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高考诗词鉴赏知识梳理

    一、高考语文怎么复习 详细一点 我主要想知道诗歌鉴赏以及文化经典题怎

    系统归纳,储备知识

    纵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形象;②语言;③表达技巧;④表达方式。因此,完成第一步后,我们还要将零散获得的鉴赏知识进行归纳,使它们在学生的头脑中相对系统起来。一般说来,需要系统梳理以下知识内容:

    1.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想像、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比较衬托、正侧面结合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议论、抒情。因为“诗言志”,抒情要作重点掌握,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区别,明确间接抒情的不同形式,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修辞手法:准确判断并赏析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4.风格:体会诗风的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淡、典雅庄重、雄浑、悲壮;体会词风的豪放、婉约。

    5.流派:诗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6.语言:体会清新、平淡、典雅、绚丽、委婉、奔放等语言特点。

    7.形象:体味诗歌所塑造出的不同的精神形象。

    8.用典:积累诸如八公山上、巫山神女、女娲补天、毛遂自荐等等一些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和历代文学作品中较常见的语句和事实。

    9.诗的体裁分类:明了抒情诗和叙事诗的不同。逐一了解借景抒情诗(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即事抒情诗(如李白《送友人》)、咏物抒情诗(如于谦《石灰吟》)的抒情特点;掌握叙事诗不同于抒情诗的地方。

    10.词句理解:综合运用古诗文知识去解读。

    11.意境:常见的意境有安谧美好、清新自然、华美壮丽、恬淡闲适等。

    以上知识须结合具体诗歌逐一理解吃透。

    1.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读标题。读标题常常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

    ②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诗的基调、诗的社会意义等。

    ③品意境。引导学生在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

    ④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⑤联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2.解答的准确和表达的规范。读懂所给的诗歌,固然至关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也不容忽视。一般说来答题时大约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①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要求什么就答什么。要具体作答、紧扣题目要求,不可泛泛答题。

    ②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③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语文术语)准确、简明、规范。

    知识在练习中巩固,问题在练习中发现,能力在练习中提高。所以,精编练习进行训练十分必要。选诗要注意控制难度。诗词中若有典故,要考虑学生在中学阶段是否接触过,如果不曾接触,就应该或者加注,或者不选。题目设计,当然是以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诸方面为着眼点。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意思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

    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

    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

    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

    三、求高中诗歌鉴赏高手

    1.什么叫意象?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

    2.高考中关于意象的考察会有两种问法:①诗歌中使用了什么意象?②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什么样的含义。这其实就是我们学习意象的两个导向,第一个你要知道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其次你要知道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含义?举几个常见的意象:①夕阳(斜阳、落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失落凄凉之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男女相思不相见的失落凄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浑然辽阔之感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凄凉中有辽阔②月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思乡怀人的代名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思乡怀人的代名词③鹧鸪古人觉得鹧鸪的叫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所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书江西造口壁》——不是单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④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03年北京考过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鸿雁传书。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⑤柳“柳”、“留”谐音,所以“柳”经常暗含离别的意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的环境,再加一个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已的情怀)⑥杜鹃(子规、杜宇)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魄化为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

    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做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⑦梧桐李煜《相见欢》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是为了引发下文“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高中 古诗的鉴别技巧 情感基调有哪些

    没时间看(一)有时间都看吧,对答题有帮助!!!(一)诗歌鉴赏:如何处理感情基调的“矛盾” 诗歌鉴赏中,有时会感到一些诗歌的感情基调似乎不一致,不和谐,如激昂与低沉交错,喜悦与凄凉相糅,旷达与愁闷并存。

    有时是属于作者思想复杂、心情极其矛盾的自然呈现,如李白《将进酒》,有时是属于读者的误解。这些“矛盾”迷惑了读者对文句的理解,更严重地“干扰”了读者对诗歌的整体意境和丰富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思考,总让人有如噎在喉、食而不化的感觉。

    这种“矛盾”如何化解?现以杜甫《登岳阳楼记》作分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整体感知,把握基调初读诗歌,整体把握感情基调,能使对诗歌的理解居高临下,这种全面扫描下的理解对化解“矛盾”来讲既是参照物,又是指南针,可使化解的走向不致偏离。

    初览本诗,便知是登楼抒怀之作。从“老病有孤舟”的叙述中可知,是作于晚年抱病孤舟、漂泊江湖之时。

    “亲朋无一字”,亲朋好友连一点音信都没有,写个人境遇,孤独凄凉。“戎马关山北”,关山万里,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里,写时局动荡,战乱频仍。

