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中国最美古诗词于丹

    一、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鹿鸣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

    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苹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

    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

    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

    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

    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

    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

    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

    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

    赏析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全集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

    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

    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我很喜欢的一位中国人 林语堂 先生,他曾经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生活之上点缀的漂亮补丁,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俭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

    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中国人的宗教。

    我几乎认为如果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不过,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国诗歌也不会在中国人生命中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

    首先中国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思维去进行想象,尤其工于渲染气氛,非常适合于作诗。他们颇具特色的浓缩、暗示、联想、升华和专注的天才,不适合于创作具有古典束缚的散文,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创作诗歌。

    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之所以把 林语堂 先生这段文字抄写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练简约、直指要害的语言,概括出中国人和诗歌之间的关联。

    林语堂离我们不远,他所展现的是一个游走于世界的中国人的心灵,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诗歌传统的认识和品味。他不认为诗是生活的点缀,他把诗歌称为中国人的宗教。

    今天,相比起古人,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物质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汉代的人曾经说过:“诗者,天地之心。”

    汉代人眼中的“诗”主要是指《诗经》。天地如此壮阔,长天大地之间,生长着万物和人,天地山川的巨变,万物草木。

    三、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全集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

    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

    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我很喜欢的一位中国人 林语堂 先生,他曾经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生活之上点缀的漂亮补丁,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俭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

    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中国人的宗教。

    我几乎认为如果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不过,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国诗歌也不会在中国人生命中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

    首先中国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思维去进行想象,尤其工于渲染气氛,非常适合于作诗。他们颇具特色的浓缩、暗示、联想、升华和专注的天才,不适合于创作具有古典束缚的散文,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创作诗歌。

    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之所以把 林语堂 先生这段文字抄写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练简约、直指要害的语言,概括出中国人和诗歌之间的关联。

    林语堂离我们不远,他所展现的是一个游走于世界的中国人的心灵,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诗歌传统的认识和品味。他不认为诗是生活的点缀,他把诗歌称为中国人的宗教。

    今天,相比起古人,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物质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汉代的人曾经说过:“诗者,天地之心。”

    汉代人眼中的“诗”主要是指《诗经》。天地如此壮阔,长天大地之间,生长着万物和人,天地山川的巨变,。

    四、于丹最美古诗词阅读感悟六篇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x0d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x0d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x0d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 “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x0d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

    五、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20首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20首1、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2、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5、李山甫《寒食》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6、欧阳炯《清平乐》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

    7、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9、李煜写《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10、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11、秦观写《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12、李商隐写《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13、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14、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15、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6、杜甫在《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17、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18、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9、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0、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内容概要: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通往中国式人生哲学的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天人合一。

    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其所抵达的深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困境提供一种既高贵古典又清新现代的解法。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

    让读者重温 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作者简介: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 经典的热潮,并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推动中西文化交 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于丹近年来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国举行了多场大型文化讲座,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强烈反响,受到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游园惊梦》等。

    其中《于丹<论语>心得》销量已达五百余万册,目前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六、于丹

    秋思浩荡

    引子:怅望千秋一洒泪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多情哪堪清秋节

    绿荷凝恨背西风(秋之意象之一)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秋之意象之二)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凉好个秋

    明月千古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

    斜阳晚钟

    引子:吟到夕阳山外山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守望一段斜晖脉脉水悠悠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生命安顿:终古闲情归落照

    田园林泉

    引子:田园是一种状态

    法天贵真,琴书消忧

    守拙才能归园田

    饮酒与归田,直写胸中天

    鸟倦飞而知还(田园意象之一)

    把世界关在门外(田园意象之二)

    田园的烟火气:把酒话桑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登临况味

    引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落日楼头,栏干拍遍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剑啸长虹

    引子:千古文人侠客梦

    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热血诗情:醉卧沙场君莫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诗酒流连

    引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醉中自有真天地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享受诗意,成就最美的人生(代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