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如何做一个公正的教师

    教师公正,从狭义上说,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人正直和处理各种关系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

    对学生的公正是教师公正的核心,满足学生被关注的需求又是公正对待学生的前提。

    然而,教育教学中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仍然存在。

    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差生;对学生的态度受到学生的家庭状况、父母的表现等的左右;对个别学生宠爱有加,显失公正等,这是最普遍的教育不公正现象之一。

    “顽皮”“好动”不符合教师脑中的“好学生”“乖孩子”标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责罚,在校的活动自由亦受到限制;成绩不好,拉了班级成绩的后腿的,得不到应该享有的尊重;因特别喜爱某项活动而影响了学科成绩的,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在偏颇、僵硬的学生观与“分数”为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体制下,这些“与众不同”的行为都需要“修理”或“修正”,殊不知,此乃最大的“不公正”。

    此外,在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有意或无意,经常性或习惯性发出的看似“无伤大雅”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教学现象,是教师“负责任”的表现,实然却反映着教师公正意识的缺失,影响学生人格正常发展、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言行。

    比如下面案例中的教师:

    师:现在请一位学生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请同学们听仔细了,我们一起来当小评委。

    (指名一位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甲朗读)

    师:他读得不是很好,我们来听听小评委的评价,看看你们帮他找到了哪些错误的地方。

    (此时教师的脸上难免会露出焦躁不安)

    生1:他读错了一个字。

    生2:他读漏字了。

    生3:他读第二句重复了。

    生4:他太紧张了,有点结结巴巴。

    师:那就请你来读第一小节,千万不要和刚才那位同学犯同样的错误。

    (这是一位优秀学生乙,朗读得很好,教师露出满脸欣慰。

    师:你读得真棒!

    试想一下,面对这样的评价,甲学生只好默默地坐下,在整节课都有可能坐立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听课的效果可想而知,甚至对其性格形成长久的伤害。

    乙学生心情愉快,学习效果“真棒”。

    教师的评价激励了个别学生,但应尽量避免对差生产生更大、更多的负面暗示与不良影响,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人都有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关怀和注意的需要,应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而实际上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帮助。

    在落实一视同仁、爱无差等原则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和智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爱”、因材施“罚”。

    合格的教师既要请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也不能忽视学习差的学生,可这两者之间,常存在这样现象:请优等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往往满脸欣慰、悠闲自得;请差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往往焦躁不安,恨不得把他按回去;一旦差生答错了,教师就满脸失望,甚至忍不住打断学生的发言以“遮丑”,或者急急忙忙地再请一个学习好的学生来“补充”;差生好不容易答正确了,教师又说:“啊,连你都讲得这么好,真不简单!”“这问题简单吧?”“今天你终于讲对了一次!”显然,教师是以优等生的思维水平为标准去衡量班里的每位学生。

    教育公正的实现不能仅仅是一种心理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实践的法则。

    比如形式上的教育公正和实质上教育公正的矛盾怎样解决,“一碗水端平”是形式上的公正,而实质上的公正可能往往在“唱反调”,这就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原则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主要是这一原则的实现或实施的具体方式问题。

    所以,教师的公正的实现,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育技能上的素养,能让学生在“不公平”的待遇中感受到教师“公正”的道德规范。

    下面这一故事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一位教师在监考时发现一个学生抄袭了一道一分的题目。

    事后,老师在这个学生的试卷上打分为:“100-1”。

    这位学生接到试卷后非常惭愧,立即找到老师,承认错误,要求老师将100分改回99。

    老师听后,在他的试卷上批了一个“99+1”,并对他说:“知错就改就行,以后要特别注意,这一分是对你能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奖励……”

    教师的地位产生奖赏和强制的权力,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行使这些权力,教师要力求做到“尊重和要求的统一”,赏罚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学生在意的主要是赏罚体现出的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上述案例中的教师深谙此义。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公正无私、善良正直等美好品德的化身,教师能否在教育活动中遵守公正平等这一基本道德要求,直接关系到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与声誉。

    如果学生相信自己的老师是不公正的,他们会失去上进心,其学业成绩就会下滑,而且可能出现更多的纪律问题;如果他们原本尊重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待自己不能一视同仁,这必将在他们心灵上留下阴影,挫伤他们的情感,进而对公正、平等这些美好东西在生活中是否真实存在产生怀疑,对社会的不信任和反感,影响他们对善行、美德的追求。

    让所有学生都需要知道你是公正地对待他们,这实非易事,而教师能否得到他们的信任却又取决于学生的这种理解。

    如何在师爱的环节中实现教师的公正,做一个公正的教师呢?这是每位教师面临的实践难题。

    学生的个体特征差异大,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教师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

    让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尽可能适合他们自己的关心、尊重和灵活,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一种爱无差等的实质公正,因为它关注“儿童最大利益”。

    而唯有注重教育工作中的“实质公正”的教师,方能追求公正合理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手段,增强教育公正的教育效能,教会学生做一个公正的、“大写”的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