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张充和诗词

    1. 张充和的诗词

    她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的造诣,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在北大开班讲授,享誉一时。她的书法各体皆备,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在各种出版的昆曲图录里,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飞、梅兰芳这些一代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1943年在重庆粉墨登台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年间一件文化盛事。

    张充和时在盛年,一袭暗色旗袍,“素雅玲珑,并无半点浓妆,说笑自如”,以九十六回的《懒画眉》开篇,《双令江儿水》、《朝元令》、《梁州新郎》,一直唱到《罗江怨》的“四梦八空”而欲罢不能,最后以一曲《孽海记》中的《山坡羊》收篇。

    中英文诗集《桃花鱼》是代表作,其诗词由丈夫傅汉思亲译,堪称伉俪合作的佳构。

    《桃花鱼》:

    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2. 张充和《临江仙 咏桃花鱼》前后两首心性不同,最能体现的诗句分别是

    张充和的《桃花鱼》共有两首:

    桃花鱼一

    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桃花鱼二

    散尽悬珠千点泪,恍如梦印平沙。轻裾不碍夕阳斜。相逢仍薄影,灿灿映飞霞。

    海上风光输海底,此心浩荡无涯。肯将雾谷拽萍芽,最难沧海意,递与路旁花。

    桃花鱼,即桃花水母,是生活在重庆嘉陵江里的水母。形状如同桃花。这种生物与桃花的盛开和凋谢同步。

    因此,古代中国人作为爱情的象征。张充和借助微不足道的水中生物,表现其狂放的为了真爱“随意到天涯”的性格。全诗是说:诗人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就如同在重庆看见的水底下的桃花鱼一样,如同蝴蝶一样的情侣,诗人憧憬这种自由自在。为此,诗人可以克服困难,即使跟随对方身系天涯,亦在所不辞。世间的许多事物已然风流云散,如肥皂泡一样破碎,唯她的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仍旧不变。坚定地擦干泪水,让心平静下来,回归到平静的生活。

    个人理解最能体现分别的诗句是“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

    和“海上风光输海底,此心浩荡无涯。”以上供参考。

    3. 卞之琳在新月派中的地位,以及他给张充和写过的诗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其作品语言凝练含蓄,体现了其诗作朦胧曲隐的艺术特点。代表作《断章》。

    据卞之琳所说,《断章》《鱼化石》均是写给张充和的诗,

    1、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鱼化石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无题一

    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

    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南村外一夜 里开齐了杏花。窗子在等待嵌你的凭倚。

    一九三七年三月

    (选自《十年诗草》,1942 年 5 月,明日出版社)

    无题二

    穿衣镜也怅望,何以安慰?一室的沉默痴念着点金指,门上一声响,你 来得正对!杨柳枝招人,春水面笑人。鸢飞,鱼跃;青山青,白云白。衣襟 上不短少半条皱纹,

    这里就差你右脚——这一拍!

    一九三七年四月

    (选自《十年诗草》,1942 年 5 月,明日出版社)

    无题三 我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① 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房间 以感谢你必用渗墨纸轻轻的掩一下 叫字泪不沾污你写给我的信面。 门荐有悲哀的印痕,渗墨纸也有, 我明白海水洗得尽人间的烟火。 白手绢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 你却更爱它月台上绿旗后的挥舞。隔江泥衔到你梁上, 隔院泉挑到你杯里,一九三七年四月

    (选自《十年诗草》,1942 年 5 月,明日出版社)

    无题四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付一片轻喟,

    今朝收两朵微笑, 付一枝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为你记下流水账。

    ① “门荐”或称“门垫”或“门毯”,国内早有此物,迄今尚无通用名称。——作者注

    一九三七年四月

    (选自《十年诗草》,1942 年 5 月,明日出版社)

    4. 为什么称张充和为民国时期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191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张充和在1949年随丈夫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民国最后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张家四姐妹元和(前右)、允和(前左)、兆和(后右)、充和(后左)。河网综合消息民国闺秀、“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合肥四姐妹之四妹张充和北京时间6月18日凌晨在美国驾鹤仙逝,享年102岁。

    张充和祖籍合肥,1914年出生于上海,乃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祖父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合肥张家乃旧式显族,名声煊赫,鼎盛期堪与根基同在合肥的李鸿章家族并论。

    1949年,张充和随丈夫、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赴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自张爱玲、冰心相继凋零,宋美龄随之辞世以后,人们最常冠于她头上的称谓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她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

