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雷年高考诗词赏析题

    一、以往的高考古诗鉴赏题、及答案、谁有阿

    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案1.(1)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联系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本题就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2)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丹阳送韦参军》赏析《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1]丹阳郭:地名。

    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二)《暮春浐水送别》送别赏析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 绿暗红稀出凤城 ”。时值春暮,京城已是叶茂枝繁,故说“ 绿暗 ”;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

    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暮云楼阁古今情”。

    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

    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还是这个“ 古今情 ”逗出了三 、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虚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廊下。

    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词浑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统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抹。诗意内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2.(1)晚:归艘 钟声望:江、青山、远。

    二、近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解答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练习一、【三年高考】【2012高考试题解析】(2012·全国新课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9.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是针对下阕人物形象的把握,诗句意为“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因此,“就砚旋研墨” 与“临窗滴”有暗指关系,意在强调思念之深情。【考点定位】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2012·天津)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

    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2·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答案要点:“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分)(2)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5分)【解析】第(1)题是炼字题,“空”在学过的许多古诗中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只要抓住意象“贪夫”的心理和情感,结合思归的主题,就能推出答案。

    第(2)题是情感和意象题,从标题“子规”不难看出思乡难归的情感主题。任意选择诗歌中的两个意象,结合情感主题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古诗鉴赏。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首联情景交融,颔联直接抒情。【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备考建议】抒情方式分类特点例句简析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要任何附着物,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情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借景抒情白居易《草》[来源: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即由“景”生“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怀着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这种景象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

    情景交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抒情与写景达到了浑。

    三、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命题要点及解法

    要点1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遣词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这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2、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如颠倒、活用、用典等;3、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表达出什么样的意境;5、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是否具有音韵美。

    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4、蕴含了什么样的理趣。 【典例1】阅读下面这一首诗,完成试题。

    华子岗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睎。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家。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答:“侵”字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和诗人在夕阳西夏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

    “侵”和“拂”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到山色清翠可爱,柔和多姿,表现出诗人对云光山翠的眷念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和留念。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试题。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出了词的内涵。该句写人之所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那一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苦”正是离情的道不清说不明的真实况味,是全词的词眼。

    要点2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要熟练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2、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和描写(正面、侧面、细节、动态、静态描写)。 3、表达手法: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等。

    【典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与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渐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锵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惊。

    这首诗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表现了“雨字暴”这一主题?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表达了“雨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

    第四句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势。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出,又把雨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

    后两句发挥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由眼前暴雨联想到李白“泉洒面”,丰富奇特。 要点3 分析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个方面。

    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常见的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放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忧国忧民、泪湿青衫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却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爱惜人才的形象(如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的表现在字里行间);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始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等等。

    诗歌景物形象安排的一般方式有三种: 1、一组意象 这类诗歌往往摄取一组自然物象,和谐统一的组成自然生活图景。这图景传达着一种气氛或情调,或就是抒情主体个人感情的载体。

    这组物象被赋予了深厚的诗意内涵,并构成了意象群。它反过来不断强化抒情主体的情绪体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通过一组物象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景图,强化了诗人孤寂痛楚、凄怆欲绝的思乡情感。 2、一个中心意象 这类诗歌往往通篇运用隐喻象征或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集中笔墨描绘一个中心意象。

    这类意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有人格化的物,它既体现出客观物象的特殊性,传达物象的精髓内蕴,也能抒发抒情主体的主观情思,它或者是某种理想人格的。

    四、高中诗歌鉴赏范题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5分) 【答案】 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3、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4全国1)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06山东)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世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表现出来。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6年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

    五、高考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岁 暮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乡沛县,邀请旧日好友一起饮酒庆祝,喝到醉醺醺的时候,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这首《大风歌》。前两句诗气魄豪壮,雄迈飞扬,充分表现出一代英雄志得意满,意气风以的气概。后一句诗表达了刘邦要巩固他的统治,急须招揽人才的心情,依据史书记载,刘邦唱此歌时,"泣下数行",可见他情绪十分激动。

