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音韵查询

    1. 怎样查古诗的押韵

    古代诗词押韵常识一、诗词押韵的一般规则押韵,也称协韵或叶韵。

    押韵是同韵母的字在相同(按:说“相应”为好)位置上重复出现。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的同韵母字,自然称为韵脚。

    第一个韵脚的出现,称为起韵。古代诗韵是怎样押韵的呢?在隋唐以前,是从当时口语的近似音中选择韵脚字。

    在隋唐以后,出现了韵书,便从韵书规定的同韵中选择韵脚字。韵书的出现以至定型,是几经修改的。

    现在所说的古代诗韵,指的是来水韵。金代的王文郁合并《广韵》、《集韵》中的旧韵为一百零七韵,刘渊将其刻成韵书印行,因为王、刘的籍贯都是平水(今山西省绛县),所以称为平水韵。

    到了元末,阴时夫在平水韵的基础上,考定诗韵为一百零六韵,为后人所沿用。清代及其以后通行的《佩文诗韵》,也是这一百零六韵。

    词韵和诗韵有些区别。在南宋以前,还没有一部人所共守的词韵;在南宋以后,不少人参照诗韵制定词韵,也是几经修改,到清代,戈载作《词林正韵》,定词韵为十九部。

    词韵的第一部至十四部,包括平、上、去声韵,十五部至十九部为入声韵。词韵的每一部,是几个诗韵的合并。

    如词韵第一部,便是平声东、冬韵,上声董、肿韵,去声送、宋韵的合并;词韵第十五部,便是入声屋、沃韵的合并。因而,词韵比诗韵要宽。

    也就是说,填词比写诗,在选择韵脚字方面的余地要大些。和韵,写诗填词时,数人相唱和,后者用前者的韵,称为和韵。

    和韵的情况有三:第一,是用原韵,而不必用原字,称为依韵;第二,是用原韵也用原字,并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都相同,称为次韵;第三,是用原韵原字,而韵脚字的先后次序不同,称为用韵。限韵,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用一个韵,称为限韵。

    限韵的情况有二:第一,是限韵不限字;第二,是限韵也限字,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叠韵,用自己作过的诗词的原韵,再作一首或几首,称一叠或几叠。

    二、近体诗、古体诗和词的押韵(一)近体诗1、一般只押平声韵2、两句一押韵,韵脚在偶句的句末。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韵的。

    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4、必须在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不能邻韵通押,更不能四声通押。

    只有首句起韵的可用邻韵(只有首句起韵的才允许在首句用一个邻韵字)。5、不能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二)古体诗1、可用平声,也可以用上、去、入声。2、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

    鲍照以前的七言古诗都是一句一押韵的。一句一押韵的七言古诗称为柏梁体。

    3、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如王维的《桃源行》,全诗32句,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使用。

    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韵,五至十句用入声一屋韵,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韵,十五至十八句用入声十四缉韵,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删韵,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入声十七霰韵,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十二侵韵。4、可以从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属用本韵。

    同近体诗);也可以从相邻的两个或几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属通韵。近体诗除首句起韵的特例之外,不存在这种情况)。

    5、在通韵方面,不仅同声中的邻韵相通,而且声之间也可通韵。声之间通韵的,上、去声通押的为多。

    6、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三)词1、押韵有密有稀⑴一句一押韵的。

    如“长相思”⑵两句一押韵的(较常见)如“卜算子”等。其中也有首句起韵的。

    如“玉楼春”⑶在两句一押韵间杂着一句一押韵或间杂着天、四句一押韵。⑷三、四句以致五六句一押韵的。

    这在长调节器中较多见2、有的一韵到底,有的可以换韵3、换韵的几种情况⑴相随式。如“菩萨蛮”,第两句一韵,依次换下去,不出现同韵。

    ⑵回环式。如“钗头凤”、“惜分钗”现韵相换,先是甲韵换为乙韵,然后再由甲韵换乙韵。

    ⑶怀抱式。如“定风波”。

    词的上片首尾为甲韵,中间为乙韵。⑷两韵或几韵相换,但以一韵为主。

    如“相见欢”、“定风波”。“定风波”有甲乙丙三韵相换,以甲韵为主,韵脚步字最多(丙韵字最少)并且词不达意的首尾都为甲韵4、有的用本韵,有的通韵通韵方面的几种情况:⑴不同部的韵通用⑵同部不同声的韵通用 ①有一些是随便通用不同声的韵,平、上、去、入四种声通押的都有,但以上、去声通押为常见。

    ②有的词则明确规定,平声要和上、去、入通押。如“西江月”、“换巢鸾凤”。

    5、有的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2. 请问怎样查古诗的押韵

    语音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诗歌的用韵也是不断变化的。

    近体诗是按诗韵押韵的。在诗韵方面的集大成的著作是清康 熙中编订的《佩文韵府》,比较通俗的诗韵书是《诗韵集成》、《诗韵合璧》。

    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增广诗韵全璧》而排印的 《诗韵》一书,容易检索,便于初学。 古体诗也可以按诗韵押韵,只是邻韵可通押,比近体诗宽 一些。

