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好诗词怎样

    一、怎样写好诗词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诗词理解能力。平时要多看一些古诗词,文言文之类的。

    写诗要注重平仄,押韵,对仗等。

    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韵脚就是“光”、“霜”、“乡”。绝句中的第三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音的。

    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使用不易,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8个韵部。

    正格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必须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简单地说就是平声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仄声就是三四声。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边风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跃树枝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脉, 仄仄平平仄, 放鸭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何飒飒起风涛。 平平仄仄平。 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随意弄迷离,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远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仄平平。 兰水一诗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风涛初识我, 仄仄平平仄, 月带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声来枕边。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暴风 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阵狂飙如猛兽, 仄仄平平仄, 岭外音书断,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飞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经冬复历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屋摧树倒禾苗折, 平平平仄仄, 近乡情更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暴戾人间万象蹂。 仄仄仄平平。 不敢问来人。

    4、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咏李白 碧波·咏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行路方知蜀道难, 仄仄仄平平, 宇宙现穹隆,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篇斗酒海天宽。 平平仄仄平。 金轮挂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 胸中日月吟风处, 平平平仄仄, 环球光耀彩,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止吴歌楚舞寒。 仄仄仄平平。 万物显春荣。

    至于对仗,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例如:

    曾金美·赠友人

    (碧波诗词读后感)

    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

    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例如:

    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

    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例如:

    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反之,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

    二、怎么写好诗词

    怎样起笔写诗词 在动笔学写诗词之前,必须掌握诗词内在的基本规律。

    从上述古人撰写的诗词看,我们从中应该学到三条规律: 第一、必须掌握汉字的平仄声律。不管是写诗还是写词,你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词是属于平声还是仄声,你必须心中有数。

    特别是本应仄声、却很容易当成平声使用的入声,必须下些力气学习和掌握。为了便于大家学习和参考,我们特意编纂出一张《入声汉字表》,附于文后。

    这张表中所列的汉字是按秦赵语系选定的,基本不包括吴越语系所用的入声字,因此入声字的数量不是那么宽泛,比较容易掌握。如果结合现代普通话的广泛施用,这个表列虽然保守一些,但却非常实用,而且可能使得诗词写作会有一些新的发展空间。

    这个入声表,可以对你起到吸收和排除两个功能:既可以帮助你寻找、吸收、使用入声韵脚字,又可以帮助你排除在平声字位误用入声字的可能。 第二、掌握平仄之间的换声规律。

    对于绝句和律诗而言,一个是有“奇数字不论”的规律,但有另一个规律作为补充,即“宁以平换仄、不以仄换平”,这从诗词格律的通式中尽可发现,它与尽量“避免孤平句、防止无平句”是协调一致的。对于写词而言,除了有“奇数字不论”之律大体与诗律相同外,还有与诗律不同之处。

    从上述通式可见,在有的词牌中 “()”内所标之平或仄,尽管该字处于偶数字位,但却亦为可平、可仄之声,这一点需要初学者特别注意。 第三、如何起笔写作?我认为通式要背,但不一定全都背会才开始写作,完全可以采取“学一写一”的方法循序前进。

    写诗,你可以先从绝句开始,先写五言,再写七言;写好绝句,再写律诗,因为律诗中有两个对联比较难写。把诗写好以后,再着手写词。

    不管是诗还是词,其格律通式都是可以背会的。你可以一首一首地学,一首一首地背,甚至可以把平仄通式抄在面前照着写。

    其实对于写诗而言,只要把第一句写出来了,第二句、第三句……按照相对和相粘的关系,即可自然推衍出来。词要难记、难写一些,虽然它的句型长短参差自由,但每句的字数和格律都是固定不变的,这样要求反而更高。

    如果你把诗句写熟了,对旧体诗的平仄格律一旦掌握,写词就比较容易了。比如,你想写一首《蝶恋花》,只要把《蝶恋花》的通式背熟,或者抄录在前,就可以动笔写作。

    写好以后,再去分析、修饰其中的平仄声律,使其符合通式。这样一首一首地学写,你就可以稳步前进。

    我相信用不了几年时间,你就会成为一名熟练的诗词写作者了。 第四、写好韵脚。

    初学者在安排韵脚用字的时候,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拼音来做,这样做绝不会违背古韵,而只能更加上口易读。当然,你要好好学学《入声汉字表》。

    你会很快掌握其中的规律,如果你能比较自由地使用入声,学会古韵的用法,那在写诗、特别是写词时,会使你的路子更加宽敞明亮。 韵脚的用字是非常严格的,要求必须严格地“押韵”,亦说“叶(xié)韵”;对于惯用和限用入声字韵脚的词牌子,其韵脚就一定要使用入声字。

    伟人毛泽东之词作,绝大多数都非常地严谨,但有一首《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句,其中的“迫”字,似应是“逼”字之误。因为只有用“逼”字才合“急”字的韵脚。

    当然,古人、名人有时也是宁可杀“声”成“仁”,不愿舍“义”求“声”的。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仍以遵从诗词格律为好,不可轻易脱离规律而自行其是。

