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晏阳初被称为平民教育之父的原因

    晏阳初第一次将在中国土地上独立创建的平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体系推向了世界,并因此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定县实验成就了平民教父的称号;定县实验与背景详细介绍如下

    1929年,由晏阳初发起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从北平(今北京)搬迁到河北定县。

    与此同时,他号召知识分子将自己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转化为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改造农村社会、解除农民疾苦的实际行动。

    在他的带领与影响下,数以百计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其中包括陈筑山、瞿菊农、冯锐、孙伏园、李景汉等海外归来硕士、博士,他们纷纷放弃了都市中优越的工作条件与舒适的生活环境,携妻带子,举家前往偏僻艰苦的定县,加入了乡村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行列。

    这一被称为“博士下乡”的举动,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学而优则仕”与“坐而论道”等传统观念的超越。

    晏阳初带领平教会众多的知识分子到定县安营扎寨,一干就是10年。

    这个地方后来成了遍及全世界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

    通过由农学专家冯锐、社会学家李景汉主持,会同美国社会学家甘博,对定县农村社会概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社会调查。

    经分析认为,中国社会面临着民族衰老、传统动摇、经济破产、问题丛生的严重局面。

    他将这些问题概括为“愚、穷、弱、私”。

    提出消除这些社会病症的办法是推行“实验的改造民族生活的新民教育”,即以人民全部生活为起点,以民族的改造为目标,创立、造就新国民的平民教育新体系。

    具体办法是四大教育连锁进行,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

    在定县,晏阳初采用校式、社会式、家庭式3种方式全面推行平民教育,创造了乡村平民学校、生计巡回训练实验学校、大队组织教学法、异生传习制,编制了字表、简化字以及各种程度的农民千字课本和农民读物。

    并且从教育入手,对全县的生产、卫生保健、公民团体组织以及县政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总结出教育、科学与农业生产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补,穷国大国办教育应贯彻基础化、简易化、经济化、普遍化等一系列基本经验,吸引了全国各地乡村工作者前来参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