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荀彧人物评价诗词

    一、求写荀彧的诗词

    荀彧,字文若。

    念他的名字,闭了眼,黑暗中的一株白茶。

    稳重的男子,身上带着似有若无的香,博览群书,阅人无数。荐了不羁的郭奉孝和戏志才,而自己,执了一卷微黄而干燥的竹简,抬头,深不见底的眼。

    温和,计谋却相当厉害。不张扬,说的每一句话,语轻底气重。

    二虎竞食,驱虎吞狼。

    生生将刘备逼得无所依靠,惟投曹操。

    不费一兵一卒。

    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按他的计划发展。

    曹操去征战,多让他守在许都(打陶谦的时候让他在山东),管理大小事务,大约有他在后方,就能够安心打仗。

    在后方,却不意味着远离战场。

    曹操与他的通信极为频繁,记得电视剧里的一个情节,官渡之战,曹操困窘之时,见进帐的刘晔,下意识地问:“可有文若先生的来信?”

    仅此一句,足矣。

    决胜于千里之外。

    文若,落下一子,温和地笑。胜负已定。

    那样的男子,气质如杨,亦和杨一样,不折的秉性。

    他的死,在曹操之前,只因为,一个空盒。

    他劝主公,不要称王——是考虑了很久了吧。

    挟天子以令诸侯,何愁不得天下?不过是少一个名号而已。

    若自立为王,名不正言不顺,如何号令?

    文若从来都是谨慎的。

    那时候的曹操,太过急躁,骨子里亦是有些小孩子脾气的。

    于是,送了一个食盒给文若。

    沉香木盒,很小心地贴了封条,子规在芍药丛中鸣唱的图案。

    空空如也。

    文若看窗外,寿春的冬雪,漫天飞舞的梨花。

    一场空的结局——他选择死,不选择缄默。

    终于,该走了罢。

    文若很小心地点了镂牡丹的火盆,投了几片百合香,将那一封一封的信,烧成黑色的蝶影,飞向雪。

    鸩酒如墨,划一个完整的句号。

    曹操的心,不知道是否塌了一个角?

    他没要文若死,而文若,却只要尊严。

    叹叹,寿春的雪,总是下不完。

    二、荀彧和贾诩的人物分析

    荀彧是王佐之臣,内政后勤都做得很好,而且谋略很高。忠于汉室。

    贾诩是毒士,为人阴险,做事先自保,什么事都先考虑自己,但出谋划策方面的能力很强,料事如神。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此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对荀彧的评论。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居中持重,内理朝堂之事,外分军事之忧,也曾推荐了郭嘉等多名优秀的人才.

    贾诩;因为在一个乱世贾诩确实做到一个绝顶聪明却又低调、实际并且安安稳稳的走过自己的一生,他的计谋诡诈、简单却又不给对手任何翻身机会,绝对的刀刀见血!不说中原大乱有他直接责任,但说典韦、曹昂之死,差那么丁点没要了曹操的命!事后的处理方式,简直叫人叫绝!

    三、三国演义人物评价1500字左右

    善权谋之术!

    就是乱用武力,穷兵黩武吧,他经常唆使他的主公作些有违礼义廉耻的事情,比如仕曹丕之时,当时曹操对于选继承人还在曹植与曹丕之间徘徊,他为了自己的私利于是他劝丕陷害曹植从而使曹丕当上皇帝

    贾诩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凉州]武威姑臧 [今甘肃武威]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太尉 谥曰肃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 张绣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董卓|李傕|郭汜 张绣

    贾诩可称三国第一谋士。这是从两层意义上讲的,一是其所谋之奇之准,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二是因为他是最典型意义上的谋士,不像诸葛亮身担丞相之职,重在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将帅之任,长于领兵作战。贾诩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永远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实际上却往往收到替将军作主的效果。

    如果我们认可曹操是千古一枭雄的话,在三国时代,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让曹操本人都佩服的人,就是贾诩了。

    贾诩给人的感觉是,像一个把谋略本身当作一种美,只追求谋略才华之展示的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他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绣,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颇为鄙视的。他为李傕、郭汜出主意,也决不是要真心辅佐他们。贾诩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仅仅是因为张绣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略得以展示。

    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云: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周泽雄先生更认为,是贾诩挑动李傕、郭汜反上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由此认为贾诩犯下滔天奇罪,为东汉元恶之一。

    贾诩真的是时代的罪人吗?我认为对人物的理解要回到他的时代,要看到他的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

    东汉末年,礼教已无法维系人心,喊着忠义的人往往是举着忠义的旗号,追求自己的目的。个人在道德失范的同时,又要面队风雨飘摇的乱世。在这个乱世,个体生命没有任何保障,军阀混战、外族劫掠、强盗横行、天灾不断,在这样一个黄天变色的时代,所有的道德都要让位于生存的需要。而这些矛盾在贾诩的出生地——武威,又是尤其地尖锐突出。僻处西凉的武威,仁义礼教的道德规范本来就淡薄,与游牧民族斗争与杂处的生活体验、严峻的生存环境的考验是贾诩不会去在意那些已经变得虚伪的道德,他的谋略只是关注生存,以他和他周边的人的生存为第一义,因为没有精神束缚,他可以纵横驰骋地展现自己的谋略才华。正是在这种精神自由中,他的谋略达到了权变的极至。

