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古诗词拓展课程

    1.古诗文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教师也都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着拓展教学的实践。

    然而,由于观念的偏差、研究的匮乏,声势浩荡的“拓展”还只是游走在古诗文教学的边缘,并没有真正而有效地融于教材的学习,这无疑会导致学习的浮夸和低效。一、目前诗歌拓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1.重视“数量”,忽视“情趣”“有效拓展”,游走于古诗文学习的边缘。

    在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让人忧心的无度、无效拓展。在大力强化古诗文教学的今天,有些老师把古诗文的拓展学习当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学习,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一心追求数量,把大量机械的背诵当做“古诗文拓展”。

    说到爱国诗,老师一下子把不同的诗人、不同年代的爱国作品来个群英荟萃。老师自以为已经尽到责任,自以为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

    可是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诗的神韵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审美体验可言,无从激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并且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2.重视“背诵”,忽视“写话”迁。

    2.六年级古诗文练习与拓展答案

    六年级古诗文练习 校园风景线·快乐语文·(2008-11-10 21:31:41)·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 古 诗 文 姓名: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从文中可以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地点是____,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是_____。 2、写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作者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是一首送别诗。

    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试着默写两首。 题目__________ 题目__________ 作者______ 作者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按要求填写诗句。

    1、请选用恰当的诗句来描述下列景物。 (1)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竹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诗句。

    1、描写春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夏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秋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冬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山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歌颂情谊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反映科学哲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反映边疆将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提供的情境写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

    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呀,怎舍得刹那间的分离。

    “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

    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呀! (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

    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6)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

    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9)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10)“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12)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

    3.古诗词课到底应该怎么教

    资料收集——厚在背景 古诗词看似短小,其实每一首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诗词背景入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 1.作者背景 “境由心生”,文亦如此。

    作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有助于他们领悟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作于王安石晚年,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创作此诗时,他重返政治舞台,心中既有即将施展政治抱负的喜悦,又有面对险象环生的官场的无奈,便于长江之岸以诗寄情。

    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潇洒如李白,入世如白居易,豪放如苏轼……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个人经历等均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2.时代背景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作者,由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以唐宋为主,兼顾明清。在这一两千年间,中国社会不停地发生着演变。

    安治、动乱……动荡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古诗词的演变与繁荣。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 为“老杜”(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殊不知, 诗人创作此诗时正值唐朝社会由盛转衰。历经八年安史之乱,经历了两千多个日夜的漂泊,终于传来了土地被收复的消息,杜甫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呢? 可见,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诞生都是时代的映射。 3.人文背景 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介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人文方面的资料。

    如《元日》一诗提到了春节的习俗, “桃符”“屠苏”对于生活在现代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教师需要补充这方面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提到的“茱萸”、《清明》一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诗词的价值取向、主旨等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的知识背景也会逐渐厚重起来。 2 学法引导——厚在策略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可以说句句如玉、字字珠玑。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品读悟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学法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1.读通读顺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诗 词读通、读顺。

    多种方式的朗读是突破诗词“点”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情感得到提升。一是可以范读,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意境; 二是可以同学间合作读,以检查字音和节奏的正确性;三是可以个别读,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检查,明确字音。

    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理解诗词内容,是实现“短文厚学”的重要保障。 2.品味含义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诗词内容的学习了。

    每首诗都有“文 眼”,俗称重点字,也就是全诗的“点”。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到“面”,体会诗词的内涵。

    因此,品味关键词语至关重要。 3.展开想象 在初步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这样,文本才会更加厚实、饱满。教师可以结合课前收集 的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想象。

    一是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教授叙事性诗词时,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厚重。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人李白的性格展开想象:面对渐行渐远的小船,李白会想什么?学生可以从回忆、盼望、惆怅等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诗中表达的送别的深情,不用教师强调,学生也能理解了。 二是想象故事情节发展。

    进行这方面的想象,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读写结合,进行扩写。如《赠汪伦》一诗,学生品味词语含义后,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分别时,汪伦会唱什么歌?”“听到歌声,李白会说什么?会做什么?”从多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扩展后,学生可以将二十八个字的诗歌扩展成上百字的现代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是想象特定环境。在对人物内心活动与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的同时,还可以想象特定的环境背景。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进行背景资料补充后,教师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安史之乱时,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一切毁于战火, 那是怎样的景象?”“战争平息后,百姓的生活渐渐有了好转,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通常想象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欣喜若狂就不难理解了。 4.明理知情 通过品味词语含义、多角度想象,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情怀。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层次。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

    一是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如果在学生想象、资料补充的基础上,将杜甫老泪纵横、喜极而泣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会更直接触动学生心灵。

    二是用音频资料辅助教学。悠扬。

    4.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文教学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

    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

    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

    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

    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

    5.浅谈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万宁市礼纪镇中心学校 黄丽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

    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

    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 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四是播放 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

    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

    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 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

    我在执教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又出示介绍白居易的《池上》对比略读,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让学生投醉快乐童年,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

    6.教学古诗词意境的几种方法

    江西省乐平市界首中学 倪晓平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意境。

    一般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历来是教学古诗词的重难点。

    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种理解古诗词意境的方法。诵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就道出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同样,在学习古诗词中也不能忽视“读”的作用,“读”是理解古诗词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去读呢?一要读准学音;二要读准节奏;三要读出感情。读出了感情,就读出了诗的意境,学生就可以发挥丰富的想像,感受诗的美。

    “读出感情”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读不只是纯粹的读,而应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知人论诗法 理解诗的意境,不能仅限于诗的内容,还应该对作者的人生基调有所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是极有帮助的,如从陶洲明的生平简介上可知,陶洲明是一个谈泊名利、安分乐道,鄙视官场,不愿与统治者流合污和热爱大自然的人。

    他的诗也表现了这一点。如其诗《饮酒》其五中就抒发了诗人归隐之后与大自然相契合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鄙视。

    又如柳宗元《江雪》一诗,是他被贬官永州时写的,当时政治革新失败后,豪族地主集团加紧迫害革新派人士,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作者依然敢于斗争,让我们感觉到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教师如能通过介绍背景材料来教学生,我想诗的意境就不难理解了。

    抓诗眼引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在教学古诗词时,如能抓住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抓住“孤”和“独”这两个字展开教学,学生把握诗的意境就不会太难,如在教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抓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诗来展开教学,就不难理解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

    挖掘诗中“空白”,发挥想像法 创造意境的手法多种多样,在古代诗歌中表现意境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最常见最典型的手段是空白的运用和处理。传统中国水墨画总是要在笔墨外留下大量的空白,许多诗歌则不把话说尽,注意处处留下空白,使诗歌显出虚实结合的特点,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表面写“黑云”和“甲光”,实际上它留给了我们想像的空间,既渲染了沉重的战争气氛,又画出了两军对峙的态势。

    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无际流”。其实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故人今辞我而去,何时再能相聚?他乘坐一叶孤舟,旅途中是否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两句十四个字里饱含着诗人对好友多么深厚而真挚的情谊啊!游戏法 初中学生抽像思维不够成熟,重感情而轻理性的特点明显。

    学习古诗,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妨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古诗词时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搞沙龙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教《七步诗》时,引导学生根据诗的背景布置场景,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和曹植,像演小品一样演《七步诗》。

    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

    7.怎样创设诗词意境,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万宁市礼纪镇中心学校 黄丽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

    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

    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四是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

    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

    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

    我在执教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又出示介绍白居易的《池上》对比略读,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让学生投醉快乐童年,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