    宋词本按诗韵押韵,但适应语言的变化,韵部大大简化了。 后来清人戈载根据宋词用韵的实际概括出词韵,编成《词林正 韵》一书,共分十九个韵部( 部;入声 为促声,分五部)。

    元曲用的是元代北京语音的韵部。 周德清将它概括为十九 部,编为《中原音韵》一书。

    这本书在汉语史上有很高的价值, 又是查元曲用韵的必备著作。元曲用韵体例也有不同于诗词的地 方:(一)押韵不分声调,平仄可以通押;(二)一韵到底,一折戏 (一支套曲)虽有多支曲子也要一韵到底,如关汉卿《窦娥冤》第 三折“法场”,用[先天]韵;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长亭送别”,用[齐微]韵,都是一韵到底;(三)不忌重韵(韵 脚字可重复出现),不忌赘韵(不押韵的地方也可押韵)。

    查《诗经》、《楚辞》的用韵应查上古韵部。上古韵部各家 有分歧。

    国内最流行的专著是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等。查 汉魏六朝的诗赋用韵,可参考中古韵书,也可查上古韵部。

    查中古时代每个字的声韵调,一般可用《辞源》。丁声树、李荣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按今音编排,每个字都注明了中 古的韵摄、等呼、声调、韵部和声母,查起来也很方便。

    查上古 时代每个字的声韵调,最容易找的工具书是唐作藩的《上古音手 册》。如《诗经?伐檀》第二章“辐、侧、直、亿、特、食”押 韵,今曰已不押韵,查中古音也不是一个韵部,查《上古音手 册》便知道它们同属入声[职]部(按王力分部)。

    郭锡良编的 《汉字古音手册》,既可查中古音,又可查上古音。

    3. 古诗的音韵是什么啊

    古诗和古词分别在盛唐和晚宋到达了顶峰。

    作为地球上最复杂的汉语文学,唐诗宋词成为世界古典文学里一颗最灿烂耀眼的明珠。 唐宋人的贡献包括了诗词格律的音乐化、规范化。

    唐诗宋词有极其严格复杂的格律,所以,我们国家需要有一些专业人才去终身研究古文字、古汉语、古典文学、古典诗词,特别是唐宋诗词的格律。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

    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用韵为其次。 那什么叫韵呢?每个中国字的发音由声母、韵母所组成的,韵母相同的字称为同韵字。

    古人没有拼音,为了方便使用,只能把若干同韵字组成韵部,并把具有代表性的字作为部的名称,而里面全是韵母相同的字。 古人的声调音韵和今人有很大的差异,要研究古诗词声调音韵是非常复杂的。

    古代没有录音机,后人只能从前人的诗歌作品和有关音韵的书籍去推断。但是,从远古起年代的变迁、地域方言的融合变异使这研究极度困难。

    汉语发音从西周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例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音”和“南”两个字不押韵,后来的人牵强地改变“南”字的读音使其押韵。

    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用普通话读,他把“南”字的方音改成nín)。

    他这种方法叫做“协韵” (亦称“叶音”)。 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

    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到了宋朝,朱熹等人继承发展了南北朝的协韵法,系统地改正《诗经》和《楚辞》里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

    他们把读音脱离时空固化了,把韵的使用绝对化了,认为古人写诗都严格,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导致了错误的分析。 宋朝吴棫、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对古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

    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学说,认为“古诗无叶音”,并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

    他奠定了上古音研究的基础,一直到今天,他的“离析唐韵”仍然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 字的读音除了有韵之分,还有声调之分。

    今天普通话规定了第一字调(现名阴平)、第二字调(现名阳平)、第三字调(现名上声)和第四字调(现名去声),(“儿化”“轻声”等读音变异例外)。但唐人对声调的划分却不同,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即所谓“四声”。

    “平仄”就是四声的简单化归类: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三个声调。 现代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可以认为,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的方言里都还保存着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入声字已经分别归属于入声字变为去声、阳平,也有归属于阴平、上声的。

    普通话也没有全浊声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浊”三类,其中b、d、g、j、x、zh、sh、z、s是全清音,p、f、t、k、h、q、ch、c是次清音,m、n、l、r、y、w是次浊音(以上都是按汉语拼音标注)。全浊字与入声一样,已经在普通话中消亡了。

    历代的韵书把同一声调内的同韵字归为一个韵目,各以一个代表字加序号命名,比如上平一东、入声一屋等等。 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

    从唐代起,诗词发展了极其严格的韵律,特别是对平仄的要求,一般是不准许违背的。所以今人仿作,如果不依平仄,也不依古韵,只能称作“打油诗”。

    如果想仿作古诗,比如五古、七古,反而要避免有太多的律句,以求格调高古。但如果做格律诗词,那是必须务必严格遵守规则的。

    既然诗是吟唱而生,词诗是填写而成,那么人们必然是依附他们那个年代和那个地区的方言的。古代交通不便,语言的差异很大,我相信所有的诗家词人都带有一定的方言,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文化的交流、地方语言之间的融合变异,复杂性就更大了。

