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90后是怎样的一代

    现在,一些中学生缺乏理想教育、缺乏人生目标的现象开始增多。

    日前,在本市某市级重点中学做见习教师的小陈老师向本刊反映了这一现象。

    2008年到来之际,陈老师曾在她所见习的班级里召开了一次以“为人生理想而奋斗”为主题的班会。

    在班会上以及课下与学生们的交流中,小陈老师发现了一个令人 担忧的问题,这些高中一年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理想多数表现出一片空白和茫然的样子。

    有些学生理想贫乏空洞 不少学生“胸无大志” 在班会上,陈老师就人生目标向很多学生提问,对于“你的理想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不清楚”,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还有的学生干脆回答:“赚大钱,想干嘛就干嘛。”“我的理想就是考上理科班。

    反正我现在学习也是为了我爸妈,他们让我上理科我就上呗。”这是班上一名男生的回答。

    “有的学生在课下给我发信息,问我:“老师,什么是人生目标啊?”陈老师不无忧心地说:“我很感激学生们对我的坦诚,说出了心里话。

    但是,他们在高中一年级还没有人生理想的规划,我觉得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了。”在小陈老师的了解中,“90后”学生中有不少人都存在着这类“理想缺失”问题。

    有些学生理想过于功利化 很多理想与物质追求有关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一些大学生中间。

    本市某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教师曾与2007级新生就“未来的人生理想”进行课堂探讨,询问这些大学生们的人生理想。

    在以往的此类对话中,教师们往往会得到诸如“成为合格的语文教师”、“做社会的栋梁”之类的“大众化”答案。

    但没想到,这次学生们的回答却出乎老师的意料。

    有的学生的理想是:“住在一所宽大的房子里,在午后的阳光中坐在阳台上喝着下午茶”;还有的学生的理想是:“能够住上大房子并且养一条大狗”;更有学生直接说:“想嫁一个有钱又帅气的好老公。”“连一个说‘环游世界’的理想的学生都没有!”该教师提及此事仍然十分不解,“本应该是最富理想化的中文系学生居然也这么没有抱负和理想追求,现在的孩子都是怎么了?怎么连什么是人生理想都不明白了?” 只有物质需求而没有精神追求,这是该教师对当前年轻学生的理想的概括。

    部分学生缺乏人生规划 不知道如何实现理想 当问到“你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问题时,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更加有些匪夷所思了。

    有的学生显得有些消极,表示上大学不是实现理想的手段,“我不想上大学,高中毕业就直接去找工作,凭本事一样挣大钱”。

    但对于自己有什么“本事”,这名学生却答不上来。

    而某位理想是“想干嘛就干嘛”的学生则说:“我知道,除非我爸是比尔·盖茨,否则我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当老师问及比尔·盖茨是什么人的时候,他坦然地回答:“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啊,有他当爸爸,当然我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可见,对于实现理想的途径,不少学生也是处于迷茫之中,他们完全没有为了实现理想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这样的意识。

    只知安然享受而不知如何艰苦奋斗,这是这些“90后”学生理想的又一大特点。

    家中物质条件优越 对上大学不以为然 从一些学生对于老师和家长所一再强调的“上大学”这条理想之路的反应来看,班会上很多学生显得有些无精打采甚至不以为然。

    据小陈老师了解,她所见习的这个班级有些特殊,是这所学校的“校中校”班级。

    即班里很多学生的中考成绩本来不能够上这所重点中学,但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很多家长不惜重金也把孩子送到了这里。

    因此,相对来说,这些孩子的物质条件比较优越,而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理想显得更加漫无目的,甚至目前很多学生心目中对“考上大学”这样的目标也没什么兴趣。

    班主任老师介绍说,班里有几个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已经在家长的努力下办理了出国手续,即将飞赴海外求学。

    “家里什么都给准备好了,就等着他们按部就班地去做了。”班主任老师接着说:“孩子没有考上名校,家长就花钱让孩子进名校念书;孩子在高中阶段成绩不好,家长就花更多的钱送孩子去国外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去读书。

    那要是在国外学习还是不好,孩子又该被送到哪里去呢?家长们总是为孩子留下后路,铺好前方的道路,这让他们的理想从何而来?看似是为孩子好,其实最终可能会害了孩子。” 理想缺失与家长过分包办有关 孩子自喻为“被剪断翅膀的肉鸡” 如果将这些“90后”学生的理想缺失统统归结于家长的溺爱恐怕有些偏颇。

    毕竟在当前一些功利化思潮的影响下,赚大钱、出名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些青少年的理想指向。

    但家长在学生理想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的学生在给小陈老师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就像养鸡场里一只被剪断翅膀的肉鸡一样,因为一直被关在笼子里不愁吃喝,等到长成的时候却发现已经连走路都不会了。”生动的比喻充分表达了他们渴望挣脱家长的束缚,却又无法真正摆脱这种依赖的无奈感。

    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还能生出什么理想呢? 教育专家认为,在物质更加丰富的时代,很多家长总是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很多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几乎每一步路都是在家长的搀扶和铺垫之下走出来的。

    由此,这些孩子们有可能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一切优越条件都是他们理所当然享有的,他们的未来也都是被父母规划好了的,他们不需要考虑怎样努力便可以得到一切。

    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连理想也只需“张口”即可要到,不能不说是这些孩子们的悲哀了。

    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教育者和家长的深刻反思。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