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元稹的诗词赏析

    1.唐朝元稹古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历来被人们所喜爱.请做简要赏析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2.《夜闲》元稹诗词赏析

    夜闲

    唐.元稹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

    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

    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赏析:首联“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描写出诗人当前的状态,便是伤心到了极点的状态,所以诗人才会难以入睡,因为妻子亡去,些许的动静都会使得诗人睹物思情,因而伤怀,辗转反侧,这正应了那句话“哀莫大于心死”。

    颔联“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是描写诗人所处的环境,本来用来挡风的窗帘随意的用前窗的挂钩挂起,已是深秋之夜,外面的月光透光没有被窗帘挡住的窗台洒满了整个床上,如此之景,直让人感到一股悲凉凄清之感,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也难怪诗人会难以入睡了。

    颈联“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坐卧难安的状态,诗人时而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望着远方,时而围绕着园中的树木行走,而这一切的目的便是为了可以找到逝去的妻子,仿佛妻子还在家中,只不过是在捉迷藏躲在一旁一般,诗人如此之痴,难免使人闻之落泪。

    尾联“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是说藏在匣子中的瑶琴,无人去弹,却不时地传出弦断之声,如此不可能之事为何会出现在本首诗中呢?那是因为这一切不过是诗人的幻想,就如同幻想妻子还在家中一般,然后更进一步幻想是妻子在拨弄琴弦。其实诗人自己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象,但是他仍然忍不住去幻想,正如那个“孤”字,不只是说琴,更是说自己,诗人此时便如如瑶琴一般,孤身一人生活在天地中。但是这个幻象最终还是有破灭的时候,那便是“断弦”二字,不是说琴弦的崩断声,而是说诗人打破幻境,重新面对现实,他想要重新振作起来。

    PS:我去了解了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昌黎集》卷二十四《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年二十七,以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卒。"陈寅恪认为此诗当为元和四年(809)秋所作。诗中所言,皆孤鸾独处,物是人非之感。此诗与《夜闲》、《感小株夜合》、《醉醒》等九首都是元和四年秋、冬所作为悼忆亡妻韦丛之作,约略分年系之。

    然后知道元稹写这首诗时,正是妻子去世不久之后,然后便对这首诗进行剖析,一家之言,还请海涵。

    3.元稹《绝句》解析

    离思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体裁:【七绝】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注释】: 《云溪友议》云:“元稹初娶京兆韦氏,字蕙丛,官未达而若贫……韦蕙丛逝,不胜其悲,为诗悼之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诗句由《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蜕变而成。句意为:曾经到过大海见过海水,觉得其它的水就难说是水了;除去巫山上的神女之云,再也没有如此奇美的云了。

    海水深广而汹涌,自然使江湖河泊里的水相形见绌。宋玉《高唐赋》云,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纬,不可称论”;陆游《入蜀记》云,“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如此之云,别处的云与之相比,自然黯然失色。“难为”“不是”,显然是夸张说法,但“沧海”、“巫山”的形象为水中之最,云中之尤,各为世间之唯一,至大至美,凡经历过、观赏过的人,对其他的水与云,确实很难看上眼了。

    诗人“索物以托情”,语近思远,风情宛然,强调了抒情对象的无与伦比,表达了对亡妻韦惠丛的无限仰慕及忠贞不二的爱情,从而既表明心迹,又告慰亡妻。孟子两句,一为“难为水”,一为“难为言”,元一为“难为水”,一为“不是云”,不仅出新,用词也善变化。

    今人用此两句,常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4.元稹《绝句》解析

    离思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体裁:【七绝】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注释】:

    《云溪友议》云:“元稹初娶京兆韦氏,字蕙丛,官未达而若贫……韦蕙丛逝,不胜其悲,为诗悼之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诗句由《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蜕变而成。句意为:曾经到过大海见过海水,觉得其它的水就难说是水了;除去巫山上的神女之云,再也没有如此奇美的云了。海水深广而汹涌,自然使江湖河泊里的水相形见绌。宋玉《高唐赋》云,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纬,不可称论”;陆游《入蜀记》云,“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如此之云,别处的云与之相比,自然黯然失色。“难为”“不是”,显然是夸张说法,但“沧海”、“巫山”的形象为水中之最,云中之尤,各为世间之唯一,至大至美,凡经历过、观赏过的人,对其他的水与云,确实很难看上眼了。诗人“索物以托情”,语近思远,风情宛然,强调了抒情对象的无与伦比,表达了对亡妻韦惠丛的无限仰慕及忠贞不二的爱情,从而既表明心迹,又告慰亡妻。孟子两句,一为“难为水”,一为“难为言”,元一为“难为水”,一为“不是云”,不仅出新,用词也善变化。

    今人用此两句,常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5.元稹诗的赏析

    梦成之

    作者:元稹

    烛暗船风独梦惊,梦君频问向南行。

    觉来不语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声。

    注释:

    陈寅恪曰:"疑是元和九年春之作"。"盖微之于役潭州,故有'船风'、'南行'及'洞庭湖水'之语也"(《元白诗笺证稿》)。元稹的悼亡诗非常有名。他的妻子韦丛与他共同生活了六年,年仅27岁就去世了。当时元稹31岁。他们夫妻感情甚笃,因而元稹悲伤不已,写了一些悼念亡妻的诗。他自谓"悼亡诗满旧屏风"(《答友封见赠》)。他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说:"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诗,取潘子'悼亡'为题"。

    在他之前,中国作家的悼亡之作并不多,最优秀的只有晋人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继承了潘岳写一己之婚爱、伤悼之真情的传统,而在内容和艺术性方面则大大超过了潘诗。其后亦长期无人能继。只有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可以与之媲美。

    江花落

    元稹

    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

    江花何处最肠断,半途江流半在空。

    【赏析】

    元和四年(809),元稹以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唐方镇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本篇作于途中。当时暮春三月,诗中写嘉陵江边即景所见。洁白的梨花身不由己,为江风吹裹,终于不可避免地落入江水,随波逐流而去。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通过梨花凋谢飘零情状的描述,对美好事物的沦落消逝表示了深沉的惋惜与慨叹。白居易亦有和作,题为《江岸梨》。

    6.谁来帮我赏析一下元稹的几首诗

    一 此诗是诗人离思五首的第4首。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取次:走进.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

    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赏析: 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 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

    它接连用水、用 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 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

    一、二两句,破空而来 ,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 海难为水”。

    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 )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 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 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

    河水,只不过是举 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

    然而,这 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 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

    《高唐赋》序说:战 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 “巫山之女”。

    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楚王旦朝视 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 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

    元 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 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 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 挚感情。

    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 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 使他倾心相爱。

    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

    是说我即使走到盛 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 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 便作了回答。

    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 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 花”了。

    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 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 了。

    二 春晓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狋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此追忆二十年前蒲城恋爱之诗,即《莺莺传》中所述初欢情景及后幽会之情事:"有倾,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

    ……自是复客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狋儿:小黄狗。

    《才调集》作"娃",陈寅恪辨其误。 此类忆双文之作,颇见眷恋旧情之意。

    然往事如梦,当日情人早已劳燕分飞,唯此种种温馨记忆而已。 三 春来频到宋家东2,垂袖开怀待好风3。

    莺藏柳暗无人语,唯有墙花满树红4。 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

    等闲弄水流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5。 全部注释 ①此即《莺莺传》中所谓"立缀《春词》二首"。

    言"古艳"者,有所讳也。 ②宋家东: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此以宋玉东邻之女喻双文之美貌多情。

    ③垂袖句:暗寓"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召南·野有死麕》)之意。 ④莺藏两句:言双文幽居深闺,独处孤寂。

