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求小学教研的学术论文

    培养学生讨论交流习惯 真正提高科学课堂实效

    【摘 要】:课堂讨论交流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 建立可行的常规;创设课堂氛围;教师深入参与;建立评价激励方式。

    培养学生讨论交流习惯,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效率,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讨论交流 科学课堂 提高实效

       

    背景:以下几组镜头,是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捕捉到的

    ——

    与课堂对话

    [现象一]

    执教五年级上册《小车载重》时,我让学生讨论如何研究“小车载重量与小车运动状态的关系”,小组讨论就这样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我走访了一些小组,隐约听到“一个小组的小组长说‘拿来一辆小车,在上面放重物,看小车的运动状况,我说完了你们说了。

    ’其他学生没有说什么,只是纪录员把他说的话纪录下来。”“在小车上放东西,开下,再放多一点的东西,开下,做的时候拉力一样;同组的另一学生也说了自己的意见,先放多一点重物,再慢慢减少;接着另两个同学也说了自己的,但是同学们不是在讨论而是都说了自己的意见,没有对别人的想法进行补充、批判。”汇报的时候我请了这两组的汇报员,发现同学们说的都只是个人意见,而不是小组讨论交流后的方案。

    [现象二]

    执教四年级下册《研究各种材料的特征》,我让学生讨论如何研究你选择的研究问题,有一小组是研究着色能力的,只看见组长在那一个劲地在那讲,其他同学很懒散地坐在旁边,其他同学似乎失去了工作。

    另一小组,看每个同学都讲了,讨论非常激烈。

    但是后来汇报时,却没讲出点名堂来,我深思着,刚才他们在讨论什么??

    [现象三]

    在一次区科学研修活动时,陈海燕老师上的《温度和温度计》,让学生观察了温度计后进行了汇报,只看到汇报一个,再下一个;王碧老师上的《一天的食物》,让很多小组汇报了一天吃了哪些食物;有点像走马观花,只是汇报,根本就不是交流,师生间、生生间就没有互动起来,让整个课堂失去了活力,缺少动态的美。

    与自我对话

    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后,往往只是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而讨论的无论怎样沉闷、苍白,都会被认为是一种民主的教学方法;甚至有时只为“讨论”而“讨论”,为“交流” 而“交流”,让讨论交流成为落实“学生主体”的工具。

    而在学生这方面呢,有部分学生没有讨论的激情,甚至有些学生还非常“珍惜”这个讨论交流的机会,我可以好好休息下呢;也有部分同学不敢发表想法,不想表达,不会表达种种。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

    反思一

    如果我们冷静下来,再仔细分析起因,笔者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教师。

    也许我们老师并没有意识到,恰恰是我们自己忽略了对学生讨论交流的培养。

    在很多老师的心目中,包括我自己,讨论嘛让学生自己讨论去,我们做老师的能说什么、做什么、指导他们什么呢?在浩浩荡荡的新课程实施的“锣鼓”声中,我们关注了很多东西,在教学实践和不断地听课学习中,我们意识到讨论交流的举足轻重,这个曾经在我脑海里想当然的问题,如今却萦绕在一线老师的思绪中,培养学生如何讨论、如何交流?不做好这一块,那么课堂上犹如少了“动脉”,无法顺畅地流淌着。

    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课堂效率是低下的。

    反思二

    再不把讨论交流当一回事的话,我想我们未来的科学家,至少有一半会“夭折。”

    平时上课包括上公开课,几乎没有把如何提高讨论交流能力、指导学生如何讨论交流放在心上。

    看来,要想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效率,就要有意识地强化培养孩子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习惯,已势在必行了。

    与理论握手

    与探究式教学同行

    在韦钰教授写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中写到,课堂讨论交流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它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

    讨论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重要的互动过程,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境.教师将学生引入探究的环境,了解学生的想法,指导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估,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和启发,都主要靠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不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了,因此课堂讨论交流被广泛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者通过讨论交流可以使理解丰富和全面起来,当今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交流,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

    因此,讨论交流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成为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讨论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讨论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讨论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鉴于上面所述,本文试从实践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观察,探讨一系列如何培养学生讨论交流习惯,真正提高科学课堂实效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在激起学生兴趣时,老师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开放性与思辨性的问题等)。

    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造成一种心理紧张,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问题意识、锲而不舍的精神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

    因此,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与能否调动学生讨论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孩子潜意识中探索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想要探讨的最佳状态。

    如教学《火山和地震》一课,在做完模拟地震成因的实验后,笔者是这样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的:“科学家做的岩石受力分析实验中,岩石受到什么作用后断裂?”“我们做的干树枝实验中,干树枝受到什么作用断裂?”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干树枝是受力作用断裂的”后,笔者就引导学生进入第二层的讨论“试用比较的方法,把干树枝与岩石受力情况作比较,推断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二、建立可行常规。

    独立思考原则

    思考,是使愚者成为智者的钥匙;遇事缺乏思考,是智者变愚的根源。

    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讨论交流之前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每一位学生必须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边思考边做提纲式的记录再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在课后进行调查,请合作小组组长反馈本组成员在讨论时是否都充分发表了个人想法,如有成员未积极参与讨论的,老师可向他了解原因,是不是因为没有独立思考造成的,若是的话师进行及时引导。

