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研究古诗词要知人论世

    一、理解古诗词要知人论世

    阅读古诗词莫忘知人论世 上午《相见欢》一课,自觉上得很不成功,老师尽管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东拉西扯,用心良苦,奈何学生就是呆呆得不受你的的驱使,原因何在。

    从事后授课老师的介绍,她是想通过大量的课外诗句,让学生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同时让学生懂得了积累的重要性。 但为什么效果不好了,我想是因为老师忘记了欣赏古代诗歌最重要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

    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例如唐朝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通过诗歌题目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出来诗歌内容决不像字面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但是只有和当时的时代联系起来才能正确深入的了解这首诗。唐代的科举考试,并非密封卷。

    主考官除了要审阅考生的卷子外,还要考虑此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品行及地位,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有无达官贵人推荐。因此,唐时的士人应试前,往往用自己的诗文“干谒”朝中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赏识,在社会上代为宣扬,一旦成名,登第就有把握。

    《闺意献张水部》一诗,即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这首诗歌的外在含义和真实意图之间并无实质性联系,但诗人却巧妙用笔,通过新颖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把二者统一在一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语)”,使人读后叹为观止,为诗人的笔力所折服。

    举子们的命运操纵在主考官的手中,能否金榜题名,取决于自己的应试文章是否适合主考官的口味。朱庆馀虚心地向张籍询问,其临深履薄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诗中写新娘的郑重其事和忧虑紧张,正是用以表达诗人对前程的急切关注。了解到唐朝这一特点之后,进而也就可以理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了。

    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下面就“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简单的谈几个方面: (一)“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曹丕志得意满,《燕歌行》志深笔长;曹植少年才俊,《白马篇》英逸豪迈。

    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追求隐逸,诗中有画;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我们循着这一印迹,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诗人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和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两首绝句,如了解背景材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

    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我们就能了解杜甫创作此诗的时代和原由,以及李龟年唱“红豆”的深意。

    从而也就能准确解读“落花时节”的寓意:诗人是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交代了具体的时令,并且古人对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伤春情怀的感情,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而当时正值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现状由盛而衰,“落花时节”便又包含了国家衰变之意。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

    (二)“知人论世”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 诗人通过意象世界寄寓情感,让读者在想象中去感知,去玩味。

    或者咏物,或者写景,或者描摹人物情态,或者刻画生活场景,不一而足。诗歌中的意境是运用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现实的境界。

    作者的感情和人生经历往往渗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谓“诗言志”。

    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 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问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王维是。

    二、小学生学古诗文有必要知人论世吗

    第一步: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深入学习古诗词的前提条件,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分析诗歌塑造的形象,是解读古诗词的起点。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为诗人自我形象,或间接地、或多或少地带有诗人的影子。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将知人论世作为解读古诗词的起点,以引导学生准确领悟和把握诗情诗境。

    课前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和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利用学生现有的图书资料或到学校图书室借阅相关图书资料了解相关写作背景;第三,利用网络资源或向大人们询问;第四,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卡片资料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第二步:激趣导入 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

    古诗词教学,激趣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巧妙使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就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魅力无穷!笔者在多年来的古诗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古诗词素养的方法。 一、揭题激趣法: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

    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既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效果会更佳,这样的教学将为高效的课堂奠定基础。 二、音乐激趣法:通过音乐创造场景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诱发思考,克服学习中的紧张、枯燥,而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讲故事激趣法:在古诗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故事或传说,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四、表演激趣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让画面“动”起来,“活”起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在疏通词句之后,启发引导学生想像诗中人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利用简单的道具表演,教师最后加以点拨评价,效果颇佳。

    第三步:初读质疑 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学每一首古诗词都应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用同桌互读、老师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

    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

    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薰习”而已。 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

    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由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

    第四步:吟诵明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荡起“诵读和感悟”的双桨,尽情遨游在诗海中,必将拾到许多美丽的珍珠。

    一、学习诗歌,诵读是关键,更是感悟的基础。 二、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三、在情境中加深情感。第五步:拓展延伸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这是经典古诗文教学的共同特色。

    所谓诗中有诗,并不是简单的一篇带多篇,以量多取胜。而是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搜集、精选有关诗句、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诗过程中,相互引证,相得益彰。

    一、延伸同主题的作品 二、延伸同题材的作品 三、延伸同诗人的作品 四、拓宽题材 五、挥笔作画,再现意境。

    三、古诗赏析试用孟子的“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杜甫《登高》与《望岳》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说“诗言志”,诗歌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而诗人的情感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所以,赏读诗歌,定要知人论世.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沉郁顿挫,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杜甫20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回洛阳应举,不第,后再漫游齐赵.此时,唐朝国力强盛,杜甫年轻力胜,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从《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便可看出作者的豪情壮志.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这期间他目睹唐王朝扩充兵力,开疆拓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其中《兵车行》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作者忧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感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者思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者悲己,忧国、感时、思家、悲己的情绪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杜甫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的诗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感,但无论是豪气冲天的《望岳》、感时忧国的《春望》、悲己伤怀的《登高》,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所以,我们在赏析诗歌时,一定要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一定要知人论世.。

