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84页第四题作文

    这是2006年全国卷Ⅱ的作文,不是以往的话题作文,也不是原来的材料作文,而是介于材料与话题之间的作文,笔者把这种作文形式叫做“命意作文”。

    这种作文形式与2005年湖北卷作文相似。

    所谓命意作文,就是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这种命意作文相对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其生命力是强大的,从形式上讲,材料提供了构思的蓝本,“要求”规定了构思的范围,免得思维无章法,成文太随意。

    面对这样的命意作文,我们在作文时关键是准确审题、恰当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太难,话题作文“不需审题”,命意作文要慎重审题。

    因袭话题作文“不需审题”的错误思想,在看到命意作文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其当成话题作文来作文,不要认为“命意作文也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如何审题呢?首先,审材料。

    材料是触发我们写作的第一要素,材料是激活我们作文思维的催化剂。

    比如,我们在阅读本材料的时候,一定会知道这是关于阅读方面的材料,那文章的立意就可以确定为“阅读”;其次,审要求。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今年作文的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明确作文的构思方向;“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是作文的“三确定”原则;“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作文的“三不”方针。

    其中作文的构思方向是我们审题的焦点,也是我们立意的切入点。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这个内容应该是“图书阅读率与网上阅读率”的问题,核心是“阅读”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以此立意,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阅读的结果会怎样?“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让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任何一个片断,如图书阅读率或网上阅读率等,这样可以有下面的立意:读书心得,网络阅读之利弊等等。

    这时,我们还有一个关键点不要忽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一种较之话题作文要严格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谈任何问题都是离题的。

    如我们由本材料不可以谈人们观念的变化,单纯地谈科技如何迅速发展等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例文,例文一:阅读是一种孤独

    曾经读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叫《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今天看到这个作文题目,首先想到了这篇文章。

    “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就来简单谈一谈。

    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

    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

    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

    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

    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

    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

    “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

    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

    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

    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

    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思想空间。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

    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强者。

    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

    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参半,当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时,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东西。

    阅读也是这样,当你在享受读书带给你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时刻。

    但作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因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惋惜,而是更加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位地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阅读是一种环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是大智慧的孤独,我喜欢这样的孤独! 阅读就是孤独!但在孤独的时候,我懂得了阅读!

    例文二: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我的思绪穿行在书林瀚海间……

    韩驹——唯书有真乐

    韩驹,宋朝著名诗人。

    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

    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的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的对比,说明真乐唯有读书。

    多读书、多思考,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吧。

    宋濂——借阅抄书

    宋濂,明朝著名的学者。

    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回来后自己常常把书抄在纸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坚持这样做。

    据说,即使砚台里的水已结成冰,手指都冻僵了,他还是忘我地抄写不停。

    这种刻苦执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鲁迅——读书排遣

    鲁迅自日本留学归国后,曾长久陷入精神的苦闷之中,于是用读书来排遣:回到古代去,抄古碑,校古书,读佛经,慢慢地,使自己学识逐渐丰厚起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华罗庚——读书就猜

    华罗庚,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他读书有一个习惯:当他拿到一本书时,并不马上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闭目静思,当书中的意思与自己的猜想一致时就不再读这本书了。

    这样读书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又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列宁——批注读书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他酷爱读书,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语、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

    “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恩格斯——重视原著

    恩格斯认为读书应该读原著,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进而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读原著的方法是探究理论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名人与读书,读书与名人,这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名人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感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多读书,多体味名人的读书经历或睿语,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人格品位。

    让我们走进历史,穿越用书构筑的名人文化吧,它是我们汲取养料的不竭之源!

    例文三:《社会教给了我们什么》

    不知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语”是否正确。

    许多正儿八经、遵纪之人,往往会被贬为“傻子”,诸如拾金不昧的言行,也常常有“无聊”、“没事儿干”之评。

    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老师,另一种来自社会。

    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我读了竟至于伤感,不知如何接受……细想,生活中那些最本真、鲜活的美丽,早已是断线的风筝,消失了……

    我曾自顾自地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社会教给了我们什么?是人生之理,还是生存之道?或是别的什么?我不知道。

    安静点儿,少说话。

    曾有这样一份报道:在某某广场上,人来人往,某女士遭到抢劫,尽管当时泣涕涟涟地哀求:“抢劫啊,抢劫啊,快抓住他”!周围的人却眼巴巴地看着,无动于衷,视若无睹。

    当110赶到时,问其去向,人们的回答八九不离十,“没看见”,“不知道”。

    这种风气,不说它风靡现世,最起码的,讲它占据了“半壁江山”也实不为过;街头巷尾,老幼妇孺,处处不在。

    虽然在《焦点访谈》中,评论家猛烈评击过这种现象,但这种“安静点儿,少说话”的风气依然盛行。

    人们依旧安份,依旧守己。

    也许,有个孩子这样说过:“妈妈,我看见了,他从小巷跑了,快去告诉警察叔叔。”但这份源自本真的纯净最终会被大众的“安静点儿,少说话”所压制,所扼杀。

    机灵点儿,走捷径。

    与社会对话,它会告诉你:机灵点儿,走捷径。

    没错,“要想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就要走捷径”。

    这时小学的数学老师曾教给我们的。

    而在社会的指引下,不少人发挥得淋漓尽致;几块破旧木版搭成的小船,便可将渡海峡视为“走泥丸”;请局长涮一顿就可以“一路冲红灯”;送厅长一笔,连升三品也不成问题……

    不必多言,谁不想成龙成凤?说这条“捷径”可真够近的,足以把众多能人贤士远远甩在身后,自个儿喜迎花轿,高唱:“我成功了”!而真才实学之人便成了“傻冒”。

    大胆点儿,冲过去。

    在喧哗的十字路口,高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道:努力建设现代文明城市。

    大人们日夜叫喧着:无规矩不成方圆。

    人人要做到遵守交通规则,相互谦让。

    但是,人车较勇的景象早已司空见惯。

    有人想:他不敢不停?又有人想:他不敢不躲?大家齐声喊:大胆点,冲过去。

    刹时,生命的主宰如同掷硬币般简单。

    不否定对天堂的恐惧,人们的脚步却一如既往地坚定。

    对此,我也只能抿嘴一笑……

    目光转向我们青少年,现在有许多学生追逐“韩流”,爱看韩剧。

    在韩剧中,那高雅的气质,温柔的言语,周全的礼节,严格的家庭传统让人向往,向大家展示了现实中无法寻觅的文明,唯美。

    这大概是我们喜爱韩剧的一大原因吧。

    我想,在社会对我们的教育中,有一种让人酸楚的味道,那就是:“人皆为己”的思想变为一片阴云,一直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

    而生活中那些最本真,鲜活的美丽,早已是断线的风筝——消失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学习进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