    (备注: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训练。

    倾听原则

    学会倾听、分析别人的见解。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抓住关键处,听懂别人的意思,并认真地吸取别人的见解,调整自己的观点。

    同时,还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样在合作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意见与别人有分歧时,既要坚持自己的,又要吸取别人的意见,体现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

    制定倾听规则:听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听清楚发言者的内容,脑海里能理出要点;不插嘴,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听完后,能将发言者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做比较,形成思维碰撞。

    笔者认为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自己要摆正培养的理念,绝对不能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理来对待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要培养倾听习惯,我们的科学老师更得下大决心,不要怕麻烦,从平时的教学训练踏踏实实地抓起,形成一系列的训练方式,比如: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我们可以花时间先培养他们安静地坐好听别人讲话、老师没喊“开始”不许动的习惯等等,可以每节课抽一定的时间做强化训练,这样坚持去做,习惯自然而然就慢慢形成了。

    强化倾听习惯:

    1、把制定的倾听规则与各科任老师联系交流,特别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及能力;

    2、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与技巧,暗中回顾,整理出别人讲的主要意思,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3、创设良好的课堂倾听气氛。

    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

    教学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

    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

    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

    4、巧妙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

    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

    教师只能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特点,那种强迫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做法是徒劳无效的。

    教师努力设计既精辟简洁,又新颖有趣的课堂语言,就一定会引导着时刻都会脱缰而去的小野马们跟着自己一步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另外,还可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比如老师有意识地将嗓门压低轻轻地说,学生反而越听越集中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

    这样便不知不觉地延长了注意时间,提高了倾听质量。

    交流原则

    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点、两点。

    交流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敢于质疑;要做好纪律的组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时,各小组发现发言者的想法与 自己有出入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形成辩论的氛围。

    如一老师在教学《光的传播》一课,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做完小孔成像实验后进行讨论交流时,一学生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为我们小组在屏上看到了蜡烛火焰的倒像。”这时,另一小组的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不对,我们小组也在黑纸片上挖了孔,但没看到屏上的成像,因此光不一定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说“我们小组在黑纸片上挖了许多小孔,屏上出现了许多蜡烛火焰的倒像,你们小组的孔肯定挖的不对”……学生七嘴八舌的辩论了起来,他们极尽所学来说服对方,他们的潜力让笔者感到惊诧。

    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显得极其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辩论。

    三、创设课堂氛围

    罗杰斯曾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产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呢?教师在课堂上应设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儿童的想象在其中会变得敏感,会设想出感官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言论自由,无所顾忌,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

    四、教师深入参与

    学生开始讨论后,教师要放下架子,甘当学生一员,深入下去和学生一起讨论。

    激发他们讨论的热情和情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自信力。

    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攻关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就在我的身边。

    如在《弹性》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整理后,一个学生答:“我发现皮筋、弹簧、橡皮泥有弹性,木块没有弹性。”三个同学同时反驳:“不对,橡皮泥没有弹性。”那同学很不同意其他三个的看法,一直争论不休。

    此时教师适时引导:“说说你们的理由。”学生立刻说:“橡皮泥虽然能捏扁、搓长,但松手后它还是扁的、长的,不能再变成原样。”而这时那位同学也不住地点点头。

    这样,学生在意见分歧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迸射了学生的思维。

    在师生共同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解决所讨论的问题。

    引导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表述自己的观点。

    不但要鼓励学生讲思维的结果,更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这样可以诱导学生从单纯的知识继承发展到思维的培养。

    从而更快地掌握创造思维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师生要认真听取发言人意见,切忌一棍子打死。

    即使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也要尊重学生的看法让其讲完,然后再慢慢引导,最终寻求正确答案。

    在解决问题后,还可进行“个性展现”。

    让学生表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看法和观点。

    教师认真引导学生思考,因为它往往是学生独特创新思维的展现。

    它常常可使问题得到深化和升华。

    借此也可以培养学生在更高的高度和层次看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建立评价方式

    课堂评价作为教学手段之一,贯穿于整个课堂交流活动之中,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评判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师可在科学课堂中,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善于发现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并以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和必要的强化、引导。

    正确的当然要肯定,不正确要婉转提出,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因此教师要善于“洞察细微”。

    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教师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层次地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探究交流中。

    及时奖励表现尤为突出的小组、个人(包括学生的态度、积极性、特别发现等),定期对个人、小组、班级进行评价。

    在前段时间,一老师向我提起了她的奖励方法:对于表现好的个人,会在他们的书本上印上星星,满三个星星换一个月亮,满三个月亮就能在教室的“苹果树”上长一个苹果。

    每个人都有一个苹果,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苹果树。

    这样的方式把各层次的评价结合起来,我也试了下,效果还不错,可以试试。

    新课标中,提倡把一个人的思考展现出来,由讨论交流来集思广益。

    这种碰撞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来。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华彬 梁玲 编著.《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2]方红等主编.《小学科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孙宏安主编.《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

    [4]韦钰主编.《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5]张闻诸.《倾听的训练方式》[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3.

    [6] 阮朝晖.《课堂基本技能》[C].湖北:教育出版社版2004.3.

    [7]《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