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如何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

    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

    赫尔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

    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扩展资料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

    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地兴起,赫尔巴特教育思潮及赫尔巴特学派的影响逐渐衰落。

    赫尔巴特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

    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

    后来,赫然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小学曾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性教学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