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本质的诗词

    1. 关于“看不清本质”的诗句有哪些

    1、《满庭芳·柳径花台》 年代: 宋 作者: 洪适

    柳径花台,熙熙春动,游人珥堕簪遗。枯藤到处,绿刺惹冠衣。雪后园林更好,琼作佩、香满横枝。巡檐久,留连一笑,不管午阴移。

    盘洲,今雅集,皇华飞盖,挥尘迟迟。觉龟鱼增价,草木生辉。梁上不教尘落,谈文字、酒散星稀。明年好,玉津随驾,回首记襟期。

    2、《宴清都·万里关河眼》 年代: 宋 作者: 吴文英

    万里关河眼。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甸。吟鞭又指孤店。对玉露金风送晚。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此情多感。

    吴王故苑。别来良朋鸦集,空叹蓬转。挥毫记烛,飞觞赶月,梦销香断。区区去程何限。倩片纸、丁宁过雁。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

    3、《癸酉夏集万松林,得门字》

    年代: 近代 作者: 熊式辉

    了官书半日繁,且随杖履共琴樽。

    新诗传读云侵屋,怪石争谈虎守门。

    明月高悬酬雅集,清泉流韵涤烦。

    漫因地僻疏时事,郊垒犹闻鼓角喧。

    4、《满庭芳·柳径花台》 年代: 宋 作者: 洪适

    柳径花台,熙熙春动,游人珥堕簪遗。枯藤到处,绿刺惹冠衣。雪后园林更好,琼作佩、香满横枝。巡檐久,留连一笑,不管午阴移。

    盘洲,今雅集,皇华飞盖,挥尘迟迟。觉龟鱼增价,草木生辉。梁上不教尘落,谈文字、酒散星稀。明年好,玉津随驾,回首记襟期。

    5、《菩萨蛮·秋堂积雨新凉入》 年代: 宋 作者: 郭应祥

    秋堂积雨新凉入。今宵雅乘鹏飞集。劲翮会高风。功名欬唾中。笔头元有准。快写平生蕴。何日捷书来。重阳把一杯。

    2.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众多诗人和学者回答过的问题,却又是没有答案的问题,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新年伊始就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引起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对诗有更好的思考和实践。

    ?我以为,诗歌的本质是,根据经验直觉,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合。

    从这一理解出发,诗区别与其他文体的特点是,诗特别强调“直觉性”、“感染性”和“简练性”,并具体派生出包括自身的以下7个特点:????1、诗歌语义的经验直觉性。这里的经验直觉,是指当文字出现在面前时,人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而产生的经验,凭直觉对文字赋予含义。作者凭经验直觉给诗句赋予含义,而读者又凭自己的经验直觉对诗句及空白进行理解。这样,诗成了经验直觉交流的载体。

    ????2、表达效果的感染性。这是诗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指诗要具有最能感染读者的特性。自古到今,只有打动人、感染人的诗才是好诗。最早时,诗的感染性要求的可能只是情感的感染。哲理诗出现后,诗的感染又兼具美的感染。但感染不只是诗所特有,小说、散文也需要,但诗更强调。为此,诗反对朦胧诗以后的以象征和隐喻为主的不必要的隐晦诗,也反对运用常人见不到的不可感觉更谈不上感染人的物象。当然,诗如果只写给自己看,那是另一回事。

    ????3、思维符号的物象性。这里的物象性是指诗歌创作的思维特别注重运用树、草等具体物体的形状或特性来作为思维符号。这里用“物象”这个词而不用“形象”这个词,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诗歌以物象作为思维符号的特点。因为,人们最持久的记忆和最能被打动的主要是物体的物象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情或理。为此,诗反对抽象思维,反对不具备物象的所谓完全口语诗。

    ????4、文字组合的创新性。由于诗运用物象进行思维,而用经验直觉进行描述时又可能没有合适的现成的词或语句,且又要做到语言精练、能最感染人,因此,诗允许甚至鼓励出现新的文字组合,包括新组合的词及句,担当语言革命的任务。但是,诗反对不必要的生造词,也反对不具物象特性的新词。

    ????5、文字表达的简练性。这是诗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指诗要运用最精练的语言,最少的文字来达到要表达的效果。所以,诗原则上反对长,反对不必要的修饰,反对同义性词语的重叠修饰,反对目前诗坛上常见的并被许多人认为好诗的物象堆砌。

    ??????6、句节联系的跳跃性。这是指为了简练和节奏,诗歌的句与句间,节与节间往往省略了不必要的交代,导致其联系及思维感觉有跳跃性。为了使阅读时能跟上诗歌的思维,所以用分行留下的空间代替思维跳跃偏下的空白,给读者以思维时间。因此,诗不反对散文式语言,但反对散文式句节联系,反对诗成为分行的散文。

    ????7、排列格式的分行性。分行排列已经成为现代诗在外观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唯一特点。但我以为,分行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以空间的空白代替句节跳跃留下的思维空白;二是句中换行,故意造成思维错觉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三是排列上的图画美。

    ?此外,诗歌语言还具有节奏性。这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明显。现代诗逐渐打破了这一规定,而新提出的情感节奏只有在《雨巷》里有较好的实践,其他成功的作品很少见。这也是诗失去广大普通读者的原因之一。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