    六、怎样解答诗歌鉴赏题

    一、学会审题——弄清试题考什么 高考诗歌鉴赏无非按《考纲》从三个角度设题: 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感情 以2005年全国2卷、2006年山东卷、2006年天津卷3个诗歌鉴赏题为例分析设题角度: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006年山东卷) (2)“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006年天津卷)“情景”“景象”属于考查形象类。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年全国2卷)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006年山东卷) “心情”“情感”属于考查思想感情类。

    (1)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005年全国2卷)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2006年天津卷) “语言”“艺术手法”显然属于考查语言技巧类。

    二、答题规律和方法 1、形象类试题解题方法: 第一:需要准确的翻译解说,该补则补,该调整顺序则调整顺序。 第二:需要适当的展开想象。

    【例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006年山东卷)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把前两句准确翻译并加以适当的想象即可。

    答: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 调补 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补补想象 通过补、调、想象之后,组成流畅的句子,即为满分答案。

    【例2】“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006年天津卷) 答:“铃声”代替“驼队”无数铃声:长长的驼队过碛:行进在沙漠上。遥:广袤或无垠样 想象:长长的驼队形成浩浩荡荡的沙漠之舟。

    通过补、调、想象,再把准确的翻译和想象结合起来,组成表意准确的语句,即为满分答案: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思想情感题解题方法: 第一:通过看诗歌的题目、抓关键词、联想写作的背景、读注解、筛选题干信息等准确理解内容。

    【例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年全国2卷) 看题目“冬至夜思家”,知作诗的时间,抓关键词“思家”、读注解“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审题干“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中的‘影伴身”’,可知作者当时应该是“一种旅居他乡思念家人的孤寂心情”。但只能得1分,满分是4分。

    因为没有对“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的简析。因此,还要根据语境对该句进行简析。

    第二:凡是题干中涉及到“简析”“谈谈你的理解”“怎样”等字眼,解答要求一定是对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简要阐释,它包括“形象的具体再现”、“语言技巧的使用及其作用”、“某一诗句或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等。 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着抱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能分析出“抱膝”所表现的神态的,给1分;能写出“伴”字在诗中所起作用并分析的,给2分;能写出“孤寂心情”的,给1分。

    (4分) 答案分析:“‘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这一句实际上说出了神态描写,属语言技巧考点。“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一句是对关键词“伴”字在诗中所起作用的分析。 【例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006年山东卷) 首先审读题干,明白三个信息:①考查诗歌思想情感内容。

    ②根据题干提示“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可知本诗表现了作者的品性——傲岸之气,或者说明确了答题指向。③“谈谈你的理解”是要求对情感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解释,“傲岸之气”告诉我们情感内容“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是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为什么是这种情感内容”。

    解释什么是“傲岸之气”,即对“傲岸之气”的内容要充实。先按照解题的第一方法:抓关键词“不解”为“不自意”之义,为傲岸之气的表现,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不解”的是“风水”,“卧听”的是“瀑布滩雷”,是写对自然界大风大浪的无所畏惧。

    读注解可知作者仕途坎坷,因此文中“风浪”也暗指社会风浪、政治风浪。由此什么是“傲岸之气”,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再根据解题的第二方法可知情感内容涉及到语言技巧、形象等。三四句表达了情感,一二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标准答案: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

    七、高中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的答案

    有邮箱么?还有资料发邮箱里好了(都是自己整理)这里是2011年各省高考真题(也是我整理的,哈哈)还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方法例析和赏析详解字数太多了,邮箱拿来还有,LZ给点分呗广东卷(答案好详细)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

    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诗词浅析】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过苏轼也真是偷懒,一首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

    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 8. ( 4 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情怀9 . ( 4 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畜了画面的内涵北京卷(又:北京卷有它的特殊性,比较活,普适性较差)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12.(7分) ①(3分)B②(4分)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13.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

    八、怎样解答诗歌鉴赏题

    一、学会审题——弄清试题考什么 高考诗歌鉴赏无非按《考纲》从三个角度设题: 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感情 以2005年全国2卷、2006年山东卷、2006年天津卷3个诗歌鉴赏题为例分析设题角度: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006年山东卷) (2)“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006年天津卷)“情景”“景象”属于考查形象类。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年全国2卷)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006年山东卷) “心情”“情感”属于考查思想感情类。

    (1)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005年全国2卷)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2006年天津卷) “语言”“艺术手法”显然属于考查语言技巧类。

