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熊东遨诗词医案类编

    1.我国第一部内容完备的类编诸家医案专著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和完备的类编诸家医案着作是我国明代医家江瓘所着的《名医类案》。

    江瓘(1503--1565年)字民莹,明代安徽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少年时母病故,其后他自己患呕血证,经医治无效,遂弃仕途,而钻研医学,终于成为当时的名医。因有感于《褚氏遗书》中所说的“博涉知病,多诊识脉”的见解,加以自己居处偏僻山邑,尤感病案的重要意义,则努力于搜集历代医家医案。参考自《史记》至明代文献百余种,结合家藏秘方和个人医案,经20年,于1552年编成《名医类案》一书,未及刊刻而去世,后由其子江应宿加以增辑于1591年问世。

    《名医类案》全书分12卷,分205门。所载的扁鹊、淳于意、华佗诸人,迄于元、明诸名医,摭拾殆遍,聚集2000病案于一书,其中治法补、泻、温、凉等无不具备。其内容包括急慢性传染病,及内科染病、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病证。所记病案大致有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治疗等项,病案记录较详,辩证、方药亦较妥当,有的病案附有编者按语。《四库总目提要》对本书极为推崇。

    《名医类案》汇集了古代名医的临证经验,为研究各科疾病发展史和治疗学摄供了丰富的资料。

    2.医案的著名医案

    吴鞠通医案,古今医案按,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医案精华,丁甘仁医案,三家医案合刻,也是山人医案,王氏医案绎注,未刻本叶氏医案,何澹安医案,花韵楼医案,孙文垣医案,马培之医案,张聿青医案,张畹香医案,曹仁伯医案论,程杏轩医案,丛桂草堂医案,王旭高临证医案,邵兰荪医案,许氏医案

    何谓医案?医案,又称诊籍、脉案、方案、病案,是中医诊疗活动的记录,现称病历(例)。 中医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而且还反应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由于医家所处时代不同,学识、爱好、修养等各异,因此历代医案的数量、形式、体裁、风格亦不尽相同。 中医诊治疾病过程的记录,后发展为中医著作的一种类型。西汉医家淳于意(即仓公)的“诊籍”是现知最早的医案。《史记》转载了其中的25位患者的姓名、里籍、职业、病证,以及有关的诊断、处方用药和转归。此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许多医方书中常夹带记载治疗案例。医案便于总结临床经验,启迪思路,所谓“医之有案,如弈者之谱,可按而复也”(清代俞震《古今医案按》)。因此,将医案汇集成书,就成了中医文献中颇有特色的一类著作。现一般认为宋代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为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明清以后,医案著作越来越多。

    按作者来分,医案有独家医案和诸家医案合编两大类。独家医案著名的有明代汪机《石山医案》,明末清初喻嘉言《寓意草》,清代叶天士《临证医案指南》、吴鞠通《吴鞠通医案》,近现代的《丁甘仁医案》和《蒲辅周医案》等。汇萃诸家医案的代表作则有明代江瓘《名医类案》,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俞震《古今医案按》之类。此外,还有按时代编集之医案,如《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徐衡之等)、《清代名医医案菁华》(秦伯未)、民国间《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余瀛鳌等)。

    中医医案的写法不一,或繁或简,风格各异。好的医案应该融合理、法、方、药于一体,反映辨证论治全过程。医案要求记录患者的病史、症状、脉象、舌象等,探求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并据此立法、处方、用药。医案虽不求有症必记,但须突出有辨证意义的主症。有些古代医案每例仅寥寥数语,但却能画龙点睛,如实反映治疗过程和思路,如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有些医案系追忆而成,并加评述,其特点是能展示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和治疗心得,如喻嘉言《寓意草》。此类型的医案又兼有医话(医学随笔)的性质。近现代中医医案逐步汲取西医病历的长处,日趋规范化,但仍保持理、法、方、药齐备的特色,发挥着及时总结交流现代中医临证经验的积极作用。

