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中国诗词在美国

    一、中国最古典是诗词外国呢

    虽然学文的。

    不过,记得不是很牢靠。

    。 韩国的?不就是中国的!*-* 日本:源氏物语千年纪 美国:其实历史比较短。

    说古典的话,算是美文?还有一些诗歌也不错 印度:吠陀,佛教经典 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谁谁的。

    还有普希金著名的诗歌 北欧的话,北欧神话,独立于宙斯那个神话体系的另一体系 西班牙有些短小的寓言和冒险故事 还有英国的戏剧文学,莎士比亚!~作品我就不多说了。 他学习的是古希腊史上的一些更早的文人,名字太拗口。

    就是那会儿它们的哲学很有名,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再就是圣经-新约,旧约。

    荷马史诗。这些年代较早的作品都不是按国家分的,一个个文化区-文明发源地,那会儿这帝国那帝国的,灭的差不多了。

    二、《中国诗词大会》再受热捧 看国外流行哪些中国诗词

    美国

    1915年,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埃兹拉·庞德翻译的《神州集》一经问世即引起轰动。这本仅收录了19首中国古诗的小册子,被认为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T.S.艾略特更称庞德是“为当代发明了中国诗的人”。

    庞德把中国诗歌传统带进了西方现代派文化中,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也开启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先河,其美学核心即意象。

    此外,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欧美的“寒山热”也可见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力。寒山原本是中国唐代中期一位籍籍无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平易,富含哲理。诗作被翻译成英文后受到极大推崇,寒山被“垮掉的一代”奉为偶像,与当时“嬉皮士”文化风潮相契合,一度形成了历时近20年之久的“寒山热”,影响了诸多读者和文学家。

    三、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区别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诗歌很。

    四、中国诗和外国诗的区别

    中国人认为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层次,对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情感的凝练度等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外国诗歌则不然。外国诗歌更多的是诗人的情感激情的直接流露,少了一些规格,多了一些自由,更像是中国人眼中的散文体。外国人把很多文学形式都叫做诗。国外有许多歌手创作的歌词,他们就称作(lyrics)抒情诗。中国人就不会认为歌词是诗,最多说它富有诗意。可见,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诗歌的审美取向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写出的诗歌自然是各具风格了。

    总结一点: 中国诗歌讲究入境,而西方诗歌追求象征意义

    一,严整的形式和精密的格律

    讲究形式的工整和格律的和谐是所有古典诗歌的共性,也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最原始也最显著的特文兴起后,由于多音词的大量产生,舶来词的日益增加,科技和生活语汇的不断

    诗人臧克家的笔下就成了“黑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之妙句。

    歌是语言的精华,文学美的极致。探索韵律、修辞不过是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研究,探索它的发展趋势才是诗人、评论家的根本责任。

    诗歌最先来源于劳动,也反映着劳动,诗歌是人们最敏感最强烈的内心活动的文学表现。诗歌始终不渝地讴歌着人类和那些创造着美的过程,这就是诗歌的生活本质。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是口口相传的节奏,是文学中最精尖的部分。语言的表现力和解读力因人而异,以有限的文字追求无限的意境,和最大多数的读者发生共鸣,这是诗歌创作的极致,也是诗歌的文学本质。

    诗歌作为第二信号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其描写和反映的却是因第一信号系统触动而引发的内心活动,这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大因素制约诗歌的借鉴

    ——访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中外诗歌研究》主编蒋登科先生

    孙友田 纵观今日诗坛,反映现实生活、充满艺术魅力的优秀诗歌虽然寥若晨星,却仍为主流,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优良传统,虽然,常被误解,却仍在发扬。

    当今诗坛上,过目得别扭,这种不好好说话的问题不解决,就写不出好诗。”

    诗歌是最精彩、最精炼、最精美的文学样式,那些美丽的汉字,只有表达民心,表达国魂,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才能流传,才能永久。

    五、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区别

    一、形式不同 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

    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 外国诗歌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

    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 二、要求不同 中国人认为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层次,对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情感的凝练度等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

    外国诗歌则不然,外国诗歌更多的是诗人的情感激情的直接流露,少了一些规格,多了一些自由,更像是中国人眼中的散文体。 三、古典诗歌的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早期有《诗经》以及楚词等。

    但从五代十国时期以后,中国文坛开始出现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这就是与早期古诗相区别的近体诗,一般所说的唐诗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属于这种诗。 外国诗歌也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

    但是外国诗歌相对中国古典诗歌来说,更加自由、奔放。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我们不读原版很难体会到许多外国诗歌的美感。