    第五、关于书写格式。关于旧体词的书写格式,作者也在这里提出自己的见解。

    现在,几乎所有的出版物都把唐诗分句印刷,使读者看上去非常清晰明朗。这对愿意学习旧体诗的人,是十分有利的。

    然而,却很少有把宋词也按每句一行的形式印刷的,几乎所有的文学印刷品仍然按照古人所用的散文形式印刷,使人看起来缺了层次感。其实,在过去所有的线装古书中,唐诗和宋词都是以竖行的散文形式自右向左印刷的。

    现在的出版社,不知为什么只把唐诗按照现代诗的分行书写方式印刷,而却一直不愿把宋词也实行分行印刷,大概是由于宋词不好分行的原因所至吧。其实,宋词是最需要分段、分句印刷的。

    因为,每一个词牌子不论字数多少,都是分作两段的:前段叫“上阕”或“上篇”、“上片”,后段叫“下阕”或“下篇”、“下片”。每一段的句数都是一定的,每一句的字数也是一定的。

    只要搞清“上阕”、“下阕”各有几句,则分段、分句印刷的困难便迎刃而解了。在本文中,作者便有意列出了各词牌中的句数,以便大家按照每句一行的方式书写。

    在作者自己的词作品中,也全部按照每句一行的方式来书写。但愿今后在新的出版物中,对于宋词的印刷都能够按照新的印刷方式来进行,这对愿意学习的青年朋友是很有益处的。

    学习诗词是个慢功儿,需要平时的积累。诗词的创作方法主要是韵和格律、粘对、拗救等等,在这里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建议买些诗词入门的书籍看看。

    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包括王力的《诗词格律》、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夏承焘等的《读词常识》和吴丈蜀的《词学概说》。这几本书通俗易懂,深浅适度,。

    三、什么是好诗词

    有的诗或词,须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知识的积累、经历的丰富,才能逐渐会其意境。

    例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我童年读过。那时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还以为是李白被流放到长沙路经黄鹤楼而写的呢!后来读了李白传略,读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才知道安史之乱时,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起兵,德宗接位而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其所以说"去长沙",是用西汉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的。

    贾谊十八岁才华闻于郡中,汉文帝召为博士,二十来岁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因遭权贵的嫉妒和陷害,被迁为长沙王太傅。这"去长沙"三字的"言外之意",既含有以贾谊自比的傲骨,也含有无辜受害的愤懑。

    诗的最后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我长期以为:为了诗的押韵,将笛曲《梅花落》,改为"落梅花"。直到"文化大革命"时,自己作了"迁客",从北京下放到祁连山脚下,"祈连六月漫天雪,迁客身寒心更寒。

    "这才领会到"江城五月落梅花"的一语双关:既道明玉笛吹的是当时的流行曲子《梅花落》,又隐含诗人当时的心态----在那江城仲夏季节,而感受的却是梅花落英时的春寒料峭。这首诗,我"思"了三十多年,才"得"到那么一点诗意,也很难说已经全部领会了。

    以上四个方面仅仅是怎么读通诗词的有关学问,还不包括诗词艺术赏析方面的知识。 老同志学读诗词还要强调背诵。

    背诗词既能延缓记忆力的衰退,还能加深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自古所谓"诗无达诂"----诗词往往没有完全统一的、确切的解释,许多诗句留下了让人们驰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品出它的多种意义来。

    同时,背诗词也是方便自己写诗填词的一个条件。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知音》)诗词背得多、背得熟了,当你的心灵与客观现实相击撞,迸发出思想火花,产生出创作激情时,在你记忆的储存库中,就会涌现出各种诗词创作套路、典故成语、诗词语汇,任你选择。毛主席不仅熟背无数列代诗词名篇,而且对鲁迅的旧体诗也背得很熟。

    1975年为他作白内障手术的著名眼科专家名叫唐由之,从"由之"二字,他老人家想起鲁迅的《悼杨铨》,于是就背诵起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唐教授听不明白,毛主席两眼蒙着纱布为他默写在纸上。

    1993年毛主席诞辰百周年时,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唐教授讲的这个故事,并展示了那墨宝。老年人背诗词要讲究方法。

    抄写一遍,往往比读数遍更能加深记忆,所以可与学书法相结合。老年人常常是背了新的忘了旧的,所以背新诗词的同时要复习旧诗词。

    隔三插五,将已经背熟了的诗词在记忆屏幕上重复显"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这句话的意思,除了"诗要用形象思维"之外,我以为,还包涵诗歌的两大特点:一是艺术夸张,二是含蓄蕴藉。

    这两点往往也是初学者的难点。 诗歌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它和其他文艺形式,如散文、小说、戏剧等相比,往往更需要凭借诗人丰富的联想、想象乃至幻想,进行艺术夸张。