    二、答题规律和方法 1、形象类试题解题方法: 第一:需要准确的翻译解说,该补则补,该调整顺序则调整顺序。 第二:需要适当的展开想象。

    【例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006年山东卷)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把前两句准确翻译并加以适当的想象即可。

    答: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 调补 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补补想象 通过补、调、想象之后,组成流畅的句子,即为满分答案。

    【例2】“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006年天津卷) 答:“铃声”代替“驼队”无数铃声:长长的驼队过碛:行进在沙漠上。遥:广袤或无垠样 想象:长长的驼队形成浩浩荡荡的沙漠之舟。

    通过补、调、想象,再把准确的翻译和想象结合起来,组成表意准确的语句,即为满分答案: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思想情感题解题方法: 第一:通过看诗歌的题目、抓关键词、联想写作的背景、读注解、筛选题干信息等准确理解内容。

    【例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年全国2卷) 看题目“冬至夜思家”,知作诗的时间,抓关键词“思家”、读注解“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审题干“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中的‘影伴身”’,可知作者当时应该是“一种旅居他乡思念家人的孤寂心情”。但只能得1分,满分是4分。

    因为没有对“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的简析。因此,还要根据语境对该句进行简析。

    第二:凡是题干中涉及到“简析”“谈谈你的理解”“怎样”等字眼,解答要求一定是对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简要阐释,它包括“形象的具体再现”、“语言技巧的使用及其作用”、“某一诗句或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等。 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着抱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能分析出“抱膝”所表现的神态的,给1分;能写出“伴”字在诗中所起作用并分析的,给2分;能写出“孤寂心情”的,给1分。

    (4分) 答案分析:“‘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这一句实际上说出了神态描写,属语言技巧考点。“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一句是对关键词“伴”字在诗中所起作用的分析。 【例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006年山东卷) 首先审读题干,明白三个信息:①考查诗歌思想情感内容。

    ②根据题干提示“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可知本诗表现了作者的品性——傲岸之气,或者说明确了答题指向。③“谈谈你的理解”是要求对情感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解释,“傲岸之气”告诉我们情感内容“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是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为什么是这种情感内容”。

    解释什么是“傲岸之气”,即对“傲岸之气”的内容要充实。先按照解题的第一方法:抓关键词“不解”为“不自意”之义,为傲岸之气的表现,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不解”的是“风水”,“卧听”的是“瀑布滩雷”,是写对自然界大风大浪的无所畏惧。

    读注解可知作者仕途坎坷,因此文中“风浪”也暗指社会风浪、政治风浪。由此什么是“傲岸之气”,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再根据解题的第二方法可知情感内容涉及到语言技巧、形象等。三四句表达了情感,一二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标准答案: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

    九、做诗歌鉴赏题有什么方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一)一、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是E。二、考查方式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由此可知,诗歌鉴赏的命题应该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诗歌题目的设置,一般会涉及以下方面:①在重点字词上设置考点,要求能够读懂关键的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

    ②在理解形象(意象)上设置考点,要求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③在理解意境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④在体会风格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⑤在表达技巧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了解典故的含义。

    ⑥在内容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应考方略 解答诗歌试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鉴赏古诗大致要经过的阶段: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像)——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形象,才是鉴赏诗歌的正确步骤。

    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2.鉴赏古诗应具备的条件为了读懂古诗,我们还要“知人论诗”,应该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了解掌握诗人的经历和风格;要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还原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把握诗的主要特色,以便抓住诗的主旨;推敲诗歌题目,以便明白诗的意旨;利用古诗的体裁,求得鉴赏的中肯;对古典诗歌的寄托(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手法和细密的结构模式(起承转合)也要特别关注,等等。

    回答诗歌鉴赏试题要特别重视答题策略。主要包括:(1)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2)依据题目,突出文体特点。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3)分点答题,点后例证。(4)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诗歌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比较。(5)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运用恰当,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6)回答古诗鉴赏试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试题,一般可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①概括诗歌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审美观点)。②依据试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审美特点。

    ③揭示诗作这样写的好处。对“对比型”的试题,应该这么做:①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

    ②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常常可用到这样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回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题,离不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回答“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题,要马上联想到以下内容: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联想、想像、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

    3.各类试题答题要领第一、形象类(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第二、意境类(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可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