    3.著名的中医医案有哪些

    清代医案

    吴氏医验录

    旧德堂医案

    东庄医案

    素圃医案

    印机草

    其慎集

    沈氏医案

    瞻山医案

    潜邨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眉寿堂方案选存

    洄溪医案

    扫叶庄医案

    顾西畴方案

    古今医案按

    太史医案初编

    南雅堂医案

    杏轩医案

    何元长先生医案

    齐氏医案

    孔氏医案

    九峰医案

    九峰医案

    吴门治验录

    三家医案合刻

    评点叶案存真类编

    叶氏医案存真

    仿寓意草

    临症医案笔记

    珠下邨草堂医案

    启蒙医案

    王氏医案

    尚友堂医案

    评选爱庐医案

    问斋医案

    李氏医案

    世济堂医案

    花韵楼医案

    心太平轩医案

    医案集存

    顾雨田医案

    王氏医案三编

    医案偶存

    曹仁伯医案论

    乐山先生遗案

    得心集医案

    医案梦记

    纪效新书

    医案

    治验论案

    温氏医案

    一得集

    外证医案汇编

    青霞医案

    医案类录

    紫来堂方案

    金子久医案

    诊视要编

    王旭高临症医案

    诊余举隅录

    倚云轩医案

    治疾日记

    评选环溪草堂医案

    评选继志堂医案

    崇实堂医案

    评选静香楼医案

    诊余集

    医案

    吴古年先生方案

    分类医案

    急治汇编

    也是山人医案

    张履成先生医案

    医案两种

    评点马氏医案印机草

    医案

    医案备览

    民国医案

    七家会诊张越阶方案

    丛桂草堂医草

    诊视要编续集

    惜分阴轩医案

    吴鞠通先生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重古三何医案

    张聿青医案

    黄澹翁医案

    鲆溪医案选摘要

    陈莲舫医案秘抄

    逐园医案

    徐氏医案

    曹沧洲医案

    金氏门诊方案

    凌临灵方

    许氏医案

    医验随笔

    证验随笔

    刘氏医案

    药盒医案全集

    临证笔记

    云深处医案

    医学杂俎

    孟河丁甘仁医案

    鲍竺笙方案

    清代名医医案菁华

    湿症金壶录

    顾膺陀诊余集

    ■春庐医案

    (当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医案摘奇

    病案实录

    洄溪医案唐人法

    邵兰荪医案

    (当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

    何澹安医案

    张畹香医案

    白疹秘钥

    医案选粹

    施今墨医案

    医案

    泊庐医案

    圣余医案诠解

    4.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中医诊治疾病过程的记录,后发展为中医著作的一种类型。

    西汉医家淳于意(即仓公)的“诊籍”是现知最早的医案。《史记》转载了其中的25位患者的姓名、里籍、职业、病证,以及有关的诊断、处方用药和转归。

    此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许多医方书中常夹带记载治疗案例。医案便于总结临床经验,启迪思路,所谓“医之有案,如弈者之谱,可按而复也”(清代俞震《古今医案按》)。

    因此,将医案汇集成书,就成了中医文献中颇有特色的一类著作。现一般认为宋代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为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

    明清以后,医案著作越来越多。 按作者来分,医案有独家医案和诸家医案合编两大类。

    独家医案著名的有明代汪机《石山医案》,明末清初喻嘉言《寓意草》,清代叶天士《临证医案指南》、吴鞠通《吴鞠通医案》,近现代的《丁甘仁医案》和《蒲辅周医案》等。汇萃诸家医案的代表作则有明代江瓘《名医类案》,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俞震《古今医案按》之类。

    此外,还有按时代编集之医案,如《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徐衡之等)、《清代名医医案菁华》(秦伯未)、民国间《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余瀛鳌等)。 中医医案的写法不一,或繁或简,风格各异。

    好的医案应该融合理、法、方、药于一体,反映辨证论治全过程。医案要求记录患者的病史、症状、脉象、舌象等,探求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并据此立法、处方、用药。

    医案虽不求有症必记,但须突出有辨证意义的主症。有些古代医案每例仅寥寥数语,但却能画龙点睛,如实反映治疗过程和思路,如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也有些医案系追忆而成,并加评述,其特点是能展示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和治疗心得,如喻嘉言《寓意草》。此类型的医案又兼有医话(医学随笔)的性质。

    近现代中医医案逐步汲取西医病历的长处,日趋规范化,但仍保持理、法、方、药齐备的特色,发挥着及时总结交流现代中医临证经验的积极作用。

    5.金元四大家经典医案就是一人一医案,有方有据,有现代研究 爱问知识

    1、寒凉派——刘河间——金代医学家。

    字守真。河北河间人,自号通玄居(处)士。

    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创始人,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刘河间自幼耽嗜医书,对《素问》爱不释手,造诣颇深。

    代表作有《素问要旨论》、《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 2、攻邪派——张从正——金代名医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他用药也以寒、凉为多。

    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亲的人就应当知医道。 3、补土派——李东垣——李东垣(1180~1251)李杲,字明之,汉族,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从师于张元素,著名医学家,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4、滋阴派——朱丹溪——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

    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生于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卒于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主要著述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等。

