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王瓒诗词画作简介

    一、华不注山的有关华不注山的诗词和绘画作品

    《古风》之二十(节选)

    唐·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趵突泉》

    元 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该诗首联写趵突泉为举世无二的天下奇观,并以“平地涌出白玉壶”写其形态,比喻生动别致;颔联写趵突泉的水量丰沛,岁旱不枯;颈联写趵突泉的恢宏气势,并兼及济南另外两处名胜华不注、大明湖;尾联写其对趵突泉喜爱之情以及赏泉时的清静脱俗之情怀。现该诗的颈联已被作为楹联,刻挂于趵突泉北岸泺源堂的挹厦柱上,日夜与趵突泉的波光水影、喷吐之声交相辉映,备受人们称道。

    赵孟頫是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是开创元代书画新风的领袖人物,而《鹊华秋色图》则是赵孟頫的山水画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作。该画画的虽然是济南北郊鹊山、华不注山一带的秋景,但却不是赵孟頫在济南居官期间所作,而是在其故乡吴兴所画。关于此画的创作缘由,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的一则题款中这样写道:“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图》。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公谨即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著有《武林旧事》)

    元贞元年秋天,在外宦游十载的赵孟頫以病辞归故里,终于得以归隐田园。这年冬天,赵孟頫在吴兴再次见到了已步入人生暮年的友人周密,并为周密讲述了自己在济南所领略到的湖山胜景。为了更好地慰藉友人的思乡之情,赵孟頫为周密画了这幅后来名满天下的《鹊华秋色图》,以使友人可以于掩卷之余在江南的烟雨中遥想千里之外的故乡。其实,尽管赵孟頫的这幅画中画的不仅仅是济南的鹊华秋色,还有他内心的隐逸之情 在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调的山水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远离尘嚣的萧散疏淡的意境,这或许就是赵孟頫内心一直深深向往的田园归隐之境吧!

    二、应该是惠崇春将晓景,还是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开放分类: 诗词、文学艺术、宋朝、古诗、苏轼 目录? 作者简介 ?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写作背景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说明 ? 说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四支;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到,寒冰消融,只要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就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游玩了。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写作背景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 赏析一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

    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

    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赏析二 这两首是题画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

    下面是对第一首的赏析: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赏析三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