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中国古代惜时的人与事

    司马迁为了完成他的著作,每天都要查阅大量史料,经过16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出了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光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资治通鉴》一书。

    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

    珍惜时间的鲁迅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非常珍惜时间。

    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空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鲁迅还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

    在北京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下联为"恐鹈鹕之先鸣"(怕的是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

    书房墙上还挂着一张鲁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用这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紧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到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

    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脖,不久,就完全瘫痪了。

    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 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

    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

    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李时珍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www.sxnet.com.cn/读过八百多种典籍。

    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

    竺可桢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以科学家竺可桢为事实论据)为了研究气象学,每天总是步行上班,并绕道公园,以便观察动植物的活动情况。

    不管三伏天还是三九天,总是如此,(几个词语点明了竺可桢为研究气象学,坚持不懈的精神)这对他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

    莎士比亚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成才故事总是为我们后人所津津乐道,他自幼家贫,却刻苦勤奋,他不畏世俗和现实的压迫,执着地用他现实之笔写出了《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不朽的戏剧大作。

    后人称赞他的剧作为“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我们从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故事中,理解了勤奋的价值。

    与莎士比亚的成才故事一样,许多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名人,他们的成才故事总是能给我们后人带来很多的思考和启迪。

    歌曲之王舒伯特天资聪颖,压制不住的音乐天赋和执着的音乐创作成就了歌曲之王的美名;国画大师齐白石从小刻苦勤奋,对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能持之以恒,终成一代国画大师;医学家华佗自小立志医学,对医学难题不断地思索与实践,终成一代医学名家。

    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

    如果把他20岁后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

    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

    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

    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司马光是宋史学家,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历时19年之久。

    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在警惕自己,切莫贪睡。

    当他枕在这圆木上睡觉时,只要稍一辗转,“警枕”就会翻滚,将他唤醒。

    然后,立刻坐起,继续奋笔疾书。

    道理论据

    如果你富于天资,勤奋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你智力平庸,勤奋可以弥补它的不足,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