    张充和诗词书画和昆曲样样精通国学修养深厚,诗词书画和昆曲样样精通张家是个大家族,有姐妹4人,兄弟6人。父亲张武龄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听从蔡元培的建议先在上海办学,后迁往苏州创建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

    张家四姐妹,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三姐张兆和、四妹张充和,个个样貌秀丽,才华横溢,在彼时文苑称艳一时。叶圣陶曾说:“九如巷的张家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充和出生11个月就过继给二房奶奶当孙女,养祖母对其言传身教,无限爱宠。张充和自小受到极好的国学蒙养,吴昌硕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是她的塾师。

    后来张充和以优异的国文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也是由于幼年的启蒙为国文和史地打下了厚实根基。养祖母辞世后,16岁的张充和回到父亲身边,和姐姐们一同生活。

    四姐妹都喜吟诗作赋,办起了文学社团“水社”。1933年,张充和到北京参加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礼,随后留京参加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

    她的数学成绩是零分,国文却考了满分,因文采优异被北大破格录取。当年的北大有胡适和钱穆教思想史,冯友兰教哲学,闻一多教古代文学,刘文典教六朝和唐宋诗。

    张充和喜爱昆曲,还常常偷偷跑到清华大学听昆曲课。由于父亲张武龄是位昆曲迷,常请曲家到家中教女儿们拍曲,四姐妹也成立了幔亭曲社。

    在姐妹四人里,大姐张元和与四妹张充和在昆曲上用心最深。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角顾传玠。

    张充和也经常登台唱曲,自娱自乐。随丈夫傅汉思赴美之后,张充和一生在美国为推广昆曲不遗余力。

    张充和与丈夫傅汉思诗人卞之琳痴情追求,最终嫁给德裔汉学家傅汉思张家四姐妹先天优越,又有婚姻之事作为美谈。大姐张元和大龄下嫁给昆曲名角顾传玠,轰动一时。

    二姐张允和善诗词格律,与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逸事家喻户晓,后经胡适撮合终成眷属。

    才貌双全的张充和追求者甚多。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

    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张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密友,那时张充和正住在姐夫家里,两人得以相识。卞之琳也和沈从文追求张兆和一样,给张充和写了许多书信,并手抄自己的诗作《装饰集》题献相赠。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几乎成了当时文学圈内公开的秘密。可惜多情却被无情恼,张充和还因为朋友诸般撮合而负气出走。

    他持之以恒地给她写信,甚至在她出嫁后去了美国,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送到香港去出版。

    他追求她长达十年之久,直到45岁才黯然结婚,而对她的爱恋,持续了大半生。在张充和的印象里,卞之琳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性格又收敛,又敏感,属于“不能惹,一惹就不得了”的类型。

    所以她总是不敢“惹”,她从来不敢单独和他出去,连看戏都没有。卞之琳不是她喜欢的类型,她喜欢性格开朗单纯的人,后来选择的傅汉思就是这种类型。

    1947年,张充和在沈从文家里认识了汉学家、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傅汉思出身德国学术世家,精通德、法、英、意多国文字,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到中国学习中文,研究文学历史。

    这段异国恋有些神秘,据说傅汉思原来叫“傅汉斯”,是陈世骧起的名字。张充和觉得不好,给他改成了“汉朝的汉,思想的思”。

    充和与傅汉思相识不久便结为秦晋之好,1949年,张充和随夫赴美定居,傅汉思任教于耶鲁大学,讲授中国诗词,张充和也在哈佛、耶鲁等学府执教,教授昆曲和书法。一位受到传统文化濡染的闺秀,最终却选择了漂流异乡,让人颇感费解。

    抗日战争时期,张充和随沈从文夫妇避居重庆,章士钊曾赠她一首诗,将她比作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文姬流落于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多年以后张充和回忆这首诗,有些自嘲地说:“他说对了,我是嫁了个。

    5. 张充和的人物经历

    张充和的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

    乃父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牖(吉友),曾以毁家创办苏州乐益女校,提倡新式教育而名噪一时。张充和与三个姐姐所不同的是,在她只有11个月时便过继给二房的奶奶当孙女。

    养祖母对小充和溺爱有加,自任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大家闺秀的风范。稍后,养祖母花重金延请吴昌硕的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塾师,悉心栽培她,还另请举人左先生专教她吟诗填词。

    张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4岁会背诗,6岁识字,能诵《三字经》、《千字文》。充和如是10年,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

    充和晚年一直铭感这两位恩师为她奠定了国学的功底。受佛教徒养祖母的影响,充和幼时极富同情心。

    1930年养祖母告别人世后,16岁的充和“归宗”回到苏州,承欢在父亲的膝下,在父亲创办的乐益女校上学,与姐妹们共同生活。四姐妹自办起文学社团水社,弟弟们和邻居小朋友办了个九如社(家住九如巷)。

