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答韦八诗词赏析

    一、陶渊明的诗词中影答形、答庞参军、的赏析

    这首诗的序文较长,作者以诗化的语言,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因有“来贶”,所以写作是诗,扣紧诗题“答”字;二是追叙与庞参军的友情,因此在离别之际感到悲伤,也因此在老病无力、不复为文的情况下,还要勉力作答,为全诗的感情抒发作了铺垫。

    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两句,说明两人不是旧交,而是新知。这从序文的“自尔邻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如果人不相知,从初交至白头,还会像刚认识一样,没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车在道上相遇,也会像老朋友那样并车而谈,以至两车的车盖相切、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忆旧游。“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是总述。“赏我趣”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反过来说,也是陶渊明所处的林园环境的情趣,陶渊明独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庞参军在内的客人,因此使他们经常造访,时时登门,终于成为“相知”。下面四句,从两个方面来谈“趣”,实际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两人交游的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一是谈圣之趣,“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二是饮酒之趣,“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若能以酒助谈,则兴致更高,说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闲适,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当然,这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实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正因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离,就无法扯断联络感情的纽带。诗人自己是立志归隐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不会因公事鞅掌,东西奔走;而朋友却要远离自己而去,从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别后能常通音问,以释遥念。“物新人惟旧”,语见《尚书》:“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这一层诗人抒发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分手在即,不免感伤、怅惘;感伤之余,又要嘱咐常通音信,叮咛保重身体,对分手后的“情通万里”,来年的重新相会寄托了希望。显得十分朴实、深沉。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表达真挚友情的抒情诗,反映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同陶诗的其他篇什一样,这首诗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按理说,送别诗完全可以写得愁肠百结,缠绵绯恻,令人不忍卒读,但这首诗却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举重若轻,朴实无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天然”、“真淳”造成的。

    二、初中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鉴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功底和语言能力。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阅读量大,课内讲读10首(分布在五、六单元),课外诵读10首(见“附录”)。

    在阶段性考试中,我们通过对各大题的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在古诗词鉴赏题上失分较多。在期末复习之际,本人特就如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作一些思路上的梳理,并对本册中的部分名篇、名句作一些赏析,以期对同学们的复习有一定的帮助。

    一、明确考点1.辨识常识。即记忆和了解一些涉及作者、朝代、作品体裁和文化常识等的内容。

    2.理解诗意。这是从思想内容角度考查理解能力,包括诗词字词句的理解,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等。

    3.感知形象。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体会作品的意境、情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4.品味语言。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修辞的效果和诗的节奏韵律等。

    5.分析技巧。主要指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等进行分析评价。

    二、复习指要(一)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所具有的特殊的表意功能。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聚”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情态。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

    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副词。

    如:“巴山楚水凄凉地。” 一个“凄凉”,写尽了诗人无限辛酸的感情。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节奏短促,既增强了韵律感,又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从视觉角度看,红白映衬,色彩鲜明。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句中富有色彩的词语,渲染了阴沉昏暗的雨前景象,烘托了诗人凄恻愁惨的心情。

    (3)数词:在古典诗词中,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常常使用数词,一般情况下都不是确数。(二)品鉴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第一类:忧国伤时。

    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第二类:建功报国。

    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第三类:思乡怀人。

    如: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第四类:生活杂感。

    如: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两种方式。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双关、衬托、对比、对仗、反语、反复等。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四)重视书面表达 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应注意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也可用阿拉伯数字带上括号)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见解能够自圆其说。三、重点示例(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理解:(答案: 1、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

    三、诗词鉴赏《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

    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

    “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 “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

    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

    “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 “阑干”,纵横貌。

    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

    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

    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 此其二。

    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

    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

    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

    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

    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呢!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

    既进入梦乡,又怎么知道在过桥呢?就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 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感觉、听觉并写。 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

    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

    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 “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

    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

    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

    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

    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四、初二古诗赏析

    .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答: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评分标准:能答出“生动形象”,得1分;能答出“清幽润泽”,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2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评分标准:能答出“向往”“静谧”“悠闲”的生活,即可得2分。共2分。

    赏析

    这首诗着力描写乡里生活的萧散自得。几间茅屋的水边小村,杨柳扶疏,门窗尽绿。渡口有人在唤渡。虽然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景物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前两句,纯用景物写生方法;后两句,才点出了人物,传出了声音,但画面却显得更为静谧。哪怕是连连传来的唤渡声,也只不过像是扔到浩淼的湖水里的小石子,只能在湖面上掀起几小圈涟漪,并没有打破静谧。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翻译: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

    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 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 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 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五、诗词赏析含问题和答案

    中国古代诗词课外阅读训练金 龙 设计一、《诗经》一首芣苡①采采②芣苡,薄言③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④之。采采芣苡,薄言掇⑤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⑥之。采采芣苡,薄言袺⑦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⑧之。【注】①芣苡:车前草的别称,一种药用植物。

    ②采采:茂盛的样子。③薄言:文言虚词,无实际意义。

    ④有:占有,即采到。⑤掇:拾取。

    ⑥捋: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⑦袺:用衣襟兜着。

    ⑧襭:用衣襟装东西。1、《诗经》中的民歌,是在民间传唱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因此它的歌词具有反复重叠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说明。

    答:2、《诗经》在语言的运用上尤其是词语的选用上体现了灵活多变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说明。答:3、对这首诗的主题,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二、汉代诗歌一首涉江采芙蓉①涉江采芙蓉,兰泽②多芳草。采之欲遗③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①芙蓉:又称水芙蓉,荷花的别称。②兰泽:长有许多香草的滨水的地方。

