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桃源洞诗词

    1.《桃花溪》诗句逐个赏析

    这首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三、四句,是问讯渔人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出,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从问话中虚写的,诗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也是从问话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来的。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2.桃源洞

    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描写溶洞的好文章,里面有很多佳词佳句。

    四月十四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砂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3.《桃花溪》诗句逐个赏析

    这首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三、四句,是问讯渔人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出,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从问话中虚写的,诗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也是从问话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来的。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

    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4.古诗桃花溪全诗及诗意

    原文:

    桃花溪

    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意: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拓展资料:

    注释: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⑷尽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

    5.《桃花溪》的诗意

    意思是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一、出处

    唐代张旭的《桃花溪》

    二、原文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三、重点

    1、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2、飞桥:高桥。

    3、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4、尽日:整天,整日。

    5、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三、四句,是问讯渔人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出,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

    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从问话中虚写的,诗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也是从问话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来的。

    二、作者赏析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6.有关“桃源”的诗

    明代天台女诗人潘碧天《桃源洞三首》中的一首。

    千年老树万年山,洞口仙娥自玉颜。

    刘郎当时那得见,浪传仙迹在人间。

    清代的康有为有一首《桃源·赠伯芬》诗

    日莫天台石径斜,

    胡麻饭菜见桃花。

    桃源不便通人世,

    洞口长封流翠霞。

    曹唐,他写《拟桃源》(五首)。

    拟刘晨阮肇游天台

    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色迥无尘。

    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进犬吠洞中春。

    不知此地居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

    拟刘阮洞中遇仙子

    天和树色霭苍苍,霞重岚深路渺茫。

    云实满山无鸟雀,水声沿涧有笙簧。

    碧沙洞里乾坤别,红楼枝前日月长。

    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刘郎。

    拟仙子送刘阮出洞

    殷勤相送出天台,仙境那能得再来。

    云液既归须强饮,玉缄无事莫频开。

    花当洞口春长在,水向人间去不回。

    惆账溪头从此别,碧烟明月锁苍苔。

    拟仙子洞中怀刘阮

    不将清瑟理霓裳,尘梦那知鹤梦长。

    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事月茫茫。

    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

    晓露风灯易零落,此生无处问刘郎。

    拟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

    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

    笙歌寂寞闲深洞,云鹤萧条绝旧邻。

    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往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年劝酒人。

    7.有关桃花源的诗句桃源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原文: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译文: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

    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进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来往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

    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

    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

    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

    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