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高中古诗词答案

    1. 【高中古诗词鉴赏题要有答案的20篇以上】

    2010年高考题(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①、四海,指天下.②、漫漫,广阔无边.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参考答案:(1)(3分) A(2)(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0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

    2. 高中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的答案

    有邮箱么?还有资料发邮箱里好了(都是自己整理)这里是2011年各省高考真题(也是我整理的,哈哈)还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方法例析和赏析详解字数太多了,邮箱拿来还有,LZ给点分呗广东卷(答案好详细)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

    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诗词浅析】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过苏轼也真是偷懒,一首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

    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 8. ( 4 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情怀9 . ( 4 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畜了画面的内涵北京卷(又:北京卷有它的特殊性,比较活,普适性较差)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12.(7分) ①(3分)B②(4分)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13.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

    3.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目加答案

    给你几个例子:《终南山》、《登楼》、《书愤》的诗歌鉴赏!!! 要求如下: 按照这个格式——这是一首_________(内容、题材),通过__________等意象,运用__________手法,描写了___________(的画面),表现了___________(的情感)。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答案:写景 山、云、霞 夸张 互文 动静结合 高大磅礴、如画中景 热爱自然、陶醉山水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疑难点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

    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

    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

    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答案:写怀诗 花、楼、浮云、庙、日 借景抒情、古今对比、用典 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爱国、忧国忧民 【注解】: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

    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

    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

    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评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

    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

    “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

    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

    4.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目加答案

    给你几个例子:《终南山》、《登楼》、《书愤》的诗歌鉴赏!!! 要求如下: 按照这个格式——这是一首_________(内容、题材),通过__________等意象,运用__________手法,描写了___________(的画面),表现了___________(的情感)。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答案:写景 山、云、霞 夸张 互文 动静结合 高大磅礴、如画中景 热爱自然、陶醉山水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疑难点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

    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

    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

    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答案:写怀诗 花、楼、浮云、庙、日 借景抒情、古今对比、用典 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爱国、忧国忧民 【注解】: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

    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

    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

    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评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

    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

    “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

    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此。

    5. 高中古诗词鉴赏 要有答案的

    1. (2007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点火,节后点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析】 第(1)题侧重于对其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把握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题侧重于对本词的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理解把握。赏析“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第(1)题时,同学们常常只注重语言的表层含义,而忽视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全面把握词人的心情。

    其次同学们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许多学生对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没有认真地去读这首词,对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

    在回答第(2)题时,有的同学弄不懂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不会由景入情作深入的分析。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

    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除了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之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

    情景交融要仔细体会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 2. (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_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比较鉴赏。

    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07年高考有6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营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

    第(1)题第一问考查咏物诗所咏事物的特点,解读时理解这首诗中海棠的特点,不要去猜想海棠花共性的特点。第二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表现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

    第(2)题比较分析抒发感情的不同,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歌的比较鉴赏,一般是从两者的异同点出题。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之情。细微之处的区别一是爱花在盛开之时,一是惜花在将谢之际。

    实战演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

    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留春令 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什么相通之处?参考答案 1. (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是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限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不尽,耐人寻味。

    2. (1)正面描写与。

    6. 谁有高中古诗词和文言文阅读训练60首的答案啊

    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参考答案 1.感遇(其七) (1)扰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2.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到 用树藤扎成的门 休息 (2)暮 (3)绿竹人幽径 青萝拂行衣或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3.再经胡城县 (1)曾 (2)生灵血 县宰朱绂 (3)深刻揭 露了封建统治者戕害百姓的罪行。

    4.月下独酌(其一) (1)亲近我 理解,懂得 只是 天河 (2) 一 独 无 邀 伴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3)相约在遥远的天上仙境 5.春思 (1)“燕草如碧丝”句。 (2)拟人。