    姐弟们结伴郊游、骑自行车、赛球。充和长期生活在闭塞的合肥,不懂玩球规则,只能当个守门员。

    父亲是位昆曲迷,常请曲家到家中教女儿们拍曲,四姐妹成立了幔亭曲社。充和也渐渐爱上并痴迷起昆曲来,还常与大姐元和在《惊梦》中唱对手戏。

    1933年,沈从文与三姐兆和在北京结婚,张充和去参加婚礼,随后就一直居京。张充和虽“数学零分”,仍被破格录取为北大学生。

    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师济济,主任胡适,教授有钱穆、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等。名师亲授,使张充和受益良多。

    即令在北大学习期间,张充和仍不舍对昆曲的追求。三年级时张充和患肺结核,不得不休学,她无缘得到北大的学位。

    康复后,《中央日报》的储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张充和就到副刊《贡献》当编辑,写散文、小品和诗词,初露才华。抗战爆发,张充和随同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

    在昆明,沈从文帮她在教育部属下教科书编选委员会谋得一份工作。沈从文选小说,朱自清选散文,张充和选散曲。

    一年后该单位解散,她又在重庆教育部下属礼乐馆工作,整理礼乐。她将整理出来的24篇礼乐用毛笔书写,首次展示了她的书法艺术。

    梅贻琦的清华日记里对此多有记载。张充和端庄、大方又热情,很有人缘,在人才云集的西南科教界,她广结师友。

    在重庆她结识了知名人士章士钊和沈尹默等,相互诗词唱和,不乏风雅。张充和正式拜大书家沈尹默为老师,常乘送煤油的卡车到歌乐山沈宅求教。

    第一次到沈家,沈让张充和写几个字给他看看,沈阅后,以 “明人学晋人书”评之。得力于这些名流的亲炙,张充和的诗词创作亦更上层楼。

    章士钊爱才,赠诗给张充和,把她誉为才女蔡文姬;而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的李清照。张充和还会丹青,一次画了幅《仕女图》。

    宣传昆曲张充和与汉思先居加州柏克莱,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张充和戏说她的美国学生把学中国书法当画画,但在“画”中加深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张充和还先后在加拿大、法国和港台的23所大学以及各学术所讲授、示范演出昆曲。为了让昆曲在美国传下去,她还心传口授,精心培养自己的幼女傅爱玛学习昆曲。

    一开始,小爱玛对昆曲没兴趣,不想学。女儿爱吃陈皮梅,她就用陈皮梅作“诱饵”,唱一支曲子,给一个陈皮梅,还真的“立竿见影”。

    充和还教女儿吹笛子。经她的调教,傅爱玛9岁便登台演出。

    有时母女俩同时登台演“双簧”,或你唱我吹,或我吹你唱,向美国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趣味无穷。张充和的昆曲演出,使美国人对昆曲的优美感到震撼。

    尤令张充和感到欣慰的是,她有四个高足,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返回故土1979年她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之后不间断地回国访亲问友。

    在苏州九如巷老宅的小院中,面对参天的老树和沉沉的古井寻觅她年少时的梦。1981年4月13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部在即将落成的仿苏州园林“明轩”,举行盛大的《金瓶梅》唱曲会——雅集缘起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金瓶梅》课程,邀请张充和根据古谱,以笛子伴奏的南曲方式,演唱《金瓶梅》各回里的曲辞小令。

    1986年,北京举行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演出活动,她与大姐同被政府邀请。她与时龄80的元和同演对手戏《游园惊梦》,还邀诗人卞之琳观赏。

    俞平伯先生看了她的演出剧照,说这是“最蕴藉的一张”。2004年金秋,张充和在北京举办旅美60年来的第一次书画展。

    她那信手点染的仿古山水和自做诗,令人反复玩味,那隽秀的隶书对联,质朴中透出娴雅和大气,那昆曲工尺谱朱黑相间,饶有意趣,尤其是84岁高龄时临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第一百通长卷,形神兼备,令人叹止。张充和特别爱穿旗袍,家中衣橱里挂得最多的是色彩、长短各异的旗袍。

    2004年10月与苏州曲社的曲友们欢聚时,90岁的她面容清秀,举止优雅,身着一袭绛红色的丝绒旗袍,肩披一方黑色的披肩,仪态万方地依在雕花栏杆旁,一亮嗓子,博得台下掌声一片。有人惊叹:这是活脱脱的最。