    6.现代著名医案

    你好,现代医案选/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内容简介

    本书收选了现代全国各地著名中医萧龙友、刘惠民、叶熙春、蒲辅周

    、冉雪峰、宋爱人及王仲奇、何廉臣、曹炳章、汪逢春、孔伯华等临床验

    案,内容包括?、外、妇、儿及针灸等各科有关急慢性疾患,这些医案多

    选自中医杂志等期刊,反映了一代医家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十

    分珍贵,对于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本书目录

    (按医案作者姓名笔画为序排列)

    文广钧医案

    王仲奇医案

    王朴诚医案

    孔伯华医案

    刘惠民医案

    龙范之医案

    叶心清医案

    叶熙春医案(时症门)

    冉雪峰医案

    印会河医案

    汪逢春医案

    汪问九医案

    宋达三医案

    宋爱人医案

    宋鞠舫医案

    吴八仙医案

    何廉臣医案

    邵佐清医案

    欣哲夫医案

    姜春华医案

    郑毓琳医案

    郁焕其医案

    段馥亭医案

    徐正基医案

    郭可明医案

    曹汉三医案

    曹炳章医案

    曹梓材医案

    张伯熙医案

    陈受清医案

    黄星楼医案

    贺季衡医案

    蒲辅周医案

    熊廷诏医案

    7.《醉花窗医案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7分)心胃痛一证,《内经》条目甚多,先辈名公,分为九等,极为详尽。

    《金鉴》遵之,编为歌诀而莫不有虚实之分,可谓无遗蕴矣。曾忆邻村有医士姓王名维藩者,余同谱弟丹文茂才之族叔也,故业医.货药饵。

    邻有妇人病胃痛者请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服之立效。后凡有患心胃痛者。

    王辄以失笑散治之,效否各参半。王素食洋烟,一日自觉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转甚,至夜半痛欲裂,捣枕椎床,天未明寂然逝矣。

    因思失笑散为逐瘀之药,王之邻妇必因瘀血凝滞,故用之立效。 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

    若概以失笑散施治,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王用失笑散不知曾杀几人,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以求其是乎。

    ——《醉花窗医案》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1)《金鉴》遵之( ) (2)邻有妇人病胃痛者( )(3)王辄以失笑散治之( ) (4)殆冥冥中之报也( )18.“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是___(2分)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故业医,货药饵。

    (2)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20.医士王维藩服用失笑散丧命,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2分)21.文中王维藩的悲剧不仅在治病用药中发生,在其他方面也不乏这样的事例。

    请另举一例并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五、17.(1)遵循,遵从(2)得……的病(3)就(4)大概(每个解释1分,共4分。)

    18.心胃痛。(2分)19.(1)原来以行医为业,买卖药材。

    (3分,译出大意给1分,评分要点:故、业、货。 )(2)又不去追究到底是虚症还是实症,这样的(医生)不妨害病人的性命(的情形)是不多的。

    (3分,译出大意给分,评分要点:求、几何、误。)20.没有弄清病因,胡乱用药。

    (2分)21.例子恰当1分,分析正确2分,共3分。

    8.叶天士医案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

    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

    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

    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

    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

    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

    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氏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临证指南医案》则是无锡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

    分疾病八十九门,每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卷一至卷八记载内科之杂证、时证案;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

    《幼科心法》相传为叶桂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主要论述儿科诸病的辨证论治,尤其阐发了春时、夏令伏气外感和秋燥之证治。《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氏曾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编成,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为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验案。

    另有门人周仲开抄录而成的《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另外,托名叶氏的医案和著述颇多,可考的有《景岳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明清以前,论治外感热病皆宗伤寒,自吴又可出始将伤寒与温疫明确鉴别开,可惜他把温疫与广义的温病等同认识,混为一谈,因此他对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只起先导作用。

    叶氏则首次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他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传统的“伏寒化温”的认识范围,彻底摆脱了热病皆伤寒的束缚,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叶氏接受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概括新感温病的受邪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传变规律为邪如不外解,可由肺卫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这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不同。特别是“逆传心包”理论,是对温病传变规律认识的一大创见,亦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如叶氏认为神昏谵语不单单是按《伤寒论》所说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营清宫为主,选“三宝”和犀角、金汁、竹叶之类。

    因此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为温病危重急症的治疗独辟蹊径,拯救了众多垂危病人的生命。叶氏在对温病整体认识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他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

    其各自证候表现为:邪在卫分则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肺卫证;邪在气分则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苔黄燥、脉滑数等里热证;邪入营分则见烦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隐现、舌质红绛等热损营阴和心神被扰证;邪在血分则见身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透露、舌质深绛等热盛动血证。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顺序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的温病治疗大法。

    可见,叶氏的卫气营血理论,与仲景以营卫解释风寒表证病机,并作为调和营卫辛温解表的立法依据,用气血来解释部分病证的病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