    6.M岳 (1)大自然 跃上 看 (2)六 景 两 (3)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7.赠卫八处士 (1)哪里 年 高兴地 吩咐 还 张罗,摆设 连续,接连不断 盛满酒的酒杯 (2)共此灯烛光 人生不相见 (3)感子故意长 热情款待 8.送别 (1)去哪里 只 (2)不得意 (3)安慰 羡慕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9.青溪 (1)循、沿 同“趋” 安静 (2)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3)“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或“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分析略) 10.渔家傲 “花底忽闻敲两桨”,“闻”字、“敲”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用“花底”二字映衬出了敲桨之人。第二句“逡巡女伴来寻访”,方 才点明了人和人的性别。

    “逡巡”,顷刻,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人物出场写得颇有声势。“酒盏”句,是对姑娘们喝酒逗乐的描写。

    这个“旋”字,与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汇成一连串节奏快速的行动,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惹人喜爱。 “莲舟”句写荷叶作杯。

    据说是把荷叶连茎摘下,用针刺破叶心凹处,一手捧荷叶,注酒凹处以当酒杯,于茎端吸饮之。在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一幅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女儿行乐图!接着轻荡莲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摇动起来,映人了荷花的红脸,也映入了姑娘们腮边的酒红,一似红浪时生。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洒面红相向”,是从花、酒与人三方面作交错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

    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一片“香”与“红”之中了。这就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醉倚绿阴眠一饷”句,笔锋一转,由热闹转为静谧。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

    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特别是这个“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

    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 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

    11.秋登万山寄张五 (1)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2)灭 愁 孤寂(孤独) 惆怅 (茫然) (3)与旧友一起共度重阳佳节 12.夏日南亭怀辛大 (1)窗 遗憾 (2)嗅觉 听觉 (3)可选择的诗句有:“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等。(可以从词性、情感、物态、声色等角度赏析) 13.春泛若耶溪 (1)泛 春江 月夜 花路 (2)幽意 (3)爱好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愿意做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14.宿王昌龄隐居 (1)孤云 (2)前者:住宿;后者: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3)可以从对偶的角度一一分析。

    15.贼退示官吏 并序 (1)癸卯岁 西原贼 道州、永州、邵 劝诫 官吏不要忍苦征敛 (2)生活之安适,日子之太平 二十 官(臣) (3)“贼”的表现是: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使臣”的表现是: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4)于愿弃官,也不愿做所谓的忠臣、贤臣。

    宁愿归隐江湖,洁身自好,也不愿坑害人民。 16.夕次盱眙县 (1)驻扎、停驻 城 (2)风起日沉 (3)孤独 (4)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17.溪居 (1)劳累、牵累 流放 (2)久为簪组累 (3)幸 18.渭城曲 (1)湿润 旅馆 老朋友 (2)春天 渭城 朝雨 青青柳色 (3)柳 19.出塞二首(其一) (1)只要 (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20.春夜别友人 (1)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2)从上句的屋内转到屋外,高高的树阴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时刻终于来了。 21.凉州词 (1)黄河 白云 孤城 万仞山 杨柳 (2)略 (3)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说“何须怨”。

    22.闺怨 (1)不知愁 (2)柳树又绿,。

    7. 《高中文言文阅读范广附答案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A。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范广,辽东人。

    正统中嗣世职,为宁元卫指挥佥事,进指挥使。十四年,积功迁辽东都指挥佥事。

    广精骑射,骁勇绝伦。英宗北狩,廷议举将材,尚书于谦荐广。

    擢都督佥事,充左副总兵,为石亨副。也先犯京师,广跃马陷阵,部下从之,勇气百倍。

    寇退,又追败之紫荆关。录功,命实授。

    俄进都督同知,出守怀来。寻召还。

    景泰元年二月,亨出巡边。时都督卫颖统大营,命广协理。

    三月,寇犯宣府。敕兵部会诸营将遴选将材,佥举广。

    命充总兵官偕都御史罗通督兵巡哨,驻居庸关外。数月还京,副石亨提督团营军马。

    亨所为不法,其部曲多贪纵,广数以为言。亨衔之,谮罢广,止领毅勇一营。

    广又与都督张軏不相能。及英宗复辟,亨、軏恃“夺门”功,诬广党附于谦,谋立外籓,遂下狱论死。

    子升戍广西,籍其家,以妻孥第宅赐降丁。明年春,軏早朝还,途中为拱揖状。

    左右怪问之,曰:“范广过也。”遂得疾不能睡,痛楚月余而死。

    成化初,廷臣讼广冤。命子升乃袭世职。

    广性刚果。每临阵,身先士卒,未尝败衄。

    一时诸将尽出其下,最为于谦所信任,以故为侪辈所忌。 (选自《明史》)14。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都督佥事 擢:提拔 B。

