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纳兰容若诗词评价

    1.谁有纳兰性德词的赏析或者评论

    纳兰性德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满族词人。

    “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这是清代词学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对纳兰性德的高度评价。王国维则这样批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 对于纳兰性德的词,研究者甚众,研究者普遍认识到纳兰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风貌,但研究的重点还是侧重于具体的实证研究。

    至于纳兰词的魅力究竟在何处,还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真正构成纳兰词魅力的,应该是它那种空灵而带有悲情的美丽。

    纳兰性德的词作,突出的特点是情,这种看法已为众人所接受。但是它并不准确,最能概括纳兰词风貌的说法应该是:悲情。

    有人作过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中, “愁”字出现九十次, “泪”字出现六十五次, “恨”字则被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表示悲伤难过的诸如“断肠”、“惆怅”、“憔悴”、“凄凉”、“伤心”等则触目皆是。 纳兰性德的词,带给人的首先就是那种压抑、悲苦而又很强烈的悲剧情感。

    假如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多半会把他想象成一位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逝、或愁苦不堪且多愁善感的落拓青年,而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纳兰性德是满族正黄旗人,父亲明珠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显赫一时的大官僚,先后担当内务总管、兵部尚书等重要官职,为人十分贪婪,声誉不好。

    民间流传“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 “索三”是索额图,而“老明”就是明珠,其气焰熏天由此可见一斑。纳兰性德在明珠提供的优越的环境中长大,自幼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

    纳兰性德不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喜欢声色犬马,他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去。纳兰性德17 岁时入太学就读,一年后首次参加乡试即中举人,来年会试却因“寒疾”而在关键的殿试一场缺席,功亏一篑。

    在努力学习之后,22 岁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二甲七名高中,得授三等侍卫之职,后很快升为一等,得以常伴皇帝旁侧。由于自身出色的才华,加上家族的势力,纳兰性德很受皇帝的重视,不仅一再提拔,就是其生病期间,康熙也多次派太监看望。

    在纳兰性德过世之后,康熙还遣使赐奠,恤慰有加。从这种种情况来看,如果不是纳兰性德过早离开人世,那么等待他的将是一条通达的宦途。

    纳兰性德虽然早逝,但是他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表现出出色的文学才能。其中,以词的成就为最大。

    梁启超认为“容若小词,直追李主”,把他和南唐后主相提并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李煜乃亡国之君,其作品充满忧伤感慨的情调,让人可以理解,而纳兰性德则不同。

    虽然后来他的父亲作恶多端,获罪被查抄,他的这种经历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比较近似,以致于很多人猜测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但是纳兰并没有感受到任何家族败落的气息,他生活的时期,尚是纳兰家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时,因此,纳兰词作中浓郁的忧伤气息,使人在陶醉于曼妙的文辞和悲情的同时,不禁发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贵族青年的作品中,竟然隐藏着这样深沉哀怨的情感呢?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说法不一。主要有这样几种:其一认为是个人情感生活的原因,爱情的不顺,妻子的早逝等,主要依据是大量的爱情诗和悼亡诗;其二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情绪的表达,有的甚至称之为贵族阶级的娱乐。

    对于这种认识,现在已经基本上被摒弃;其三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纳兰性德的家庭状况和个人状况,认为纳兰所处的时代和家庭以及个人的情况,都不是后人想象的那样真的安逸和康泰,认为敏感的词人对此有非常深切的认识,这些因素的合力使得他的创作倾向于这样一种“哀感顽艳”的风格(陈维崧语) 。相较之下,最后一种说法更为可信。

    清人朱锡鬯在《幽梦续影》中也曾经说过:“富贵作牢骚语,其人必有隐忧”。 纳兰性德的作品也可以间接地说明这一点。

    它的词作中,不仅有大量的个人情感和反映家庭生活的词,也有不少对历史兴亡的咏叹。他在1676 年随康熙皇帝到昌平,经过明十三陵时写了一首《好事近》(“马首望青山”) ,发出了“零落繁华如此”的感叹;另一首《踏莎美人》中则有这样的句子:“东风回首尽成非。

