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王安石变法诗词

    一、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写的诗是哪首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宋代: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译文: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二、王安石的古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

    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常运用散文句法入诗。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

    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五绝·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七绝·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七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七绝·愍儒坑 智力区区不为身,欲将何物助强秦。

    只应埋没千秋后,更足诗人发冢人。 五律·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五古·兼并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

    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

    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 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 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

    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 。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

    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

    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七绝·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七绝·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绝·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七绝·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七律·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七律·雨过偶书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七绝·书湖阳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出塞 涿州沙上饮盘桓, 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 蒙蒙吹湿汉衣冠!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 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郊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 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 如何勤苦尚凶饥?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棋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 孤城画角, 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 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 庾楼月, 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 无奈被它情耽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 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 酒醒后, 思量著。 词·清平乐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入塞 荒云凉雨水悠悠, 鞍马东西鼓次休。

    尚有燕人数行泪, 回身却望塞南流! 题西太一宫壁 柳叶鸣蜩绿暗, 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想见江南。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 揉兰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 ??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

    三、王安石的古诗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四、

    (1)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赏析某个字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它表现的内容和感情两个方面来赏析.一个漾字既写水面,又写微风,还写出作者内心不能平静的心情.(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感情的能力.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答案:(1)(2分)①寒风拂过江面.②江面水波荡漾.③荡漾的水波也意味分别时人们不能平静的心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2分)表达了诗人离别亲人后的愁绪;表达了作者事业受阻后的心乱如麻.译文: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五、王安石的五言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

    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分,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

    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

    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

    六、请说出王安石变法的详细内容

    王安石到京城,宋神宗叫他单独进宫谈话。

    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

    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 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

    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

    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反变法的全抓了来。

    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

    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

    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 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

    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

    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 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

    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 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

    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

    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参考资料: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