月表达爱国情感的作品。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是对东吴政权烟消云散的慨叹,相似的还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具有强烈的今昔之慨和悲剧力量。

    总之,因情感的认同,月亮很自然地以独特的形象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了。探究这种文学现象,有助于加深对诗词作品内涵和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认识。

    中秋即近,该又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了吧。

    2. 春游踏青古诗词

    李商隐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

    等闲遇事成歌咏,取次冲筵隐姓名。

    映柳认人多错误,透花窥鸟最分明。

    岑牟单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祢衡。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

    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

    桑女淮南曲,金鞍塞北装。

    行行小垂手,日暮渭川阳。

    3. 牧童古诗唐刘驾中前溪风雨恶怎么读

    前溪风雨恶读音为qián xī fēnɡ yǔ è ,恶是凶,厉害的意思,这里是形容风雨很猛。唐代诗人刘驾所作的《牧童》,全诗及注音如下:

    牧童见客拜,mù tónɡ jiàn kè bài ,

    山果怀中落。shān ɡuǒ huái zhōnɡ luò 。

    昼日驱牛归,zhòu rì qū niú ɡuī ,

    前溪风雨恶。 qián xī fēnɡ yǔ è 。

    白话文意思是牧童见到客人便弯腰行礼,怀里的野果都掉了。大太阳下却把牛赶回了家,原来是因为远处风雨交加。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大中六年,(公元八五二年)亦中第,乃同归越中。时国家承平,献乐府十章,帝甚悦。累历达官,终国子博士。

    其诗敢于抨击统治阶级的腐化昏庸,能够反映民间疾苦。《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图:见到客人弯腰行礼,怀里的野果因为匆忙回家凋落,太阳还很大就把牛赶回家了,只因为看到远处风雨交加。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展现给读者生动的一面。

    4. 阅读下面的古诗(6分)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

    小题1: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王诗中的“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势,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唧唧喳喳的鸣叫,就像人在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情飞舞的情景。(意对即可,答对偶给1分)

    小题2: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依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隐逸田园的乐趣。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衷情,后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心情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意情怀。(意对即可)

    小题3:因为诗人的处境、心情、修养等方面是不同的。(意思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古诗中常用拟人、比喻、对偶(对联)等修辞手法,从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诗人的情感来分析。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下一题提示,注意两诗虽然写景相似,但表达的情感不同,第一首语言轻快,语气轻松,主要是表达“喜景”之情,而第二首在结合注释②了解写作背景,再联想李商隐诗歌的风格,抓住“更作风檐夜雨声”这一句仔细体会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小题3:

    试题分析:古诗都是景语为情语,根据诗人所处环境、身世、性格不同来理解诗人情感的不同。

    5. 描写春分踏青的古诗词有哪些

    有 古诗:

    1.《七绝· 春分》

    ( 左河水)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2.《南乡子春分》

    (相城寒雨客)

    风雨半春长,龙抬头日日丽光。

    邻塘睡莲预惊萍,涟漪。踏春不见卧盼蓠。

    春分艳阳天,齿儿戏发发更藏。

    宜兰伴窗翠正好,笑扬。牵纤菜花青径香。

    3.《同子隆次公小饮》

    宋 袁说友

    老境昏昏只醉眠,不知门外艳阳天。

    奚为有客携壶至,又以闲人到酒边。

    山路试登桃映口,溪城一望草如烟。

    春分花事今多少,未觉心情胜去年。

    4.《少年游》

    宋 杜安世

    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

    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

    画堂无绪,初燃绛蜡,罗帐掩馀薰。

    多情不解怨王孙。任薄幸,一从君。

    5.《画堂春·溪边风物已春分》

    宋 仲并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

    水沉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

    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

    人间能得几回闻。丞相休嗔。

    6.《七绝·苏醒》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7.《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

    唐 武元衡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宾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

    6. 有关踏青的古诗词

    庆清朝慢·踏青 宋 · 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

    结伴踏青去好,平来头鞋子小双鸾。烟效外,望中秀自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

    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这首词以工丽、尖新的笔触,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和姑娘们的踏青活动两方面入手来描绘春百景,将两者和谐地组合成一幅风流楚楚 、生意盎然的度春景图。

    全词在铺叙与描写的技巧、手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柳永的艺术表现方法,而在内容上又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知旧时曾以清明节为道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