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伊敏是个什么地方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我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是鄂温克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南部,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在零下2.4度---零上2.2度之间,自治旗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由蒙古、汉、达斡尔等20多个民族组成,总人口14.95万,土地总面积19111平方公里,辖3镇一区一乡5个苏木44个嘎查。

    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距呼伦贝尔市9公里,距机场10公里,交通便捷、通信顺畅。

    旗内有三大较有特色的企业:伊敏华能煤电公司是我国煤电联营试点企业;大雁煤业公司是全国标准化煤矿之一;红花尔基林业局坐落在我国著名的樟子松的故乡红花尔基镇;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辉河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红花尔基樟子松自然保护区。

    这里有莽莽苍苍的大兴安岭千里松涛,婀娜多姿的白桦林中出没着獐狍熊鹿,朵朵白云掩映鹰击长空,千山万壑间飘来潺潺流水,鱼翔浅底留恋花的海洋。

    走出大山,扑面而来的就是辽阔无垠的鄂温克草原,蒙古包如点点星河洒落在夕阳西照间,袅袅的炊烟升腾牧人千年无改的守候。

    这里有维纳河矿泉疗养胜地、巴彦呼硕敖包祭祀民俗活动、鄂温克族传统节日"瑟宾"节、那达慕暨赛牛大会、神秘的西博山、在白雪皑皑的冬季在这里领略冬季那达慕暨冰雪旅游节的风采。

    在鄂温克草原上,鄂温克服饰表演、布利亚特蒙古族传统服饰表演和牧民合唱团的精彩演出,会给你浓厚的北亚细亚游牧文明气息。

      近年来,鄂温克旗立足自身实际,提出"主攻牧业产业,依托科技教育,服务煤电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综合实力"的建设方针,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自治旗今后一段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五"的新思路:一是发挥"五大优势",即发挥人文、地缘、资源、政策和区位优势。

    这是我们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国内外资金、人才和项目,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二是实施 "五大战略",即实施牧业立旗、工业富旗、生态兴旗、科教强旗和旅游旺旗战略。

    这是我们实现"五个大旗"奋斗目标的重要指导。

    三 是 突 出"五个重点",即突出工业化、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是掀起"五个发展潮",即掀起优化投资环境、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推广和城镇建设的热潮。

    这是我们推进旗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五 是 达 到"五个目标",即达到工业大旗、奶业大旗、生态大旗、文化大旗和旅游大旗的奋斗目标。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牧业工业化、牧区城镇化、牧民知识化、整体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高标准,严要求,建强旗,争一流,自治旗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持续展开,推动了全旗经济的飞速发展。

    2003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8.0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64元,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00元。

    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70.1万头(只),鲜奶产量达到9万吨。

    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人均公共绿地已达到4.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五,道路、照明、供水、排水供热及垃圾处理等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境内有301国道、滨洲铁路、海伊公路、海伊铁路等多条交通干线。

    城镇牧区交通、通讯网络已经形成。

    全旗10个苏木乡镇全部通电,并已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

    基础设施的加强,使生产和生活条件、投资环境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区卫生三项建设先进旗"、"全区牲畜种子工程建设(一期)先进单位"、"全区领导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全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全区三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镇"、"全区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先进单位"、"全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区小城镇和村镇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伊敏河镇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草原腹地,境内驻有国家大型能源企业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其一期工程两台50万千瓦机组已投产发电,2002年发电量达到46.8亿千瓦时,与之配套的年产500万吨原煤的露天矿已形成生产规模。

    伊敏河镇及其周边资源富集,能源充足(已探明煤炭储量56亿吨),交通、通讯发达,镇内基础设施完善,供排水、供热、供电形成有机网络,实现集中供热面积近90余万平方米,70%的居民户实现了统一集中采暖和24小时热水供应,自来水供水覆盖率达92%,通电率100%,人均绿化面积已达36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金融、邮政、保险等相关服务设施齐全,“三废”治理已通过国家验收,已初步形成管理规范、服务网络齐全、生活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小城镇格局。

    多年来,伊敏河镇按照建立“城郊型”经济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乳、肉、草发展战略,在养殖、种植、加工、服务上做文章,走出一条符合镇情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

    截止2003年上半年,两税收入完成1.74亿元,其中国税入库1.4亿元,地税入库3400万元。

    在挖潜改造地方经济的同时,伊敏河镇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资源优势,吸引众多商家前来投资。

    目前已有齐化集团、黑化集团、乌兰浩特恒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与伊敏高载能工业园区达成意向,在有关直供电手续经国家电监会批准后,即可入住园区,这3家企业累计投入资金将达到10—15亿元。

    随着煤电建设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总投资45亿元,装机容量2台60万千瓦时机组的伊敏电厂二期工程(包括煤矿扩产600万吨)和总投资9亿元,年产原煤300万吨的伍牧场长焰煤矿项目将于近期陆续开工建设,这将给地方工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极大地推动伊敏河镇乃至鄂温克旗的工业化进程,进而实现已工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伊敏河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自身实际,以地企共建为龙头,从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入手,实施镇区内绿化、美化、硬化、净化工程,同时,在窗口单位建设和提高居民群众素质上下功夫,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创建领域,提高创建层次。

    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伊敏河镇三万二千名各族人民群众,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围绕“工业强镇、经济强镇、生态强镇、旅游强镇、文化强镇”五大强镇的发展目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把伊敏河镇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裕的现代化城镇而努力奋斗。

    伊敏苏木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南部,是纯牧业苏木之一。

    全苏木土地总面积为439964.98公顷,伊敏苏木历史悠久,有鄂温克、蒙古、汉、达斡尔、满、鄂伦春、俄罗斯等七个民族,总人口4844人,总户数1414户。

    近年来,伊敏苏木认真贯彻落实“双增双提”及“乳肉草”发展战略,贯穿结构调整这一主线,认真实施伊敏苏木提出的“主攻一化,发展两业,抓好三改”的畜牧业经济建设方针,使畜牧业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实现了稳定发展。

    2002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76204头(只),较1998年同期增长24.9%。

    奶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002年全苏木奶牛总头数达到5355头,比1998年同期纯增了605头,全苏木奶产量达到6000吨,相当于1998年的两倍。

    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036元,牧民生活逐年提高。

    伊敏苏木坚持不懈地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2001年依法对乳品厂实施了破产,并由天鹅公司注入资金720万元,对苏木乳品厂进行了液态奶生产线改造。

    该项目的成功上线,填补了呼伦贝尔市乳品行业的空白,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全苏木乃至全旗奶牛业的发展。

    依托秀丽山川的独特资源及浓郁的民风民俗,积极开发红花尔基森林公园旅游线路沿线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2002年旅游季节苏木境内四个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4500余人,实现营业收入30余万元,草原旅游业已成为苏木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鄂温克族整体脱贫及自治区“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2001年开始实施并基本完成总投资为90余万元的伊敏嘎查20户牧户整体搬迁工程的土建工程,2003年即可投入使用。

    毕鲁图嘎查用到位的50万元国债扶贫专项资金,建立了流动畜群,对嘎查现有贫困牧户进行滚动扶持;阿贵图嘎查用到位的50万元资金,为贫困牧户购买了牲畜。

    伊敏苏木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过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勤劳智慧的伊敏苏木各族人民必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丽富饶的明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