    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父亲明珠在官场上和人勾心斗角,他也不会完全置身事外。

    而且就他自身来说,顺达的经历也会招来别人的嫉妒。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认为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日暮风沙恶”,所以要“无事避风沙”。

    再者,处在那样的环境之中,自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深处高位的纳兰性德反而羡慕能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羡煞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

    他曾经这样痛苦地告诉朋友, “弟胸中块垒,非酒可浇。”在他过世之后,最了解他的朋友顾梁汾在他的祭文中说:“安知吾歌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见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

    由此可见,纳兰性德确实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生悲剧体验,这对他“哀感顽艳”风格的形成应该是不无关系。但。

    2.对纳兰容若的词的评价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所生活的满汉融合的时期;他贵族家庭兴衰关联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以及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构成特殊的环境与背景。

    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

    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 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

    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里,研究界只关注社会性而忽略艺术性,认为纳兰容若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这样的观点,在改革开放之后被重新审视,纳兰词的艺术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与重视。尤其自1985年值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把纳兰研究推向一个高潮。

    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交流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对于普通大众,纳兰性德与纳兰词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与喜爱,甚至有人概括为“社会现象”之说。

    物性观照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

    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

    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

    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

    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

    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

    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

    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

    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

    3.关于纳兰容若,的评论

    品纳兰长发迎空 西风渐紧,夜阑更深,一脉月光,一盏清茶,案上一卷旧词—纳兰《饮水词》。

    淡墨飘香里,依稀似与这位词人对坐,把盏共饮。他的白衣胜雪,他的风华绝代,他微笑着自泛黄的古卷中向我幽然走来,眸光清明透彻,只是眉间锁着一抹哀愁。

    他的名字水一样柔情--纳兰容若--容情容意,若即若离,反复读来,竟咀嚼出说不出的凄婉悱恻,道不尽的惆怅伤怀。 他只在人间驻留了三十年,仅仅三十年呵,便匆匆离去。

    似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华光璀璨,却转瞬即逝。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一阕阕挚情哀婉的词,象寒风中凝成的泪,让我隔了三百年的风尘再去凝望,依然为之伤,为之泣,为之销魂,为之叹息,为之跌入时光的荒洪里,心渐渐平静如水,悲哀却由心底而生。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直道是寻常。”

    是谁家的少年如此惆怅?秋风中独自无奈叹息?隔着岁月触摸他孤独的灵魂,想必他的容颜落寞,他的青衫单薄,孤单的身影孑然独立。俗世的喧闹,身世的显赫,只会让他冷眼官场的勾心斗角,蝇营狗苟,齿冷之余,更为国事忧心忡忡。

    清高,孤寂,不屑于金阕玉阶,宝马轻裘。碌碌红尘快乐何所在?不过是与心爱的女子合欢树下,赌书消得泼茶香。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君本天上多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他是浊世翩翩佳公子,舍得下荣华富贵,却抛不开纠缠错结的万千情丝。

    亡妻的一颦一笑,一缕香魂,都让他柔肠寸断,落泪如雨,魂梦相依。手中的一杯淡酒,心头的几度思量,无人懂,无人知。

    他本应是天上高洁如玉的白云,潇洒飘逸,怎知生性情痴,错落红尘。于是注定了一世的孤独,一世的情伤。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不止是为一个情字心碎神伤呵,水一样谜一样的纳兰,把人世间所有的情感都写入了行行诗篇词章。这个踽踽独行风雨兼程的流浪者,这个仰扣苍天追问大地的羁旅人,天涯沦落,几时可以踏上归程,浮萍浪迹,几时可以找到精神的故园安顿自己漂泊的灵魂?乡关何处是?魂梦依稀时。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无物不关情,多情必多苦。

    帘卷西风,他把最苦的相思诉入风中,写上眉梢,用那颗最挚热敏感的心,燃起最澎湃激荡的情。只是这样的痴情无人能解,于是他只有匆匆离去。

    当梦中的身影已飘然远去,心中久久不散的,还有那一道眼波的流转,淡淡的眉弯…… 掩卷,叹息。目光仍恋于时光深处。

    在这个静静的午夜,静静地品读纳兰,静静地品味忧伤。

    4.关于纳兰性德的评价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大词人。

    纳兰性德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于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葬于京西皂荚屯。留有三子四女。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5.急需纳兰容若的比较著名的几首诗词及赏析