    ③遗:读wèi,赠送。1、诗中有一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来略加分析。

    答:2、“长路漫浩浩”一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答:3、有人说,这是一首表达思乡感情的诗歌,理由是诗中出现了“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等诗句。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答:三、曹操诗一首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④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⑤,歌以咏志。

    【注】①碣石:山名,在秦皇岛市的海边,是观赏海景的好地方。②澹澹: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的样子。

    ③竦峙:高起而耸立。④星汉:布满星星的天空。

    ⑤幸甚至哉:幸运到极点了啊。1、诗人是如何多角度地描写在碣石山上所看到的景色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2、诗里的写景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说明。答:3、诗歌里的景色总体给人一个怎样的印象?答:4、有人说,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又有人说,这是一首抒情诗。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答:5、就诗论人,请你谈谈对诗作者曹操的看法。

    答:四、陶渊明诗一首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①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②使愿无违。

    【注】① 兴:起来。②但:只,只要。

    1、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艰难?摘录并作简要说明。答:2、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勤劳?摘录并作简要分析。

    答:3、结尾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请作简要阐述。答:五、李白诗一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①。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②,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③影,行乐须及春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⑤,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⑥邈云汉⑦。

    【注】①相亲:互相亲近的人,指一起喝酒的朋友。②不解饮:不会喝酒。

    ③将:和。④及春:趁着春天的美好时光。

    ⑤同交欢:一起欢乐。⑥相期:互相约定时间。

    ⑦邈云汉:渺远的天河。1、在李白的诗歌中,存在着大胆的想象,这首《月下独酌》也不例外。

    请结合有关诗句进行阐述。答:2、从“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李白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对这种思想应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答:3、诗中的“月”和“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表达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4、有人说,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是写孤独感的经典之作,它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孤独感写绝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有关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六、杜甫诗一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②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③。

    【注】①发生:兴起,产生。②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③锦官城:指成都。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答:2、根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表现的意境,联系某种社会现象,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的写景角度有什么变化?这种角度的变化,起到了怎样的表达作用?答:4、“花重锦官城”写出了成都的花的什么特点?这同“春夜喜雨”有什么联系?答:七、辛弃疾词一首青玉案①·元夕②东风夜放花③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⑥舞。蛾儿⑦雪柳⑧黄金镂,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⑨处。【注】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元夕:元宵之夜。此作该词的标题。

    ③花:烟花。④雕车:雕刻有花纹的马拉的车。

    ⑤玉壶:指月亮。⑥鱼龙:鱼灯和龙灯。

    ⑦蛾儿:古代妇女头饰。⑧雪柳:古代妇女头饰。

    ⑨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1、这首词的上下阕描写的角度有何不同?答:2、请简要分析“风箫声动”的表达作用。

    答:3、“蛾儿雪柳黄金镂,笑语盈盈暗香去”写出了女人们观灯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六、初二古诗赏析

    赠从弟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终南别业》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登幽州台歌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是一首饯别诗。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由极端的苦闷而转入壮阔的境界。“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抒发了诗人高洁的志向追求,将昂扬情绪推向了高潮.“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七、贺知章诗词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 [1],乡音无改鬓毛衰 [2]。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约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官至秘书监。与张旭、包融、张若虚齐名,称“吴中四士”。《全唐诗》存其诗二十首。

    《回乡偶书》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诗的开头即直截点题,说明抒写的是回乡的情事。而且非同寻常,是从少小时候离开家乡直到老大才回来。由“少小”到“老大”,由“离家”到“回乡”,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拉得很长,这既是诗人数十年生活的概括,文含蕴了很为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背乡离井、久客他乡的感伤。也有落叶归根、终于回来了的喜悦,真是百感交会,尽蕴心底。在这千头万绪的情思中,从何说起呢?诗人紧承上句,在第二句中抓住两个典型细节,作了自我形象的描绘。一个人从小就听惯说惯了的乡音土语,是不容易改变的,即使多年在外有所变化,但当一旦踏上家乡的土地,亲切之感自会油然而生,便也会情不自禁地操起家乡话来,那怕多少有了点变调。然而,“乡音”虽说是“无改”,“鬓毛”却无可奈何地“衰”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挽回。通过这两个典型细节,一个诗人的自我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而一个“衰”宇则透露出诗人此时此刻未免感到迟暮神伤的内心世界。三、四句即从这里生发开来。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久客在外的游子回乡,所见所闻所感的人事,是说不胜说、写不胜写的,诗人唯独选择一个饶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拍摄了下来,既使诗篇鲜活灵动,又寄意深刻。正是由于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从未见过面的儿童自然“相见不相识”;不相识自然要加以问讯;而面前的陌生人已是“鬓毛衰”的风尘仆仆的老翁,儿童出于礼貌便亲切自然地“笑问客从何处来?”整首诗就在这里戛然而止。没有再写诗人的答话。乍一读来,似乎言未尽,意更未尽。然而,这正是诗的妙谛所在,引人寻味。可以推想,儿童原是寻常的一问。并无他意;可有心的诗人听来,却受到极大震动,故乡人的反亲而为疏,自己的反主而为客,使诗人于惊愕之余难免引起万千感慨与无限的哀伤,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充分地将久客伤老之情表达出来了。

    ( http://www.artx.cn/

    绝句诗篇幅短小,容量有限,不容易写好。这首诗之所以长久为人们传诵,就因为它来源于诗人丰富而深切的感受,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表达了许多人所共有而往往不能恰切地表现的心情,浓厚的人情味和泥土气息给读者留下深刻伪印象。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诗概》)这首绝句就有“睹影知竿”之妙。而且还须着重指出,由于诗人摄下的那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问话场景出以幽默口气,便大大冲淡了悲伤的情味,整首诗并不给人以低沉、压抑的感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