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过程。教师在讲知识时,不能像过去那样,滔滔不绝、按部就班地讲解,而是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基本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积极加以引导。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讲讲所了解的知识和经验,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接着,教师再纠正错误、补充说明、答疑解惑等。或者是教师设置情景或现场教学,让学生积极参加,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知识。

    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复合型能力,不仅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评价该教师的行为

    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重点,要以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进行备考,因此不仅要理解内涵,还要重点识记。

    “以人为本”学生观就是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句话在部分材料分析题中会用到。

    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二独一发”。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这部分内容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也是重点,这里只要知道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进行教学即可。

    2.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

    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做到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因此要求老师要正视学生身上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成长。

    各位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和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在案例分析题中要作为作答论点进行备考。

    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的经历、情感和体验都是完整的。

    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缺陷。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应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另外,学生的年龄、成长经历、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等都与成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异。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因此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因势利导。

    2.学生的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这一点主要是从法律层面强调学生是责任、权利的主体。

    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指的是哪几条

    1.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指的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在这五个规律的掌握中要注意对各个规律的理解以及能够根据题干的描述进行区分选择,要明确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里对于发展潜能的理解主要在于能够认识到学生是会进步会改错的,作为教师要能够看到学生可能的更好的进步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这一点强调的是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的,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尽可能的在做到包容的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拥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作为教师要注意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看待,进行完整完善的教育和引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相同的学习者,但是在这共性之外还存在着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着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进行换位思考,明白学生是不成熟的。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理解这一点时强调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认识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导学生时要学会因势利导,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式更多的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这一点主要强调的是法律方面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学生享有法律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学校和教师在保护学生权利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以自己实践所见谈谈你对终身教育或以人为本儿童观的理解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根本出发,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主要包括: 1、以学生本体为本。

    教育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2、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发展为理念。

    3、以学生整体为本。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拓展资料: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堂自然应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它应该在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阵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主动自觉,进入丰富多彩和语文天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享受语文的乐趣,体验学习语文的成功,发展自己的个性,完善独立的人格,提高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以学生为本也是一种教学模式。

    英国艾雪黎、柯亨及史拉特在他们合著的《教育社会学导论》中,根据帕森斯的观点,即任何社会体系都须具备四项基本条件:模式的维持、体系的统整、目标的达成和适应的作用。

    就班级体系来说,靠什么因素维持良好的秩序;建立何种师生关系,使班级发挥统整功能;教学应达成哪些目标;如何适应外界社会变化,调整其内在功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以生为本...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指的是哪几条

    1.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指的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在这五个规律的掌握中要注意对各个规律的理解以及能够根据题干的描述进行区分选择,要明确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里对于发展潜能的理解主要在于能够认识到学生是会进步会改错的,作为教师要能够看到学生可能的更好的进步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这一点强调的是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的,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尽可能的在做到包容的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拥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作为教师要注意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看待,进行完整完善的教育和引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相同的学习者,但是在这共性之外还存在着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着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进行换位思考,明白学生是不成熟的。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理解这一点时强调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认识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导学生时要学会因势利导,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式更多的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这一点主要强调的是法律方面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学生享有法律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学校和教师在保护学生权利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

    用行政管理学的理念阐述以人为本

    行政管理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奠 行政管理定了物质基础;行政管理的实践为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材料;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的发展为行政管理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行政管理学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L.von施泰因提出,他于1865年撰写的《行政管理学》一书,用行政法的观点阐述行政问题。

    1887年美国学者T.W.威尔逊发表了《行政管理学之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管理学科。

    威尔逊因此被誉为行政管理学的奠基人。

    1893年美国学者F.J.古德诺出版了《比较行政法》,此书成为美国的第一部行政管理学教科书。

    1900年他出版了《政治与行政》一书,提出行政与政治分离的理论。

    此后,愈来愈多的学者把行政管理学作为单独学科加以研究。

    1926年美国学者L.D.怀特撰写了《行政管理学导论》一书,论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讲求效率的必要性,以及对行政管理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1927年美国学者W.F.威洛比发表了《行政管理学原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基本形成。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形成受到当时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的影响,并从中吸收了许多原理、方法。

    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F.W.泰勒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撰写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一套企业科学管理的理论。

    法国管理学家H.法约尔提出了组织管理功能理论,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14条管理原则,对改进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发展行政管理学起了积极作用。

    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学管理时期或传统理论时期。

    其理论的主要缺陷表现在过分重视机械效率,忽视社会效益;把行政组织视为封闭式组织系统,忽视组织外部环境的影响;片面强调人的物质利益,忽视人的精神因素,缺乏对人的尊重。

    20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传统理论受到很大冲击。

    1927~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理论。

    美国学者C.I.巴纳德在《执行者的职能》中提出均衡理论。

    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А.Н.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学者F.赫茨伯格在《工作的动机》提出双因素理论,美国学者D.麦克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

    与此同时,美国学者H.A.西蒙开创了以行政决策为重点的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他从人的有限理性出发,把决策理论、数学方法、计算机学融为一个新的研究体系。

    美国组织学家J.G.马奇提出理性与组织融合理论;美国政治经济学家C.E.林德布洛姆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他们把行为科学和决策理论用于行政研究,对行政管理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行为科学时期。

    行为科学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从只注重行政组织结构、法令、规章制度及权责分配,到同时重视组织成员意见的沟通、个人欲望的满足、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从只重视监督制裁到重视激发人的积极性;由专断领导到民主管理;由“重事”到“重人”。

    这些都表现出行政管理学的飞跃。

    但是,这个时期又出现了新的片面性,如过分强调人的行为因素;过分注重人的理性作用,忽视了组织结构、法制的作用,忽视了环境的影响作用等。

    60年代,行政管理学理论有了新的突破,进入了系统科学阶段。

    主要特点是广泛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新成就来研究行政管理,特别是重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行政组织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各个部分彼此独立,但又相互依存和制约。

    因此,行政管理既要重视行政系统与外界环境、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又要重视行政系统内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既要强调行政组织结构、工作程序等因素,又要强调人的因素。

    还认为管理活动中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要寻求唯一最佳管理方式是困难的。

    所以主张随环境变迁来选择管理方式。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提倡生态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F.W.雷格斯;主张社会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T.帕森斯;研究环境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F.E.卡斯特;以及提出Z理论的美籍日本学者威廉·大内等。

    系统管理理论已被普遍接受,成为当代研究行政管理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理论。

    编辑本段在西方国家的兴起 行政管理学诞生于美国。

    美国的学者和改革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1887年,威尔逊发表的《行政研究》,1900年,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怀特怀特(Leonard D?White 1891~1958)出版的《行政学导论》,对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的阶段 行政管理有的学者把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1900年以后);人性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1930年以后);系统权变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1960年以后)。

    有的学者把它分为形成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成长阶段——科学阶段;科学化阶段——现代化管理时期。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