    【作品名称】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纳兰性德 【作品体裁】词 【作品出处】《饮水词》 作品原文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1] 注释译文注释 ①谁念句:意谓秋天到了,凉意袭人,独自冷落,有谁再念起我呢?“谁”字指亡妻。

    ②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③被酒:中酒、酒醉。

    ④赌书句: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优患困穷而志不屈。”

    此句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译文 秋风凉,落叶纷纷,对着窗子独自冷落。

    对着夕阳思念往事。喝酒睡懒觉,赌书泼茶,当时只是平常事。

    孤独寂寞之情如是,借怀念往事以排遣,但愈加孤独。平常事已变成求之不得的梦想。

    [2]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上片由问句起,接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由触着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围已是孤寂凄清。

    下片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借用李清照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说明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结句的“寻常”二字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

    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3] 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①,何事秋风悲画扇②?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心人易变③! (汪元治本《纳兰词》中误刻“故心人”为“故人心”) 骊山语罢清宵半, 夜雨霖铃终不怨④。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⑤。 翻译 如果相爱永远像初识,就不会出现婕妤怨秋扇的旧事。

    当薄情郎轻易变心时,男女的感情中本来就会出现这类事。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却难熬栈道雨声铃声声声怨。

    现在我身边的薄幸锦衣郎,还不如当年唐明皇许过比翼连枝愿。这首词中有两个典故。

    “秋风悲画扇”:借用汉朝班婕妤的故事。班婕妤曾是汉成帝的妃子,却遭到赵飞燕的妒忌、谗害而打入冷宫。

    南北朝梁的刘孝焯就曾经写过《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于是就用秋扇比喻被遗弃的女子。 注释 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 》,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处死杨玉环。

    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参见《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讲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

    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 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

    亦可通。 讲解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

    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

    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长相思·山一程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作品体裁:词 作品原文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②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③ 故园无此声。

    作品注释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

    6.如何评价纳兰性德及其文学作品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他的一生虽然只有三十一个春秋,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遗产。

    康熙三十年(1691),徐乾学将纳兰性德平生所作辑为《通志堂集》二十卷,包括诗、词、文、渌水亭杂识各四卷,赋一卷,杂文一卷,附录二卷。 他的词有三百四十余首,水平极高,为清代词人之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他的诗有三百六十余首,数量超过词作,成就并不逊于词,可谓诗词倶佳,在清代文学中独树一帜,颇引世人瞩目。 就其总体成就而言,不仅表现在诗词创作方面,也表现在文、赋、诗论、经、史、书法、鉴赏等诸多方面;既有自己的理论,又有自己的创作实践活动。

    在学术方面,还有由他主持,徐乾学指导下完成的《通志堂经解》一千七百八十八卷,收集了一百四十种宋元以来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籍,规模宏大,卷帙浩繁。 此举使之厘然倶存,为保存古代文化典籍,避免散佚不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纳兰性德是第一个满汉文化融合的代表人物。从民族角度来研究纳兰性德的文学特点,他从“神汉形满”到“以满扬汉”,和曹雪芹、文康一样,形成清代文学中自己的流派。

    纳兰性德在满汉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族团结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营救吴兆骞的壮举,已经突破 “怜骞才而拯之”的慕贤怜才的旧评,而应作为团结汉族知识分子这样一个重大的政治活动来看,作为反对“丁酉科举案”这样一个正义的行动来评价。

    可以说,纳兰性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爱国的、团结各族人民的政治家,是一位立志于建功立业的志士仁人,这一点,是许多文学家所不及的。

    7.我想要纳兰性德的诗词及赏析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

    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

    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菩萨蛮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又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

    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

    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又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

    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

    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菩萨蛮 隔花才歇帘纤雨,一声弹指浑无语。

    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 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

    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又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临江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又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又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又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又(秋夕信步)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鬓云松令 枕函香,花径漏。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青衫湿 悼亡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

    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于中好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

    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

    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