    6. 为什么称张充和为民国时期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191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张充和在1949年随丈夫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民国最后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张家四姐妹元和(前右)、允和(前左)、兆和(后右)、充和(后左)。河网综合消息民国闺秀、“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合肥四姐妹之四妹张充和北京时间6月18日凌晨在美国驾鹤仙逝,享年102岁。

    张充和祖籍合肥,1914年出生于上海,乃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祖父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合肥张家乃旧式显族,名声煊赫,鼎盛期堪与根基同在合肥的李鸿章家族并论。

    1949年,张充和随丈夫、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赴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自张爱玲、冰心相继凋零,宋美龄随之辞世以后,人们最常冠于她头上的称谓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她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

    张充和诗词书画和昆曲样样精通国学修养深厚,诗词书画和昆曲样样精通张家是个大家族,有姐妹4人,兄弟6人。父亲张武龄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听从蔡元培的建议先在上海办学,后迁往苏州创建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

    张家四姐妹,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三姐张兆和、四妹张充和,个个样貌秀丽,才华横溢,在彼时文苑称艳一时。叶圣陶曾说:“九如巷的张家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充和出生11个月就过继给二房奶奶当孙女,养祖母对其言传身教,无限爱宠。张充和自小受到极好的国学蒙养,吴昌硕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是她的塾师。

    后来张充和以优异的国文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也是由于幼年的启蒙为国文和史地打下了厚实根基。养祖母辞世后,16岁的张充和回到父亲身边,和姐姐们一同生活。

    四姐妹都喜吟诗作赋,办起了文学社团“水社”。1933年,张充和到北京参加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礼,随后留京参加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

    她的数学成绩是零分,国文却考了满分,因文采优异被北大破格录取。当年的北大有胡适和钱穆教思想史,冯友兰教哲学,闻一多教古代文学,刘文典教六朝和唐宋诗。

    张充和喜爱昆曲,还常常偷偷跑到清华大学听昆曲课。由于父亲张武龄是位昆曲迷,常请曲家到家中教女儿们拍曲,四姐妹也成立了幔亭曲社。

    在姐妹四人里,大姐张元和与四妹张充和在昆曲上用心最深。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角顾传玠。

    张充和也经常登台唱曲,自娱自乐。随丈夫傅汉思赴美之后,张充和一生在美国为推广昆曲不遗余力。

    张充和与丈夫傅汉思诗人卞之琳痴情追求,最终嫁给德裔汉学家傅汉思张家四姐妹先天优越,又有婚姻之事作为美谈。大姐张元和大龄下嫁给昆曲名角顾传玠,轰动一时。

    二姐张允和善诗词格律,与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逸事家喻户晓,后经胡适撮合终成眷属。

    才貌双全的张充和追求者甚多。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

    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张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密友,那时张充和正住在姐夫家里,两人得以相识。卞之琳也和沈从文追求张兆和一样,给张充和写了许多书信,并手抄自己的诗作《装饰集》题献相赠。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几乎成了当时文学圈内公开的秘密。可惜多情却被无情恼,张充和还因为朋友诸般撮合而负气出走。

    他持之以恒地给她写信,甚至在她出嫁后去了美国,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送到香港去出版。

    他追求她长达十年之久,直到45岁才黯然结婚,而对她的爱恋,持续了大半生。在张充和的印象里,卞之琳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性格又收敛,又敏感,属于“不能惹,一惹就不得了”的类型。

    所以她总是不敢“惹”,她从来不敢单独和他出去,连看戏都没有。卞之琳不是她喜欢的类型,她喜欢性格开朗单纯的人,后来选择的傅汉思就是这种类型。

    1947年,张充和在沈从文家里认识了汉学家、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傅汉思出身德国学术世家,精通德、法、英、意多国文字,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到中国学习中文,研究文学历史。

    这段异国恋有些神秘,据说傅汉思原来叫“傅汉斯”,是陈世骧起的名字。张充和觉得不好,给他改成了“汉朝的汉,思想的思”。

    充和与傅汉思相识不久便结为秦晋之好,1949年,张充和随夫赴美定居,傅汉思任教于耶鲁大学,讲授中国诗词,张充和也在哈佛、耶鲁等学府执教,教授昆曲和书法。一位受到传统文化濡染的闺秀,最终却选择了漂流异乡,让人颇感费解。

    抗日战争时期,张充和随沈从文夫妇避居重庆,章士钊曾赠她一首诗,将她比作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文姬流落于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多年以后张充和回忆这首诗,有些自嘲地说:“他说对了,我是嫁了个。