    而春花已放,青春已至,奈何沉默不语? ⑤等闲两句:《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中,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道迷入山,见一杯流出,有胡麻饭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容绝妙,遂留半年,怀土求归。

    既出至家,亲旧零落,邑屋更变,无复相识。讯问,得七世孙?quot;唐、宋诗词中多用此典故,或称刘郎、阮郎,或合称刘阮。

    以喻男女遇合之事。则刘郎、阮郎遂为情郎之谓。

    此微之与双文交往之初,调情试探之作。故用男女风情之故事,并暗语、暗示之法以启之。

    可知元稹之工于心计,善弄机巧,且无庄重之意。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论其"巧宦"、"巧婚",实不枉也。

    盖元氏亦巧于情者 四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才女薛涛的爱慕敬佩之情。长庆二年(822年),元稹升为宰相。

    这年元稹写诗《寄赠薛涛》:“锦江滑腻蛾眉秀,化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再次表达了对薛涛的赞美和思念。

    “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元稹在《寄赠薛涛》诗中这样咏叹巴蜀的两位才女。卓文君和薛涛都是四川人,虽然薛涛生于长安,但她在年纪尚幼时就随父迁到了蜀地,可以说薛涛是在巴山蜀水的灵秀浸染中成长起来的。

    薛涛,字洪度,幼时随父入蜀,因父早亡,遂沦为乐妓。薛涛出入镇幕历事十一镇,都因其出众的诗才而为幕主所赏识,受到知遇。

    虽为乐妓,。

    7.(元稹《菊花》)古诗的解释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年代】:唐 【作者】:元稹——《菊花》 【内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者】 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么的。

    8.求元稹《离思》的诗词鉴赏

    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全诗的意思是:经历过大海的广阔无边,不会再被别的水所吸引,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处的景致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花争艳,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元稹这首诗是描写自己对过去情人的痴情迷恋,难以忘怀。

    即使再美丽的女子,在他眼中看起来,也比不上他心目中的那位意中人,就象经历过沧海水、巫山云的人不再以其他地方的水云为水云一样。 元稹爱妻的名字叫韦丛,比元稹小四岁,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去逝。

    元稹写给她的诗篇除了《谴悲怀三首》,还有《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等等,可以说篇篇感人至深。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还可以知道元稹是一个痴情感恩的男人。

    诗句由《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蜕变而成。句意为:曾经到过大海见过海水,觉得其它的水就难说是水了;除去巫山上的神女之云,再也没有如此奇美的云了。

    海水深广而汹涌,自然使江湖河泊里的水相形见绌。宋玉《高唐赋》云,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纬,不可称论”;陆游《入蜀记》云:“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如此之云,别处的云与之相比,自然黯然失色。“难为”“不是”,显然是夸张说法,但“沧海”、“巫山”的形象为水中之最,云中之尤,各为世间之唯一,至大至美,凡经历过、观赏过的人,对其他的水与云,确实很难看上眼了。

    诗人“索物以托情”,语近思远,风情宛然,强调了抒情对象的无与伦比,表达了对亡妻韦丛的无限仰慕及忠贞不二的爱情,从而既表明心迹,又告慰亡妻。孟子两句,一为“难为水”,一为“难为言”,元稹两句,一为“难为水”,一为“不是云”,不仅出新,用词也善变化。

    今人用此两句,常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9.《小寒》元稹 诗词鉴赏

    唐 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我们平时说的“黄钟大吕”,是中国古代十二律中的头两个音律,黄钟是对应子月即十一月,大吕对应十二月,所以诗中说“小寒连大吕”。后五句说的是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向),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都说的是阳气发动后鸟类的活动:大雁开始北迁了,喜鹊开始筑巢了,野鸡开始鸣叫了。“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两句说,虽然仍是严冬,但离春天正月已经不远了。

    小寒时节的明显特征是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中国遍刮西北风,天儿真的冷了。还有“画图数九”的习俗可别忘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