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临高县诗词

    一、临高王佐写的诗好吗

    海南举人王佐(明) 王佐(1428~1512)字汝学,号桐乡。

    临高县蚕村都(今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透滩村)人。7岁丧父,遵母训师从名师,曾受教于唐舟、丘濬。

    生性机敏,勤奋好学,深受丘濬器重。正统十二年(1447年)乡试中举,入国子监读书,每试名列前茅,因某些权势者压抑,始终未能考取进士,在庶吉士丘濬门下矢志攻读,苦心著述,誉满京都。

    景泰六年(1455年),代宗皇帝敕令监察御史彭烈、临高知县杨获等亲抵透滩村,为其建立“礼魁坊”,以示表彰。成化二年(1466年)出任广东高州同知。

    十年(1475年)改任福建邵武府同知。两地均遇盗乱,力主边抚,分化贼势,境内得以安清。

    十六年(1480年),调任福建乡试考官,扩增府、州、县学,注重教化,反对行贿封举,深受生员拥护。弘治二年(1489年)改任江西临江府同知,直至退休。

    史载“所至以廉操闻,遗爱于民”。王佐一生好学,晚年归家常与密友谈论诗文,优游山林,养花种草,著书自乐。

    七旬高龄跋涉琼州各地,遍访风土人物,广搜民俗掌故,修成《琼台外纪》一书。唐胄所编《正德琼台志》几乎全部引录。

    主要著作有《鸡肋集》、《经籍目略》、《琼台外纪》、《庚申录》、《原教篇》、《金川玉屑集》、《琼崖表录》等。其诗词后世给予很高评价。

    明代琼州府提督副使胡荣称其“诗词温厚和平,文气光明正大,当比拟唐宋诸大家”。今人郭沫若称之为“爱国诗人”。

    隆庆年间(1567~1572年),琼州商民于海口关厂坊(今海口市义兴街)立西天庙奉祀。

    二、(I临高台)沈约这首诗的赏析

    沈约此作,抒写高台望远而不见的愁绪,写得淡而婉转,有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因淡而远而入人心,表达的是一种人力已穷而天命不归的遗憾。

    《临高台》,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乐府解题》曰:“古辞言:‘临高台,下见清水中有黄鹄飞翻,关弓射之,令我主万年。

    ’若齐谢朓‘千里常思归’,但言临望伤情而已。宋何承天《临高台》篇曰:‘临高台,望天衢,飘然轻举凌太虚’,则言超帝乡而会瑶台也。”

    按《乐府诗集》所收魏文帝曹丕《临高台》,即《乐府古题》所谓古辞,而谢朓、王融、梁简文帝、沈约、陈后主、张正见、萧悫诸作,或言高台望远之情,或写崇台眺望之景,可见齐梁以来诗人已将《临高台》视同诗题了。沈约此作,抒写高台望远而不见的愁绪,是六朝诗人此题中写得比较好的一篇。

    一开头就从反面着笔。“高台”本以望远,而反说“不可望”,起势突兀,给人以悬念。

    紧接着,用顶针格重复上句末尾“望”字,对提出的悬念加以解释——“望远使人愁”。两句一纵一收,一开一合,有顿挫波澜,同时又显得流畅自如,富有气势。

    以下就紧紧围绕“望远使人愁”这个主意来写。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三四两句写高台远望所见:重重叠叠的山岭,一直往远处绵延伸展,不见断绝;悠长不断的河水,也一直向前方蜿蜒流去,不见尽头。登高所见的山河阔远之景,本当使人神远,但由于所思念的人远在“连山”“河水”之外,那重叠的连山便反而遮断了望远的视线,那悠悠的河水也更牵引着自己的悠悠念远之情了。

    两句大处落笔,写景浑括,景中寓情,令人想见诗人极目山河时那种瞻望弗及的空寂感和惆怅感,不言愁而愁绪自见。 仿佛是为了解释读者心中的疑问,接下来两句又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对所思者之所在作了明白的交待:“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身在江南,而对方则远在洛阳,则不但距离遥远,而且南北隔绝了。这两句如作一般叙事看,不过如上文所说,交待所思者之所在而已,妙在于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思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而摇曳有致的格调又加强了这种忧伤无奈的情感。

    七八句就在上六句的写景、抒情、叙事的基础上作一总收:“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望远本为解忧,但望而不见,反增离愁,则不如不望了。这一联正反应首联“不可望”“使人愁”,首尾贯通。

    诗的意思极明白单纯,不过抒写高台望远不见的愁思,也没有刻意经营的警句,完全是素朴的家常语,但读来却感到有一种真挚的情思流注盘旋于字里行间,而且能明显感到抑扬开合的节律和情感的起伏流动。沈约是新体诗的倡导者,但他的佳作如《别范安成》及此篇倒相当典型地体现了汉魏古诗情感朴质真挚,情味隽永的特点。

    这说明,一种新的诗歌理论及体制从倡导到成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旧的体制与写法运用起来往往更加得心应手。 沈约生活的时代,南北对峙已经延续一个多世纪。

    诗中所说的远在“洛阳南陌头”的所思者,究竟是实有其人还是虚拟,究竟是写实还是象喻,恐怕很难肯定。有意思的是,梁简文帝的《临高台》中也出现了“洛阳道”的意象,诗云:“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