    四、高分悬赏

    如果你是学生,目的为了做题。了解作者风格派别,及生平事迹。即可大致了解诗词所叙感情。

    如果你是个人兴趣。想领略其中韵味。或者也想像古人吟诗作词的方式抒发感情和想法。

    一、你首先应当多读读中国古代文言典籍。因为有些字古今意思不同,或者现在少用的字。这样能弄懂一些字在古文中的意思。理解诗文。

    二、格律。古诗格律简单。却重平仄。词牌种类繁多。当你积累了一定知识量,你自己就会有感觉。当你读汉赋,晋南北骈文之中都有这种感觉。

    三、方言。因为古人不会普通话。所押韵脚。现在来读不合韵。你可以注意一些方言。南方、北方大致了解即可。

    希望你能从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中获得快乐。

    五、知人论诗 知人论世 是什么意思

    你好!“知人论世、知人论事、知人论诗”三知助鉴赏知人论诗在对时代背景、重大事件、历史掌故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对作者其人及其艺术风格作适当的了解,那就更有助于诗歌鉴赏。

    对于个人而言,如知其家庭背景、身世经历、婚姻情感等都有助于诗歌鉴赏。

    如知李清照身出名门,少年无忧无虑,就不难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乐情怀。嫁给赵明诚后,赵明诚出外游学,李清照题帕寄情,就不难理解“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情怀。北宋灭亡,南宋蛰居杭州,国破家亡,诗作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了,就不难理解“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惆怅情怀。丈夫病亡,国土沦丧,就不难理解“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爱国情怀。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对于作者的诗歌风格而言,有所了解亦有助于诗歌鉴赏。因为诗歌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世界观、美学观等在作品中的凝结,具有恒定性和独特性。

    如知李白陆游的诗、苏轼辛弃疾的词大都是感情积极向上,语言奔泻激荡,意境恢弘阔远,形象博大新奇。那就有助于诗歌鉴赏。

    如知杜甫有的诗沉郁顿挫,笔力豪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的诗直率奔放,激情洋溢,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期或在相同的时期的不同的心境下也可能作出不同风格的诗作来。 如知苏轼、辛弃疾以豪放见称,他们也有婉约缠绵之词,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辛弃疾的《祝英台近》(宝钗分);如知李清照、柳永以婉约见称,他们也有豪迈慷慨之词,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事、知人论诗”对诗歌鉴赏大有裨益,但也难免挂一漏万,难免有失偏颇。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六、如何引导学生写好关于古诗词的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摘要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通过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做指导,以及高考前适度专题训练,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的实践能力。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遵循“诗歌鉴赏理论—实践—理论”的规律。通过教给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通过诵读、实验、练习、创作等方法,适时、适地、适度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古典诗歌的积淀,综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组参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集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韵律美于一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诵读、去体会。

    两千年前,先哲孔子身体力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

    从承载文化遗产这方面而言,古典诗歌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优势。特别是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但目前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识仅限于读读背背,满足于名句默写能挣到分,并没有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内容和情感;目光也仅限于课内诗词,并没有广泛涉猎延伸到课外,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诗歌的鉴赏仅限于浅层次的感知,懵懂乱猜,没有掌握系统科学的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急需教师“答疑解惑”“授之以渔”,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由于古诗词作为古代的一种文学存在,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作为最精粹的汉语言文学,又包蕴有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手段,因此,学会赏析古典诗词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教师来说,也时常会遇到费时费力地教,学生能力却难以提高的窘境。大多数教师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都会产生许多困惑,有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有欣赏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体应用的困难,也有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教之乏术。

    学术界也缺少对中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具体指导,所以,在中学教学实际当中,确实有必要进行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本课题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解决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如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赏析、解题等学习方法),致力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考考纲》规定古诗词默写和欣赏是必考内容。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本课题提供了直接的赏析方法理论指导,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中的参考。

    我校的常规活动“晨读暮诵”,为同学们朗读背诵古诗词提供了时间保障。学校每年都会有“中华经典颂”诗歌诵读比赛,为学生展示古诗词朗诵才华提供了舞台。

    进行这一课题研究,1.有助于帮助指导高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落实课标有关古诗词的学习要求;2.有助于帮助参与研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提高指导能力;3.有助于提高学生高考古诗词部分成绩;4.也有助于总结出普遍而具体的方法供其他教师和同学们作为参考。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古诗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3.在实践中探索研究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学习方法。

    4.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研究方法、步骤及过程:结合教学实际,课题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各个年级身体力行,进行课题的实验与研究。1.开展活动各年级根据各自年级的指定篇目开展古诗词背诵活动,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夯实了古诗词的积累,为感悟赏析打下了坚实基础。

    2.拓展练习各年级本着课内总结方法,课外提高能力的原则,在课内学习的基上,适当进行了。

    七、分别谈谈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两种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