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激发个人潜能与开发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才能的黄金时代,如果青少年时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发展,那么,牢固的保守的观念就会形成。

    想象力与创造潜能,只能借助创造意识和欲望才能释放出来,而保守观念会把创造潜能磨光、扼杀掉。

    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驰骋想象,埋下创造的种子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

    只有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般来说,人们是通过做某件事情而培养起对这件事的兴趣的,而语文教学法却相反,大多数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语文而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总是那样的无趣和乏味,走进语文课堂常常听到有学生说:不知怎么学习语文,不知学什么,不知学了干什么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善以前的古板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教师要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思考,还要勇于创新。

    如果学生没有想象力,他们的思维是一个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那是很悲惨的事。

    因为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社会的发展就无法想象”。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2 激发学生的情感,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师要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多种情景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揭开疑惑,打开思路,不断创新。

    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内涵都应该是广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侯,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

    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有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也有激情满怀的时代赞歌。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利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