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秋收果实诗词

    一、赞美秋收果实的诗朗诵

    满庭芳(庆丰收|新韵)

    云淡天高,风清日丽,满树红叶侵秋。

    枣甜梨脆,黄柿荡枝头。

    谷穗频频颔首,农田里,豆饱瓜稠。

    登楼望,绿黄交错,盛景遍滑州。

    凝眸,街道上,行人似蚁,车马如流。

    看新墅成群,卫水悠悠。

    百姓富足乐业,政策好,吃住无愁。

    逢八月,金风染透,诗笔庆丰收。

    西风催暑退,

    雨润稻金黄。

    收刈人声动,

    农家酒更香。

    满庭芳 秋收

    萧瑟秋风,枫林尽染,高粱谷穗红黄。

    潺潺溪水,依旧在流长。

    两岸风吹柳叶,又阵阵、熟稻田香。

    望千里,金装一片,临面感微凉。

    丰年人笑语,含羞菊蕊,竹影横窗。

    只看得,农家往走收忙。

    几笛车行去返,高堆起、户满盈仓。

    西云晚,残阳落下,人唱喜洋洋。

    《蝶恋花》

    遥望梢头红绿枣。梨柿蒙霜,蝉哑寒蛩噪。

    棉果石榴开口笑。山间处处闻蒿草。

    街首人喧街尾闹。夜半人稀,灯火通宵照。

    破晓漫游听歌鸟。声声俱道风光好。

    二、赞美果实丰收的诗句

    1、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宋代:苏轼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

    化工余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

    甚时名作锦薰笼。 译文 难得今年大麦和小麦丰收,千亩地绿浪渲染了整个天空。

    天工造化,花朵颜色极为鲜艳。 山简晚上回来时酩酊无所知而被儿童嘲笑,瑞香花花色妖红,气如熏香。

    2、禾熟 宋代: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译文 阵阵西风,吹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溅溅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 只有它——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

    3、喜晴 宋代: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译文 窗户之间的梅子熟了之后落了下来,墙下的竹笋长成了竹林。 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夏天都很晚了。

    4、梦江南·兰烬落 唐代: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译文 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5、百忧集行 唐代: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三、关于秋天果实很多的古诗

    观刈麦_ 作者:白居易 (唐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李绅的悯农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田家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 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柴车驾羸牸,草屩牧豪豨. 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

    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

    四、赞美辛苦的劳动丰收的果实的诗句

    唐乐府·李坤

    悯农 锄禾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 “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 “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五、有没有描写秋天果实的诗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尽白花煞;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

    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

    六、赞美果实的诗句

    《葡萄》——唐·唐彦谦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赋枣》——宋·王安石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余甘入邻家,尚得馋妇逐.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贽享古已然,豳诗自宜录.沔怀青齐间,万树荫平陆.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广庭觞圣寿,以此参肴蔌.愿比赤心投,皇明傥予烛.《白樱桃》——唐·于邺(一作韦庄诗)王母阶前种几株,水晶帘内看如无.只应汉武金盘上,泻得珊珊白露珠.《恩赐樱桃分寄朝士(在岐下)》——唐·韩偓未许莺偷出汉宫,上林初进半金笼.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俱有乱离终日恨,贵将滋味片时同.霜威食檗应难近,宜在纱窗绣户中.《樱桃》——宋·陈与义四月江南黄鸟肥,樱桃满市粲朝晖.赤瑛盘里虽殊遇,何似筠笼相发挥.《和裴杰秀才新樱桃》——唐·杜牧新果真琼液,未应宴紫兰.圆疑窃龙颔,色已夺鸡冠.远火微微辨,繁星历历看.茂先知味好,曼倩恨偷难.忍用烹騂酪,从将玩玉盘.流年如可驻,何必九华丹.《樱桃》——唐·张祜石榴未拆梅犹小,爱此山花四五株.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谢杨尚书惠樱桃》——唐·卢延让满合虚红怕动摇,尚书知重赐樱桃.揉蓝尚带新鲜叶,泼血犹残旧折条.万颗真珠轻触破,一团甘露软含消.春来老病尤珍荷,并食中肠似火烧.《乞樱桃》——唐·齐己去年曾赋此花诗,几听南园烂熟时.嚼破红香堪换骨,摘残丹颗欲烧枝.流莺偷啄心应醉,行客潜窥眼亦痴.闻说张筵就珠树,任从攀折半离披.《吴樱桃》——唐·白居易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鸟偷飞处衔将火,人摘争时蹋破珠.可惜风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应无.《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唐·崔兴宗未央朝谒正逶迤,天上樱桃锡此时.朱实初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未胜晏子江南橘,莫比潘家大谷梨.闻道令人好颜色,神农本草自应知.《石榴》——唐·无名氏蝉啸秋云槐叶齐,石榴香老庭枝低.流霞色染紫罂粟,黄蜡纸苞红瓠犀.玉刻冰壶含露湿,斒斑似带湘娥泣.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石榴》——唐·李商隐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宴山亭·赋杨梅》——元·张雨鹤顶朱圆,丰肌粟聚,宝叶揉蓝初洗.亲翦翠柯,远赠筠笼,脉脉红泉流齿.骨换丹砂,笑尚带、儒酸风味.谁记.曾问谱西泠,绿阴青子.君家几度尊前,摘天上繁星,伴人同醉.纤手素盘,历乱殷红,浮沉半壶脂水.珍果同时,惟醉写、来禽青李.争似.为越女、吴姬染指.《项里观杨梅》——宋·陆游山中户户作梅忙,火齐骊珠入帝乡.细织筠笼相映发,华清虚说荔枝筐.《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宋·陆游宣城绣瓜有奇香,偶得并蔕置枕傍.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尝.《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宋·苏轼南村诸杨北村卢,(谓杨梅、卢橘也.)白花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支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食荔支二首(并引)》——宋·苏轼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郡人谓将军枝.今风大熟,赏啖之馀,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料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莆阳饷荔子》——宋·陆游江驿山程日夜驰,筠笼初拆露犹滋.星球皱玉虽奇品,终忆戎州绿荔枝.《荔枝》——唐·徐寅日日薰风卷瘴烟,南园珍果荔枝光.灵鸦啄破琼津滴,宝器盛来蚌腹圆.锦里只闻消醉渴,蕊宫惟合赠神仙.何人剌出猩猩血,深染罗纹遍壳鲜.《荔枝》——唐·徐寅朱弹星丸灿日光,绿琼枝散小香囊.龙绡壳绽红纹粟,鱼目珠涵白膜浆.梅熟已过南岭雨,橘酸空待洞庭霜.蛮山踏晓和烟摘,拜捧金盘献越王.《忆荔枝》——唐·薛涛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荔枝诗》——五代·梁崇露湿胭脂点眼明,红袍千颗画难成.佳人胜尽盆中味,无意偏教岭外生.桔柚远渐登贡席,盐梅应合共和羹.金台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

    七、赞美辛苦的劳动丰收的果实的诗句

    唐乐府·李坤 悯农 锄禾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字公垂。

    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

    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

    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

    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 “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 “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

    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

    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

    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