    六、请谈谈中国古诗的意向美

    你问的应该是意象美。

    意与象本来是两个概念,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组合,它们最早出现于《周易》中,而把二者熔铸在一起的则是刘勰。他认为“意”指心意,“象”指物象,二者是心与物、情与景的融合体。

    明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鲍照诗时说:“意象才调,自流畅也。”

    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余光中说:“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但不管怎样,意象是经过历史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需要而选取的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

    七、谈中国诗,发展史外国和中国的异同

    中国的诗歌是微妙而微妙的,而英国和美国的诗歌则更奔放,更富于情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爱情方面,中国和西方诗歌的特点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中国诗人把爱情描述为“只在眉毛下”,但在我的心里,总是不表达那种爱,而西方诗人则吟诵着“你是我的太阳,爱火我是焦虑的”。这种直言不讳的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差异的本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此外,中国诗歌主要是赞美主的,而英美的现代诗歌主要是暴露主要的。中国诗歌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埋葬在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只有通过“感觉”可能会觉得美丽,最突出的例子是马英九志远“天净沙,秋天的思想”,他几乎没有使用言语表达感情,只是把“干葡萄树”,“老树”,“微弱的乌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几笔的场景描绘了一幅荒凉寂寞背后的两个句子列出所有在一个地方。

    七种静物适当渲染孤独,凄凉气氛,“日落”是整个图片涂上一层黄颜色,最后一笔的“伤心的在世界的尽头”,感觉好像之前和之后没有直接联系,但感觉是一致的,心态是连贯的,读者直接读下来,仿佛自己是一个诗人描述的图片,引起强烈的共鸣。

    十种静物,然而,虽然没有任何主观感受,但比语言更强烈地表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强调,相比之下,英国和美国现代诗歌写作在资本主义社会畸零人的心理学,更坦率地表达诗人的含义表现,坦率地说,没有人工,和意义也要做,回味的空间相对狭窄,但这是更符合心理特点,西方人的思维特征。

    相比之下,英国和美国现代诗歌写作在资本主义社会畸零人的心理学,更坦率地表达诗人的含义表现,坦率地说,没有人工,和意义也要做,回味的空间相对狭窄,但这是更符合心理特点,西方人的思维特征。

    八、外国人如何看中国的诗歌

    请输入你的答案。

    古典诗歌的译者不是古人,他无需为古人翻译,无论是原诗所属的古人,还是译诗所属的古人。事实上,采用英诗传统格律,当代英语读者并不买账。

    自新诗运动以来,英诗的创作已彻底摆脱了传统格律的束缚,翻译也是如此。美国新诗运动的主帅庞德以自由体译中国古典诗歌18首,大受欢迎,掀起了一个翻译中国诗的热潮,同时也为刚刚起步的新一代诗人输送了外来营养。

    英国汉学家韦利紧随其后,一反传统汉学家固守英诗格律的观念,采用自由的“弹跳律”翻译汉译。正因为庞德和韦利的翻译观念符合新的时代诗学,他们的译作才能深入人心,中国诗才开始在英语世界家喻户晓。

    其中一批译作如庞德译李白《长干行》、韦利译白居易《游悟真思诗一百三十韵》早已成为英诗经典,进入各种权威的英国和美国文学作品选。这已是英诗发展史和汉诗英译史上的常识和定论。

    不了解这一段历史,不考察这些译作的成败,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经受现代英诗运动的洗礼,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接受当代诗学和翻译观念,任何一个译者,哪怕他有再高的英文技能,都无法胜任汉诗英译之职,除非他的译作不以现代英语读者为对象,只是为了闭门造车、自娱自乐。可叹的是,译作没有读者,就好像原作投了一个死胎,即使强行送出去,亦无新生的机会。

    无需“送去”,自1915年庞德出版汉诗英译的小册子《古中国》(Cathy)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精神早已被欧美诗人“拿去”,并吸纳到英语诗歌之中,成为其民族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过来看,借助一代又一代中国译者和诗人如冯至、查良铮、北岛的翻译,外国文学已具有了抹不掉的中国性,现代诗不仅是欧美的也是中国的。

    这种双向的翻译已逐渐打破了民族文学的壁垒。早在1827年歌德就说过,“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麽,世界文学的时代就快要来临了。

    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他早日来临。” 人类进入21世纪,民族文学日益被翻译文学和世界文学所取代。

    如今,民族文学不在翻译中失去,就在翻译中获得,只有在翻译中获得的才成为世界文学。任何一种古代文学,如果不能借助语内或语际的翻译,与当代诗学保持同步,它就无由参与今日世界文学的发展,也无法成为未来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期盼有更多的中国古典诗歌走入世界,让李白和杜甫像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一样,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学遗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