    “凭轩涕泗流”,写倚栏望水,不禁悲己、忧时、伤国,以至涕泗交流。整体把握,不难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应为忧愁、悲怆,沉郁苍凉。

    二、明确矛盾,突出问题但通读全诗,不免对前两联有所疑惑。首联,岳阳楼高,洞庭水阔,早有耳闻,今日终于有机会来此登临,似乎应是喜悦之情,如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颔联,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意境宽阔宏伟,很是壮美,似乎与全诗的悲怆相冲突。

    这样,一“喜”一“壮”,如何与后面的“孤”“忧”协调一致呢?三、品词语、析句式,凸显隐含信息诗歌讲究推敲词语、锤炼句式,抓住关键词语(特别是一些动词和副词),推导词语间的组合关系,推导句式特点、句间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细致分析、深入理解隐含信息,从而找出与诗歌整体相一致的意蕴。“昔”“今”这两状语便能透露出作者情绪。

    “今”从后文看应是自己身躯老病、颠连漂泊之时,应是国家多难、时局动荡之际。“昔”应是往昔、过去,那是什么时候呢?依据句间关系,两句相互连接、紧紧对应,可以推知,“昔”应是自己年轻体壮、欲为国施展报负之时,是诗人踌躇满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时。

    品味这两字,再比较句间关系,可以看出,诗人在壮怀激烈的早年就听说洞庭湖水的壮美,当年多么想来此驰目远眺、激烈情怀,可是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在这国破家亡、身老体病的晚年才能了却夙愿。“昔闻”“今上”在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壮气蒿莱等诸多感触,诗人内心是无尽的悲怆,哪能是“喜初登”呢?四、结合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

    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

    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五、梳理结构,顺藤摸瓜诗歌的结构虽有较大的跳跃性,但多是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安排的,由所见之景、所处之境、所做之事引发联想,由物及人、由事及情、由景及情或由此及彼,产生感慨或感悟,再归结为人、事、景、物、情的统一,这是古诗歌常见的结构安排形式,也是我们理解诗歌、解决感情基调“矛盾”的有效途径。此诗,联想之处的抒情体现的是“孤”“忧”,那么叙事、写景的前两联也应和它一致。

    首联平平的叙事中含有许多伤感,颔联中的江湖壮阔的形象从首联顺承而下,并且它也从属于全诗基调,所以,颔联的壮阔只能理解为用来反衬。

    五、高中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一、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歌描绘的是初春季节的景物。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芳香浓郁: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青日和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沙洲上静睡不动。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色彩鲜明,生意勃发,流露出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的欢悦情怀。

    而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写的是暮春之景。前两句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又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言”而又“独上”,见出了“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月如钩”,“缺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无言独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锁清秋”是寂寞,眼前一切都着上了冷落凄清的色彩,抒发出幽囚生活的愁苦。

    牛峤《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描写边塞风物。下阕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漫漫飞雪中乡关迷茫,戍楼之间回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愁人听来,真是如泣如诉。景物的色调悲凉、凄冷,表现了征人的乡愁。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快船快意,彩云轻舟,色调明朗清新,正烘托出诗人突然遇赦的喜悦畅快。

    二、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妙处的品味。

    比如,元代才子王冕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诗歌中运用衬托手法,以冰雪林衬托梅之坚毅;还运用对比手法,拿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清高守志,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合流的高格。

    再如《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突出运用对比手法,对百姓苦难的深刻同情,对贵族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生活的讽刺,全包含在对比之中。检举

    六、高中诗歌鉴赏怎么分析啊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

    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 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

    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

    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 “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 (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

    (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 (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

    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 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

    七、求高考古诗文鉴赏的答题思路与格式(模式)谢谢大家

    诗歌鉴赏常见题的答题思路及技巧(结合实例说明): 一、分析意境型 设题方式:1.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思路和技巧: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表达的感情。 例:(辽宁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设题方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思路和技巧:这首诗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或: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某某)思想、感情。

    例:(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河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关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二)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二)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 三、分析语言型 设题方式:1.诗中某某字(或某句话)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题思路和技巧:总体效果+结合字句谈形式和内容上的具体作用+思想感情。 例:(天津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步骤一)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步骤二) 四、比较优劣型 设题方式:1.诗中某某句,有的版本写作某某。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2.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答题思路和技巧:某句写的什么,好在何处+放在全诗中理解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作用。

    例:(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一)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步骤二)“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步骤三)意思对即可。认为“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亦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