    我也相信,唐宋人写诗词,大都不会苛求更古老的音韵,而是各自依照本地当时代的发音去写、去配曲的。即便是参照韵书,那韵书的根基也来源于诗人词家的方言。

    如果我们用现代的普通话来朗诵唐诗宋词,往往会觉得平仄错了,甚至用用韵也错了。律句对平仄的要求非常严格,例如“当春乃发生”句中的“发”字,唐代是入声字,与“春”字平仄相错,但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入声”已经消失,读阴平,显然与平仄格律相抵触。

    又如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其中的“期”和“儿”似乎没有押韵,但“儿”用吴。

    4. 宋词格律词谱查询表

    平韵格词谱南歌子渔歌子忆江南浪淘沙江南春忆王孙江城子长相思醉太平玉蝴蝶浣溪沙采桑子诉衷情画堂春阮郎归朝中措眼儿媚人月园柳梢青太常引少年游临江仙鹧鸪天小重山一剪梅唐多令破阵子喝火令行香子风入松八六子雪梅香满庭芳汉宫春扬州慢高阳台寿楼春忆旧游望海潮沁园春锦堂春慢十六字令水调歌头八声甘州夜飞鹊金人捧露盘巫山一段云六州歌头潇湘神捣练子三字令多丽凤凰台上忆吹箫仄韵格词谱如梦令天仙子生查子醉花间点绛唇卜算子谒金门好事近忆少年忆秦娥醉花阴木兰花鹊桥仙夜游宫踏莎行钗头凤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酷相思解佩令青玉案千秋岁离亭燕粉蝶儿御街行洞仙歌满江红声声慢黄莺儿剑器近宴山亭念奴娇绛都春桂枝香水龙吟石州慢瑞鹤仙宴清都齐天乐雨霖铃永遇乐二郎神西吴曲望远行摸鱼儿贺新郎兰陵王锦缠道蓦山溪惜红衣醉蓬莱归字谣伤春怨望江东淡黄柳双双燕绕佛阁翠楼吟夜半乐眉妩西河天香暗香疏影宝鼎现六丑、莺啼序烛影摇红祝英台近拜星月慢霜天晓角法曲献仙音。

    长亭怨慢。

    霓裳中序第一平仄韵转换格词谱南乡子调笑令昭君怨菩萨蛮更漏子喜迁莺清平乐忆余杭虞美人蕃女怨河渎神。河传平仄韵通叶格词谱西江月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哨遍平仄韵错叶格词谱荷叶杯相见欢上行杯酒泉子定风波。

    5. 宋词格律词谱查询表

    平韵格词谱 南歌子 渔歌子 忆江南 浪淘沙 江南春 忆王孙 江城子 长相思 醉太平 玉蝴蝶 浣溪沙 采桑子 诉衷情 画堂春 阮郎归 朝中措 眼儿媚 人月园 柳梢青 太常引 少年游 临江仙 鹧鸪天 小重山 一剪梅 唐多令 破阵子 喝火令 行香子 风入松 八六子 雪梅香 满庭芳 汉宫春 扬州慢 高阳台 寿楼春 忆旧游 望海潮 沁园春 锦堂春慢 十六字令 水调歌头 八声甘州 夜飞鹊 金人捧露盘 巫山一段云 六州歌头 潇湘神 捣练子 三字令 多丽 凤凰台上忆吹箫 仄韵格词谱 如梦令 天仙子 生查子 醉花间 点绛唇 卜算子 谒金门 好事近 忆少年 忆秦娥 醉花阴 木兰花 鹊桥仙 夜游宫 踏莎行 钗头凤 蝶恋花 渔家傲 苏幕遮 酷相思 解佩令 青玉案 千秋岁 离亭燕 粉蝶儿 御街行 洞仙歌 满江红 声声慢 黄莺儿 剑器近 宴山亭 念奴娇 绛都春 桂枝香 水龙吟 石州慢 瑞鹤仙 宴清都 齐天乐 雨霖铃 永遇乐 二郎神 西吴曲 望远行 摸鱼儿 贺新郎 兰陵王 锦缠道 蓦山溪 惜红衣 醉蓬莱 归字谣 伤春怨 望江东 淡黄柳 双双燕 绕佛阁 翠楼吟 夜半乐 眉妩 西河 天香 暗香 疏影 宝鼎现 六丑、莺啼序 烛影摇红 祝英台近 拜星月慢 霜天晓角 法曲献仙音。

    。长亭怨慢。

    霓裳中序第一 平仄韵转换格词谱 南乡子 调笑令 昭君怨 菩萨蛮 更漏子 喜迁莺 清平乐 忆余杭 虞美人 蕃女怨 河渎神 。河传 平仄韵通叶格词谱 西江月 醉翁操 渡江云 曲玉管 哨遍 平仄韵错叶格词谱 荷叶杯 相见欢 上行杯 酒泉子 定风波。

    6. 诗歌按音韵分怎么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