    寻召还 寻:不久C。 亨衔之,谮罢广 衔:怨恨D。

    广数以为言 数:数落15。下列各项,全都表现范广“性刚果”的一项是①广跃马陷阵,部下从之,勇气百倍 ②俄进都督同知,出守怀来 ③每临阵,身先士卒,未尝败衄 ④英宗北狩,廷议举将材,尚书于谦荐广⑤其部曲多贪纵,广数以为言 A。

    ①②⑤ B。 ①③⑤C。

    ②③④ D。 ②③⑤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英宗被俘后,廷臣商议推举将才时,尚书于谦推荐范广。

    B。石亨所为违法,其部属大多贪财骄纵,范广多次劝说石亨。

    石亨怀恨心中,制造谗言使朝廷罢免了范广。 C。

    景泰年间,皇上诏令兵部会合军中诸营将领遴选将才,大家一致推举范广。D。

    由于范广与都督张軏不合,被诬陷党附于谦,谋立外藩,在景泰年间被处死。参考答案:14。

    D (多次,屡次)15。 B (②做官镇守情况;④范广被举荐情况)16。

    D (不是景泰年间,应是英宗复辟后的事情)【参考译文】范广,辽东人。正统年间,他承袭世袭职位,为宁远卫指挥佥事,后晋升为指挥使。

    十四年(1449),他积功升至辽东都指挥佥使。范广精于骑射,骁勇绝伦。

    英宗被俘后,廷臣商议推举将才时,尚书于谦推荐范广。范广因此被提拔为都督佥使,充任左副总兵,为石亨的副将。

    也先进犯京城,范广跃马上前,冲锋陷阵,部下紧随着他,勇气百倍。 敌寇后退,范广又追至紫荆关,将敌击败。

    朝廷给他记功,并实授官职。范广随即晋升为都督同知,出守怀来。

    随后又应诏回京。景泰元年(1450)二月,石亨出巡边境。

    当时都督卫颖统领大营,范广奉命协理。三月,敌寇进犯宣府。

    皇上诏令兵部会合军中诸营将领遴选将才,他们一致推举范广。 于是范广奉命充任总兵官偕同都御史罗通督兵巡哨,驻扎于居庸关外。

    数月之后,他返回京城,协助石亨提督团营兵马。石亨所为不法,其部属大多贪财骄纵,范广多次劝说石亨。

    石亨怀恨心中,制造谗言使朝廷罢免了范广,使他只能统领毅勇一营。 范广又与都督张軏不和。

    英宗复辟后,石亨、张軏依仗“夺门”之功,诬陷范广党附于谦,谋立外藩,于是将范广下狱,处以死刑。将他的儿子范升贬戍广西,抄没了他的家,把他的妻儿、府宅赐给降人。

    第二年春,张軏早朝之后回家,在途中拱手作揖。左右奇怪地问他,他回答说:“范广刚才经过这里。

    ”于是便生病不能入睡,痛苦了一个多月后去世。成化初年(1465),廷臣为范广辩冤。

    朝廷才命其子范升继承世袭职位。范广性情刚毅果敢,每次上阵,总是身先士卒,未曾败衄。

    一时诸将尽在其下,他最受于谦信任,因此为同辈所嫉妒。

    8. 高中语文古诗句填空(要有答案的)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9. 高考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岁 暮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乡沛县,邀请旧日好友一起饮酒庆祝,喝到醉醺醺的时候,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这首《大风歌》。前两句诗气魄豪壮,雄迈飞扬,充分表现出一代英雄志得意满,意气风以的气概。后一句诗表达了刘邦要巩固他的统治,急须招揽人才的心情,依据史书记载,刘邦唱此歌时,"泣下数行",可见他情绪十分激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