    因为在区区数行里,若是实话实说,慢条斯理地平铺直叙,是很难把情意表达充分而强烈的,所以必须极度夸大或缩小某些事物的特征,使描绘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典型生动,表达的情意更加充分,艺术感染力更加强烈。 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首推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杜甫称赞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李白自己也说:"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江上吟》)李白的诗,表达情意毫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离奇惊人的幻想。

    例如《南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长呢?原"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诗人又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妙语烘托、渲染,寥寥二十字,以奇想奇句,把壮志未酬人已老的一腔悲愤,抒发得淋漓尽致。他的传世名篇《蜀道难》中,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之所以激荡读者心弦,就是由于它的极度夸张。

    青天,在飞机发明之前是根本上不去的,而上蜀道比上青天还难。这,完全不符合事实。

    但正由于这种大吹、特吹、奇吹,形成了它永恒的艺术魅力。 李白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大都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夸张而创作出来的,例如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映衬"举杯消愁愁更愁"。

    《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嶷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愁来饮酒二千石"(《江夏赠韦南陵冰》)谁有这么大的酒量啊!正是这种艺术夸张,把诗人豪放不。

    四、怎样写好诗词

    多读诗词歌赋就一定有用

    诗词的意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由此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气质涵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三百首不行就五百首

    孰能生巧一词的奥秘就是这么解释的

    再加上多了解中国的史学,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相互渲染很快就能得以提升

    个人建议先买本李商隐诗集研读一下,李商隐的诗比较飘然入胜,他是个引经据典的强人,作品多借与中国的神话故事

    未读李商隐的诗之前我不知道“青女”是谁,读了“青女不饶霜”才认识了青女是中国神话中主降霜雪的女神,青霄玉女

    然,只有较为深切的认识了才会在你以后的书写中应用到

    五、怎样才是一首好诗

    很久了,我在几个专业文学网站碰到一些文友时,他们都问我或者如是说:怎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阐述才能回答。首先是需要怎么样才知道是一首好诗,而一首好诗该从哪几方面体现它的魅力。具体关于诗歌的评价,一般都是从三方面体现。

    第一,诗歌的内在承质

    所谓诗歌的内在承质,意思就是指诗歌要表达的具体意图和隐藏思想。

    自从诗歌这个文学体裁面世以来,它就牢牢站在了文学的巅峰,其他如小说散文杂文等等都俯首在其之下。为什么诗歌有如此大的魅力和价值使大众这么捧宠和赞颂呢?许登堡说过,“诗歌是上帝的宠儿,它是志者们的襁袱”。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的传统,历史上曾涌现众多杰出唯美的诗篇。

    前段时间,冯善书文友写了《诗人是当今最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发在天涯社区等处,虽说文章部分观点有些失之偏颇,但确实明明白白地指出了现在不少诗歌创作者在创作中内在承质的浮浅和表象化。现代诗歌在当今文学的边缘化,主要问题是来自我国改革开放的后遗症,即拜金主义等现象的复出。当今社会生活人群生活压力较大、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比较快,对于现代诗歌这样一种需要广泛默读才能品味美丽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致命的扼杀。但相当一部分原因,也是现在不少诗歌创作者在具体创作时缺乏对诗歌内在承质的追求和把握。

    所以,作为诗歌创作者,把如何发扬我国精神文明和体现社会公值作为诗歌内在承质创作,也是推广和重建现代诗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行为。

    这也是笔者个人认为内在承质美是一首好诗需要必备的首要条件。

    第二,诗歌的表达形式

    所谓诗歌的表达形式,意思是指诗歌在承载具体内容时所用的修辞方法。

    在我们常见的文字表达形式有拟人隐喻排比等等,但牵涉到诗歌的具体方面,还有格式韵律等等。但无论诗歌的表达形式如何,都应该始终围绕一个主题运作,就是衬托和表达诗歌的内在承质。这个时候,内在承质可以是明显的,让读者一目了然;也可以是隐藏的,让读者品味一种留白或是说余味。这个,就同王国维先生在谈论的隔与不隔一样的道理。

    所以,一首好诗的表达形式很重要,它不仅起到了一个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还让我们品味到一种诗歌独具的画面美和韵律美等等。

    第三,诗歌的语言

    所谓的诗歌语言,就是指组成诗歌时的承载文字。

    诗歌之所以称为文学的王者,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语言探索站在了其他文体的前面。关于诗歌的语言美,其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通透。记得胡适先生说,一篇好文,最让人手不释卷的是平白的文字勾勒出极妙的意境,文字最高深的技巧在于内敛。现代诗歌在用词时讲究一个通透,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个是凝练。很多读者对于诗歌有这样一种认为:同一首好诗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种读后感。这样的认为或许是夸张了些,但诗歌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需要表达比较深刻和广泛的内在承质,语言的凝练提供给读者众多的歧义和留白。

    所以,好的语言是诗歌承载表达形式美的一个良好载体和通道。一首好诗,语言美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一首好诗的必备要素:首先是内在承质美,第二是表达形式美,第三是语言美。只有在创作时把握了这三方面,诗歌创作者才能写出好诗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