    贾诩并不是历史的罪人,他是历史的一颗棋子,他以时代所赋予他的性格和才华,在不自觉中完成了对一个旧王朝体制的摧毁。旧的王朝体制不摧毁,新的个人及个人精神便不可能诞生。

    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道德的眼光来评价贾诩这个奇人的。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他不追求权势,但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他对哪个势力都没有真正的感情,冷眼看待天下的沧桑沉浮;他把施展才华看作一种乐趣,笑盈盈地看着事件按照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你可以说他无情,但在那个时代,当太多的有情只是虚伪的面具,贾诩有理由选择做一个旁观者和唯美主义的游戏者。

    需要指出的是,陈寿由于距离三国乱世时代较近,能够感受和理解那个时代非道德化的时代精神,对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和唯美主义(两者在精神内涵上是一致的)能够以一种赞许的眼光看待。而后来南朝裴松之因感受于他的时代由于与北方异族政权的对抗而重新兴起的道德主义,所以无法认可贾诩的非道德化行为,并对荀彧等人作出自己所认为的道德化解释。而贾诩本人正是由于摆脱了道德的束缚,才获得了精神自由,并成为三国第一谋士。

    四、四大名著人物评价

    《红楼梦》:史湘云,是曹雪芹怀着诗情画意,浓墨重彩地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

    读者一闭上眼睛,这个人物就活蹦乱跳地出现: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作"爱哥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

    史湘云是金陵显贵史侯家的遗孤,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的孙侄女。由于她"襁褓之间父母违",颇受贾母爱怜,时常到贾府里住,与宝玉在天真烂烃漫的童年建立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她身上佩带了一只金麒麟,且与宝玉后来得到的一只金麒麟又恰恰是一雌一雄,成双配对,——用脂砚斋的话说,这是作者用绘画的"间色法",隐然又写一"金玉良缘"——这种像征意义使她若即若离地卷进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纠葛中。因而使这个悲剧更加曲折动人。

    由此可知,她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对表现全书主体题、深化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所起的重要作用。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依靠婶母过活。

    然而,她生性豪放,心胸开阔,是个"大乐天"。我们在《红楼梦》里,似乎没有见过她真正发过什么愁,总是嘻嘻哈哈,对生活兴味盎然,充满热情。

    对于她这一性格特点,作者不仅在判调和红楼梦曲中作过点化,而且曾多次做过诗意的彩绘。她第一次出现,作者就表现了她"大说大笑"和"咬舌"的性格特点,并且说她陷入宝、黛、钗的爱情纠葛。

    她的到来,使黛玉两面吃醋,与宝玉发生争吵。第二天清晨宝玉前去看黛玉、湘云:只有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

    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湘云却一把青丝,托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着那—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着两个 金镯子。

    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

    通过两人睡态的描写,表现不两个迥然不同的性格,并且将黛玉的处事精密与湘云的大而化之作了鲜明的对比。曹雪芹在塑造美女形像时,从不把人物写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而往往是写成美玉微疵。

    如黛玉的弱症、宝钗的热症、鸳鸯的雀斑等。这些"微疵"不仅未影响人物形像之美,反而增加了特色,使人物形像更加鲜明。

    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像时,也运用了这一美学上的辩证法。他不仅使这一美丽的少女有"咬舌"小疵,而且让她于抚媚中杂染了一些风流倜傥的男风。

    她在穿着上总是喜欢男装。一次下大雪,她的打扮就与众不同:身穿里外烧的大褂子,头上戴着大红猩猩昭君套,又围着大韶鼠风领。

    黛玉笑她道:"你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拿着雪褂子,故意妆出个小骚达子的样儿来。

    "众人也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于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与宝玉、平儿等烧鹿肉吃。

    黛玉讥笑他们,湘云回击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

    我们这会子腥的胞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就是写诗,‘她也会吟出"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的诗句,俨然以隐女自居。

    俏丽抚媚杂染些风流偶傥,使史湘云这一形像更富有魅力了。曹雪芹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像时,还表现了她的热情豪爽和心直口快。

    她是一个极爱说话的人,是"话口袋子",对人对事都表现出热情。香菱要学诗;不敢罗唆宝钗,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

    "为此,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她表里如一,心直口快,说话不防头儿。

    一次看戏,凤姐儿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且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人,只是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地说:"我知道,像林姐姐v。

    为此得罪了期五,也与宝玉发生了矛盾。有一次,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让宝玉下了"逐客令"。

    有人说,这表现了湘云封建意识浓厚。其实并非如此,而恰恰说明她的天真幼稚。

    后来她到贾府,总与宝钗同住,受其影响是有的,但劝宝玉的那些话,绝不是湘云自己的思想,只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作者还表现了湘云超逸的才情和诗思的敏捷。

    芦雪庭联句、凹晶馆联句以及每次诗社赛诗,湘云的诗来得最快,也来得最多,并且表现出了她那潇洒迭宕的风格。咏白海棠,她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竞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

    芦雪庭联诗时,由于她吃了鹿肉,饮了酒,诗兴大作,争联既多且好,竟出现了宝琴、宝钗、黛玉共战犯云的局面。众人都笑道:"这都是那快鹿肉的功劳。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圃",那是一首青春的赞歌,生命的乐章,写得笔酣墨饱,热闹非常,而史湘云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大家划拳猜枚,饮酒赋诗,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庭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

    玩了一回,散席时却忽然不见了湘云: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 :姑娘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石后头 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 别吵嚷。

    "说着,都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 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 身,满头胎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