    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与沈作对照,似乎可以悟出所思的“情人”多少带有虚拟象征的意味。

    但所指为何,就难以妄测了。[1]。

    三、求古诗评价

    临高台,高台迢递绝浮埃。

    瑶轩绮构何崔嵬, 鸾歌凤吹清且哀。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高台四望同, 帝乡佳气郁葱葱。

    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玲珑。 东弥长乐观,西指未央宫。

    赤城映朝日,绿树摇春风。 旗亭百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

    朱轮翠盖不胜春, 叠榭层楹相对起。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

    锦衾夜不襞,罗帷昼未空。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

    为君安宝髻,蛾眉罢花丛。尘间狭路黯将暮, 云间月色明如素。

    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楼下双双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顾。

    银鞍绣毂盛繁华, 可怜今夜宿娼家。娼家少妇不须颦,东园桃李片时春。

    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 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 (赏析不好找啊!)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骆宾 王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箩杂衤ィ贩狂厚涣鹞荨H蹙拍袄龀勤瘢蚧牌降┛?8吹佬蓖T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明冠寰宇,文物象昭回。钩陈肃兰,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辖鹈裢鹾钍ⅰM鹾罟笕硕嘟迹伪崩锬耗狭凇B郊址纸鸾??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液斐径取O揽椭榈寡畹溃?疽巢缮B贰3?姨依钭苑挤疲┗?蜗朗⑶岱省Q幽昱芩扇耄薹笫咕锕椤M慕崧拼碇梢隆4撼鹱鹱鸢傥叮镆估嫉频凭盼ⅰ4浠现榱辈欢烙常甯璞ι韵嘁馈G衣廴蛄牵?氖拍攴恰9爬慈倮舾≡疲松蟹拍逊帧J技锺枷嘁贫幔砦盼阑粲泄ρ?N囱峤鹆昶瓤?の摹V烀盼薷凑殴?樱蓖に防罱?O喙税倭浣杂写 尤煌蚧逃Ω摹9鹬Ψ计严觯亓焊哐缃窈卧冢看喝ゴ豪纯嘧猿郏蕉?>昧衾墒鹬漳延觯丈ㄏ嗝潘?D?嬉坏┥梅被?匝郧г爻そ旧荨Y亢霾缟鹨恚媵Ю宋嗌场;迫竿匠补穑嗝潘熘止稀;平鹣逅厮勘洌还笠患磺榧:煅账尬舭淄沸拢阉诓家虑峁嗜恕9嗜擞袖温伲轮?抟馄K篮补奚说酝⑽尽R岩釉眨槿ダ础B砬浯鞘穸辔脑澹镄凼撕悍α济健H择娉献阌茫瓴坏骷高?回。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鉴赏:该诗约作于上元三年担任明堂主簿时。

    诗前有《启》,介绍说是应吏部侍郎“垂索”而作的。该诗取材于汉代京城长安的生活故事,以古喻今,抒情言志,气韵流畅,有如“缀锦贯珠,滔滔洪远”,在当时就被视为绝唱。

    它不仅是诗人的代表作,更是初唐长篇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堪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媲美,被称为姊妹篇。 全诗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山河千里国”至“黄扉通戚里”),状写长安地理形势的险要奇伟和宫阙的磅礴气势。

    此部分又分作三个小层次。开篇为五言诗,四句一韵,气势凌历,若千钧之弩,一举破题。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对仗工整,以数量词用得最好,“千里”以“九重”相对,给人一种旷远、博大、深邃的气魄。第三句是个假设问句,“不睹皇居壮”。

    其后的第四句“安知天子尊”,是以否定疑问表示肯定,间接表达赞叹、惊讶等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 此处化用了《史记·高祖纪》中的典故:“萧丞相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

    高祖见丞阙壮甚,怒。萧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高祖乃悦。”只有熟悉这一典故,方能更好体会出这两句诗的意韵。

    它与开篇两句相互映照,极为形象地概括出泱泱大国的帝都风貌。 以上四句统领全篇,为其后的铺叙揭开了序幕。

    第二个小层次描写长安的远景:“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这六句七言诗,从宏观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庞大壮丽的立体图景。

    天地广阔,四面八方,尽收笔底。星光辉映,关山绵亘护卫,沃土抚育,帝京岂能不有!六句诗里连用“五”“八”“一百二”“三十六”等多个数字,非但没有枯燥之感,反而更显典韵奇巧,构成鲜豁之境和独特的景象。

    此为首句“山河千里国”的细致绘写。 第三个小层次为长安的近景刻绘:“桂殿???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直入云宵、耀眼辉煌的宫殿,温馨艳冶的禁闱;宽畅而通达的大道,复道凌空,斜巷交织。此为对“皇居壮”的具体刻划。

    六句诗阐明了帝京的壮观、繁华、气度,不由令人念及天子的尊贵与威严。 第二部分(“由剑履南宫入”到“宁知四十九年非”)重点描绘长安上流社会王侯贵戚骄奢纵欲的生活。

    诗人由表面的繁荣昌盛落笔,意在阐释兴衰祸福相倚伏的哲理。此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诗的前二十六句为第一层次,主要绘写权贵们及其附庸的日常生活。“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