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如何延展拓宽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大视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感悟语言,还应该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拓展和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情感得到升华,更会让学生大有收获。

    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使拓展延伸成了不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它的色彩。

    一、避免光追求形式,忘其根本

    有些拓展延伸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

    比如学习写人的文章,当体会出人物品质后,教者通常会让学生回去找一些相似经历的人,在班会上开个故事会之类的作为拓展。

    如《海伦·凯乐》,大家就会想到张海迪之类的人,讲述其故事却忘了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

    我上过一堂《音乐之都维也纳》,对于这堂课的拓展,自己上完之后才发觉是不合适的。

    上这课是第一课时,为了突出“音乐之都”,我在课件中设置了多首古典曲子,还穿插了有关维也纳的视频。

    当学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欣赏了视频片段。

    遗憾的是,这个视频大多出示的是维也纳的建筑,所以学生在说感受的时候只是提到“维也纳很美”、“维也纳的建筑气势宏伟”等,这与音乐毫不搭边,也无法回到“音乐之都”这个主题上。

    另外,到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导游的环节,让学生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城市,这里安排也是不合理的。

    因为还没学完这课,维也纳的特点还没介绍完。

    所以这个环节的设置太早了些,应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开阔眼界,锻炼说话能力。

    二、避免脱离实际,硬塞硬给

    《水》这篇文章以不同寻常的角度写出了水的珍贵。

    一次,我去听《水》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教者教态自然,刚开始上课,教室的气氛就非常活跃了。

    理清文章脉络之后,教者先重点讲述了“挑水”。

    师:读文章,要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去读。

    (生自由读)

    师:那我们一起来挑水。

    (全体起立,做挑水状)

    师:走啊走啊走,到了吗?

    生: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

    (往回赶)

    师:路上好走吗?

    生:不好走。

    师:走得如何?

    生:额头上冒汗了,衣服湿透了……

    (再次齐读体会中心句)

    不能否认,该老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词句来让学生体会中心,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说是非常热闹。

    到最后,作业出示“围绕‘挑水真难’写自己的一次挑水经历”。

    看到这个作业,我心里一惊。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有谁会拿着扁担、水桶去挑水呢?难道刚才上课时表演的挑水就算是真的挑过水了吗?难道这样就能写出挑水的滋味了吗?相反,另一堂也是《水》的课,教者没有过分注重去活跃课堂的气氛,而是把重点放在字词句的揣摩上,讲到大人小孩在雨中洗澡后,自然地出示了一些地区缺水、干旱的图片让学生说感受。

    课后作业是“选择其中一幅图,围绕‘干旱缺水’写一段话”,这样的作业就让学生有话好说,也同时能够想象作者所处的环境,理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含义。

    那我们该如何寻求好的途径呢?我认为可以:

    一、 比较阅读,多处入手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毛泽东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语文是思维的文学表现形式.只有在比较鉴赏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文本之问的矛盾.分辨出各自的特点,体会出文章的个性,促进对作品的深入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3课《古诗两首》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是宋代诗人写的有关夏季的诗。

    分别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那学生就知道同样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不同的是,一首是侧重描写夏日忽雨忽晴的特点,像一幅山水画。

    而另一首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学生重新审视古诗,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而教师课前的目标也会得到升华。

    二、牵引作品,开阔视野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小说、散文节选过来的。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选自《水浒传》,学到这篇文章时孩子们都会有浓厚的兴趣,被水浒人物的英雄气概所震撼,这时,教师自然地选摘水浒故事,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兴趣,课外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单元的相关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五上的第3单元,选有《伊索寓言》。

    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要告诉学生:“这样有趣的寓言故事,在《伊索寓言集》里还有好多好多,大家可以找来读读。”从而把学生阅读胃口调起来。

    还可安排一节读前指导课,帮助学生订一个读书计划。

    也可以以其中的一两个故事为例,指导他们试读。

    读完后可以让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如摘抄名言警句,写读后感等等。

    三、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应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封闭起来,是学不好语文的。

    所以,语文学习,仅仅是在课堂上是不够的,我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内进行。

    五下《学和做》,内容是“节约用水”,把它放在课文《水》的后面,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而当我教学那课时,正好碰到“太湖蓝藻”事件。

    对于这一巧合,我心里有说不上的惊喜。

    我立即把握好机会。

    课上预设了一些问题,如“你家是怎么洗衣、洗菜的?”、“家庭有哪些浪费水的不良习惯?”这时学生讨论会非常活跃。

    等学生交流完之后,我又丢出问题:“现在太湖有蓝藻,水质变差了,水臭了,不能喝了。

    面对生活用水,你有哪些思考?”从这个问题的反思上,学生想到自己的生活,身有体会后,一定也更加明白节水的重要性了。

    真的,只有经历才会有成长,只有亲身体会才会珍惜。

    这节课,我预先想要的结果达到了。

    课后,孩子果然开始行动起来了。

    好的拓展延伸就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对于课堂效果就更不用说了。

    认真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会让语文教学达到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妙境界。

    而我们,只需要一点灵活和勇气。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