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谈鲁迅的教育观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看咱们熟悉的作品,鲁迅流露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要“方正、质朴、博学”且较为宽容;长辈不要教后生“觉得做人之险”;旧式学习中,老师并没有扼杀儿童的童趣与天性。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作为师者的品格:治学严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公平公正,重情重义。

    《孔乙己》 旧教育造就了一大批迂腐透顶、百无一用社会多余人,与旧教育相融合的社会精神又呈现为狭隘、冷漠、昏蒙、油滑的生命特质。

    《祝福》 算是有了明白人,明白人敢对社会、对民众负责吗?教育不能缺失责任,应该造就学生崇高而极富尊严的人格。

    《社戏》,平桥村人情:没有行辈族权的压抑,人人平等;没有伦理纲常的束缚,人人自由;有和善宽厚的品性,人人坦荡;有重情轻利的淳朴,人人天性。

    对旧式文化和教育有些“反动”的平桥村人,有着对生命和生存的最质朴的诠释:尊重、平等、宽容。

    文化味重点的村落,可就不这样了。

    而那个“文化味”,正是扼杀人性的教育的结果。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的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的孩子”,“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是一个好孩子”。

    鲁迅是作中日教育之比较,显然一个是育人,一个是杀人。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应该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凡动物较高等的,对于幼稚除了养育保护之外往往还教他们生存上必须的本领”,“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还能将这天性在名教的斧钺底下,时时流露,时时萌孽,这便是中国人凋落萎缩,却未灭绝的原因”,“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是一件极其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其困苦艰难的事”。

    这些话够语重心长了!我们今天要好好体会。

    《渡河与引路》 “耶稣说,见车要翻了,扶他一下。

    Nietzsche说,见车要翻了,推他一下。

    我自然是赞成耶稣的话;但以为倘若不愿你扶,便不必硬抚,听他罢了。

    此后能够不翻,固然很好;倘若终于翻到,然后再来切切实实的帮他抬。”“硬扶比抬更为费力,更难见效。

    翻后再抬,比将翻便扶,于他们更为有益。” 自主与体验在先,而后点拨引导,亦即学为主体,教辅助之。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简析、列举后,我觉得鲁迅的教育思想很是先进,他的言论提出了“教育首先是生命现象”的思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