    7. 张允和生平简介 张允和有哪些作品

    傅汉思张充和,191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张充和在1949年随丈夫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民国最后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张家四姐妹元和(前右)、允和(前左)、兆和(后右)、充和(后左)。河网综合消息民国闺秀、“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合肥四姐妹之四妹张充和北京时间6月18日凌晨在美国驾鹤仙逝,享年102岁。

    张充和祖籍合肥,1914年出生于上海,乃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祖父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合肥张家乃旧式显族,名声煊赫,鼎盛期堪与根基同在合肥的李鸿章家族并论。

    1949年,张充和随丈夫、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赴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自张爱玲、冰心相继凋零,宋美龄随之辞世以后,人们最常冠于她头上的称谓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她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

    张充和诗词书画和昆曲样样精通国学修养深厚,诗词书画和昆曲样样精通张家是个大家族,有姐妹4人,兄弟6人。父亲张武龄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听从蔡元培的建议先在上海办学,后迁往苏州创建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

    张家四姐妹,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三姐张兆和、四妹张充和,个个样貌秀丽,才华横溢,在彼时文苑称艳一时。叶圣陶曾说:“九如巷的张家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充和出生11个月就过继给二房奶奶当孙女,养祖母对其言传身教,无限爱宠。张充和自小受到极好的国学蒙养,吴昌硕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是她的塾师。

    后来张充和以优异的国文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也是由于幼年的启蒙为国文和史地打下了厚实根基。养祖母辞世后,16岁的张充和回到父亲身边,和姐姐们一同生活。

    四姐妹都喜吟诗作赋,办起了文学社团“水社”。1933年,张充和到北京参加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礼,随后留京参加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

    她的数学成绩是零分,国文却考了满分,因文采优异被北大破格录取。当年的北大有胡适和钱穆教思想史,冯友兰教哲学,闻一多教古代文学,刘文典教六朝和唐宋诗。

    张充和喜爱昆曲,还常常偷偷跑到清华大学听昆曲课。由于父亲张武龄是位昆曲迷,常请曲家到家中教女儿们拍曲,四姐妹也成立了幔亭曲社。

    在姐妹四人里,大姐张元和与四妹张充和在昆曲上用心最深。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角顾传玠。

    张充和也经常登台唱曲,自娱自乐。随丈夫傅汉思赴美之后,张充和一生在美国为推广昆曲不遗余力。

    张充和与丈夫傅汉思诗人卞之琳痴情追求,最终嫁给德裔汉学家傅汉思张家四姐妹先天优越,又有婚姻之事作为美谈。大姐张元和大龄下嫁给昆曲名角顾传玠,轰动一时。

    二姐张允和善诗词格律,与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逸事家喻户晓,后经胡适撮合终成眷属。

    才貌双全的张充和追求者甚多。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

    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张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密友,那时张充和正住在姐夫家里,两人得以相识。卞之琳也和沈从文追求张兆和一样,给张充和写了许多书信,并手抄自己的诗作《装饰集》题献相赠。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几乎成了当时文学圈内公开的秘密。可惜多情却被无情恼,张充和还因为朋友诸般撮合而负气出走。

    他持之以恒地给她写信,甚至在她出嫁后去了美国,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送到香港去出版。

    他追求她长达十年之久,直到45岁才黯然结婚,而对她的爱恋,持续了大半生。在张充和的印象里,卞之琳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性格又收敛,又敏感,属于“不能惹,一惹就不得了”的类型。

    所以她总是不敢“惹”,她从来不敢单独和他出去,连看戏都没有。卞之琳不是她喜欢的类型,她喜欢性格开朗单纯的人,后来选择的傅汉思就是这种类型。

    1947年,张充和在沈从文家里认识了汉学家、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傅汉思出身德国学术世家,精通德、法、英、意多国文字,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到中国学习中文,研究文学历史。

    这段异国恋有些神秘,据说傅汉思原来叫“傅汉斯”,是陈世骧起的名字。张充和觉得不好,给他改成了“汉朝的汉,思想的思”。

    充和与傅汉思相识不久便结为秦晋之好,1949年,张充和随夫赴美定居,傅汉思任教于耶鲁大学,讲授中国诗词,张充和也在哈佛、耶鲁等学府执教,教授昆曲和书法。一位受到传统文化濡染的闺秀,最终却选择了漂流异乡,让人颇感费解。

    抗日战争时期,张充和随沈从文夫妇避居重庆,章士钊曾赠她一首诗,将她比作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文姬流落于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多年以后张充和回忆这首诗,有些自嘲地说:“他说对了,我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