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吴仁宝的事迹

    主要成就

    在吴仁宝的推动下,从1957年开始,吴仁宝在华西村党支部、党委书记,他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华西村由一个欠债累累的贫困村,逐步发展成为人均存款超百万元的“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不仅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庄共同致富,帮助宁夏、黑龙江分别建成了“省外华西村”,还为全国培训了数以十万计的农村基层干部。

     

    1996年,华西村工业经济总量超20亿元,销售收入18.9亿元.利润2.2亿元.全村居民住房别墅化,30%的村民家庭拥有轿车,户户存款超过6位数。

    华西村积极扶持贫困村的经济发展,确定在“九五”期间帮助周边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8个村、8000人脱贫致富。

    从1964年至1972年,吴仁宝带领华西人一股劲苦干了8年,把原来13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大田,赢得了人变、地变、产量变。

    《15年规划》提前7年实现。

    到了1976年,当时的华西大队工副业达28.2万元,已占全年总收入的54.4%,集体积累(合资产)已经有60万元,“做煞大队”(当地土话,意为干活干得太苦)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1979年9月,华西大队首次受国务院嘉奖。

    1983年,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吴仁宝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

    1979年,正是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吴仁宝却提出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全村500多亩粮田由30多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

    后来,在吴仁宝的安排下,一些村民们外出学手艺,回村后陆续办了锻造厂、带钢厂、铝材厂、铜厂等。

    在那段时间,华西人陆续办起了以冶金、纺织和有色金属为主的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到了工业生产。

    1980年,华西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亿元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吴仁宝就提出,华西富了,要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

    多少年来,吴仁宝带头践行自己的诺言,关心周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爱周边村村民的安居乐业。

    群众自编顺口溜来表达:“儿好、女好,不如华西村好,千谢、万谢,要谢仁宝大大。”(注:大大是地方方言,是哥哥的意思,比吴仁宝小的周边村民一般都亲切地称他为仁宝大大)。

    为了分享华西村的经验,从2001年开始,一批周边村子先后自愿并入华西村。

    在他的推动下,华西村支援黑龙江和宁夏各建了一个“华西村”。

    他还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又通过“智力扶贫”,带动外地10万人脱贫致富。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1957年原属瓠岱乡的华西村,1957年撤区并乡后,改属华墅乡,取名华墅乡第23高级社。

    吴仁宝任华士乡第23高级社党支部书记。

    1958年8月,23社与附近的泰清、马桥、立新三个高级社合并,称跃进社,吴仁宝改任跃进社党支部书记。

    1961年10月15日,华墅人民公社17大队,分为华西因在华墅人民公社最西边,故名。

    吴仁宝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华西大队初建时,人口667人,集体资产2.5万元,欠债1.5万元,人均分配53元。

    1964年冬,华西村制定了“五个一”的《华西十五年远景规划》。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华西村就是农村的先进典型,实行以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在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2001年开始,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

    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行政村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

    2012年,华西村总收入524.5亿,华西村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2010年,华西村的人均收入达8.5万元,而同期,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过3万元多点。

    2015年,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加入华西村大家庭。

    2016年,中国最富有的六个村子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西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仁宝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