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陈寅恪的诗词

    1.如何评价陈寅恪的诗句「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

    作者:冯庆

    链接:/question/39004465/answer/1302291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这首诗写于1940年,当时陈寅恪到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的会议,会后蒋公设宴招待与会人员,会后陈作此诗。

    这首联无非说不经意间来到重庆,对此从无奢望,甚至还怕蜀道难。时重庆为陪都,这话自然有点文人的清高在里面了。

    颔联感慨历史上这些征战之用的堡垒遗迹之类尚在,只是当年的英雄们已经不见踪迹。这当然是虚写,并非亲历实地。大概有抗日无名将,乃至国事沧桑至此的感叹。

    颈联写心中所想,天下大事并非我等所知,只是看花畏愁怕登楼。大事参与不得,发点忧国之思罢了。

    尾联回到现实,看行都重庆秋冬傍晚一派灯火,有时光荏苒之叹。

    这里面有个“食蛤”的典故。典出《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

    一个小故事,说卢敖在北海遇见一个怪人,怪人见到了躲到僻静处,自顾自剥着蛤蜊吃。后来以“食蛤”来比喻不问世事。宋人汪元量曾作有《鹧鸪天》:“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

    看来陈寅恪不过皆这个典故,以摆出不问世事、不预世事的文士之风来。

    吴宓从对此做过注解,意思说陈在诗里表达了对蒋介石的蔑视,这实在的解释得太过度了。吴的注:

    寅恪赴渝,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寓俞大维妹丈宅。已而蒋公宴请中央研究院到会诸先生。寅恪于座中初次见蒋公,深觉其人不足为,有负厥职,故有此诗第六句。

    2.陈寅恪诗句“侏儒方朔俱休说,一笑妆成伴白头”含意

    1955年9月3日,陈寅恪为纪念他与妻子唐篔结婚28周年写了一首小诗:“同梦匆匆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侏儒方朔俱休说,一笑妆成伴白头。”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大师对爱人的依恋和珍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师对生命历程中的坎坷、磨难和非议的淡然和坦然。这一对患难夫妻,情深义重,相扶相携,人生路坎坷,他们走得艰难却幸福。

    诗句的意思是:我们两个携手至今,匆匆二十八个春秋了,同甘共苦,欢乐和忧愁都一起经历了。别人说我是小丑弄臣,或者说我是卖弄才子,都无所谓,只要有你在,淡然一笑,咱俩已经相伴白头了。

    3.谁可以解析一下陈寅恪先生的这首诗

    这是两首诗吧。

    前一首:

    《丁亥除夕作》

    杀人盈野复盈城,谁挽天河洗甲兵。

    至德收京回纥马,宣和浮海女真盟。

    兴亡总入连宵梦,衰废难胜饯岁觥。

    五十八年流涕尽,可能留命见升平。

    这首诗写于丁亥年即一九四七年大年三十。他没有用公历纪年,也没有用民国纪年,而是用传统纪年。难道这是老学人的别有用心?我记得鲁迅有一首反战诗,也不用民国纪年,也不用传统纪年,而是用公历元旦作题。莫非二人异曲同工?

    除夕是中国人真正的过年,在除夕之晚,一家人要团聚烧火烤火过大年。这一习俗最讲究的是团团圆圆。作为历史学家的他,雅兴一来便作诗。但诗人想到的不是一家之团圆,而是一国之升平。诗人以历史为鉴,从战国孟子反战之语“杀人盈野”,看到现代的杀人盈城,浓缩反战诗人杜甫之句“洗甲兵”来抒发自己的渴望。再联想到唐代安史之乱为祸八年以及政府军喊少数民族回纥人进城烧杀掳掠,暗喻当时的战祸频仍,然后以北宋徽宗二帝被废,中国南北分治,暗写当下动荡之时局。接着再化用元代诗人经典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兴衰废亡都是老百姓受苦受难。其历史的纵深度与深厚度都是叹为观止的。最后,从自己五十八年人生历程切入,一句流涕尽,有几多辛酸几多痛楚,真让人不寒而栗。甲午海战、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侵、武昌起义、北伐、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发生在这五十八年中。哪一次不让人痛心疾首。其中个人所受的苦难罄竹难书,国家所受的苦难罄竹难书。所幸的是,诗人凭他的直觉和敏感,嗅到了太平的气息。知道自己这条老命有可能见到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他这个年过得很有希望。整个诗的基调是忧患的,是厌战恶战反战的。虽说我们不知道他所说的升平世界由谁带来,但其向往和平向往太平的情感掺和在诗中,这个除夕,无疑是一次精神大过年。战争这个凶“年”即将过去,这可是很令人欣喜的。

    后一首:

    《〈广雅堂诗集〉有咏海王村句云:“曾闻醉汉称祥瑞,何况千秋翰墨林,”昨闻客言,琉璃厂书肆之业旧书者悉改业新书矣》

    迂叟当年感慨深,贞元醉汉托微吟;

    而今举国皆沉醉,何处千秋翰墨林。

    诗题引张之洞“咏海王村诗”,别有深意,此处“海王村”中的“海”,意在引出“海甸”,即清华大学所在地,引张之洞诗“曾闻醉汉称祥瑞,何况千秋翰墨林,”此处借“醉汉”暗指冯友兰,“称祥瑞”,指迎合新时代。两句意为反讽,这些大学教授直是糊涂。“昨闻客言,琉璃厂书肆之业旧书者悉改业新书矣”,“琉璃厂”是旧书肆所在地,此处指当时的清华大学,“琉璃”即有“华”之意。意谓冯友兰等知识分子放弃了独立性,开始“业新书矣”,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琉璃厂书肆并没有卖过新书,足证陈诗别有所指。“迂叟当年感慨深”,是陈自我感慨,“贞元醉汉托微吟”,此处“贞元醉汉”指冯友兰。冯友兰作于1937至1946年间的著作称为“贞元六书”。“托微吟”似指陈当年给冯著写过两篇赞扬的审查报告。

    引用资料:

    陈寅恪《丁亥除夕作》所作时间与诗意考——卢英宏

    陈寅恪诗笺释三则 ——谢泳

    4.朱思让的诗词有哪些

    省微斋诗词存稿 雨 如 卷三 丙戌吟草 春 节 感 怀 前身许是大痴僧,岁岁逢春感不胜。

    瓦雪情怀消欲散,檐凌心事沥还凝。 沉灰入爨寒难着,沸水浇冰厚转增。

    买醉偷欢成底事,空余双琐夸其能。 程门冷艳—张火丁 风雨当年忆锁麟,长亭初识赠囊人。

    向来雪岭林中客,依旧春闺梦里身。 珍重芳心归寂寞,悠扬清韵潜悲辛。

    梨园不逐尘哗盛,独有风流出本真。 再祭友人 连宵寒雨倍伤神,每近清明忆故人。

    形影空归三宿梦,风尘已隔十年春。 微生诀际存何愿?大患惊时有此身。

    料得红颜应未老,可怜不复旧时颦。 见同事视频聊天戏题 屏窗不似旧涛笺,空负清词密语绵。

    无墨谁知浓与淡,何将深浅此情传。 初见荧屏粉靥春,一颦一笑正天真。

    羡他常对桃花面,恨不缩身成视频。 深锁清瞳小视频,羡它长对此佳人。

    悄闻笑语初传夜,知是江南万里春。 无 题 铁板铜琶未是雄,何须再唱大江东。

    多情最是江南雨,一巷春风一巷红。 依然红杏旧时春,未许关怀问美人。

    千里东风谁共沐,西园紫翼是情亲。 无 题 凉月无声转玉楹,一帘香雪夜寒轻。

    倩谁为点梅花蕊,好试新妆到晓成。 兰汤初浴露华瀼,却恼无心赏海棠。

    风透罗帏莺语细,低眉瞋唤小檀郎。 答友人 太白风流未是讹,英雄何似美人多? 城隅辞颂东墙赋,尽是书生为子歌。

    答秀禾 卿云才气过江郎,草莽充空是此囊。 怎奈割残七色锦,愧无佳句对红妆。

    清 宵 清宵每向醉中耽,琥珀银觥照影惭。 腐卷情怀三烬老,酸醪滋味一杯谙。

    绵绵密绪抽枯茧,瑟瑟心桑食虐蚕。 燕婉东风桃李嫁,可怜无日许重探。

    知己有恩 十年濩落漫成诗,千里河阳一梦迟。 紫翼嘤鸣思旧雨,青翎婉转唱新枝。

    深怀故曲知音赏,惭愧佳人解语痴。 天意多情天莫负,平生恩义两相私。

    花 雨余秋尽又黄昏,犹忆东风感旧恩。 玉露涓涓羞月色,清华澹澹认霜痕。

    将辞碧萼余新杪,欲忏春心有宿根。 怅恨西风从与夺,千金不易美人魂。

    雨 惜著芳菲故故迟,人间四月有情时。 未曾减却春愁重,何奈连牵夏梦痴。

    憔悴谁怜红药黦,伤心正是绿杨枝。 深宵无睡清寒细,暗拍栏杆百转思。

    梦 夜夜相逢总恨迟,君何怯怯我何痴? 来时隐约花涵雾,别去胧明月有诗。 百念抽枯归寂寞,一怀掣尽是相思。

    披衣裁作千刀纸,漫写青灯红豆词。 四季难安一夕眠,随形似影最堪怜。

    春宵每共流云散,夏夜长随密雨绵。 秋冷沉沉丹桂露,冬烘袅袅紫炉烟。

    闲愁莫问何多甚?日日相思枕上搴。 百念唯存一念幽,庄生灵羽化中求。

    醉来伏枕倾宵觅,醒欲留君赖酒酬。 何奈涟涟檐雨送,却惊历历晓啼收。

    纵然炼乳煎胶续,续到来生也白头。 感燕子楼关盼盼事(三首) 清宵凉似水相漫,宿墨新题晓夜刊。

    蜡泪长随更漏沥,炉香渐逐紫金寒。 萧骚无梦难成睡,辗转穷辞强自安。

    河海星沉天欲曙,云龙谁共一凭栏。 之无识得几沉浮,自古人生有底忧。

    冀北空群孤一骑,河阳有梦契千秋。 欲通青使星槎渡,犹隔蓬山瀚海流。

    但绘云龙佳日景,凉宵长卧慰清游。 一曲清歌泪欲流,河阳沧海两悠悠。

    伤心幕府云龙雨,惆怅幽闺燕子楼。 桑陌风尘无与共,牡丹诗赋许相酬? 当年我若香山客,千古相思也白头。

    无 题 诗情何惜扣连环,最苦痴心到底顽。 河海津源谁与渡? 虹桥紫翼望何攀! 天台欲住频惊梦,花信难期更隔山。

    无奈瑶池青使老,而今不去耐春闲。 感 念 感念同怀解语深,诗成每自暗沉吟。

    已归桑陌黄金络,空负临邛绿绮琴。 化羽庄生终是梦,临流钟子恰知音。

    若传千古成佳话,谁记青囊赤子心? 陈寅恪北拒 1953年11月中旬,陈寅恪的学生汪篯携带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副院长李四光的亲笔信南下劝说陈寅恪北返,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陈寅恪提出两个条件:其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最后陈寅恪口述《对科学院的答复》,汪篯记录,从此,陈寅恪向北京关上了大门。

    韩碑旧迹已无寻,感契观堂挽恨深。 幸幸黄金台上召,沉沉病木岭前吟。

    残身已发三生愿,劫火犹焚半死心。 一语非将天意测,孤怀不改是青衿。

    流离何幸作遗民,天召衰残野老身。 始误师恩惭北客,终亏王命弃南臣。

    京郊不共秦瓜说,岭表偷安董笔申。 真是盲翁能袖手,沧桑记取赖传薪。

    读柳如是别传 有感钱钟书笑陈寅恪为柳如是作传 流离岭表卧行僵,每道承平意味长。 避聚青槐嘘世患,恨依寒柳识沧桑。

    盲翁不独全杨爱,士子何尝尽国殇。 自有因缘人莫笑,风流记取是兴亡。

    妓 红袖楼头杨柳枝,招摇行客斗妍媸。 千金散尽添香满,一笑犹遮送抱迟。

    松阁已无苏小小,皇门最重李师师。 风尘欲得天朝幸,也学娇音唱颂词。

    沈 园 重读陆游、唐婉钗头凤词 当日东风遍倚栏,红襟不觉怨春残。 青云鬓懒花蹊碎,紫篆香销桂魄寒。

    无奈因缘归错莫,有生情恨忍难瞒。 伤心柳色宫墙老,别有辛酸一样看。

    呈天放先生(二首) 书生用世济途穷,载酒沉香太白风。 莫道南天归宿位,而今天放此才雄。

    有感先生“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非大才难以做到”。 大才在古亦存今,何必诗心拟古心。

    自是南宸天放汝,笑担风雨且行吟。 座中友人欲弹而罢 日暮蒹葭远,维舟柳岸停。

    未弹秋水碧,先敛黛眉青。 。

    5.求问如何解读陈寅恪的诗

    在<陈寅恪诗不宜曲解>一文中,吴小如先生对拙文<陈寅恪与听曲文>提出的四点批评,基本上都是在曲解我的原文的前提下作出的,因而也是我完全不能接受的.这里实际上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的诗学解释语境,在我看来,吴先生的解释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史方法的影响,这种方法好的一面是容易在文献中得到证据,但其不足的一面则是和诗歌这种具有很强主观心理情绪的对象往往很难沟通,它往往因为追求"历史真实"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更是一种"历史的精神真实".而诗歌本身固有的灵感、空白和诗性思维的非理性等,也是很难纳入到仅具有朴素实证科学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史方法的.文本解读应该有两种技术手段,其一即中国传统的"文献分析技术",其二则曰"精神分析技术",它"是一种通过建构‘作者'固有的的精神结构,从作者本人特有的思维结构与价值体系来解读其思想文本的理论方法."而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则是尽力把两种文献解读技术综合起来,即避免由于文献分析的不足曲解文本的语言学意义,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尽信书"而牺牲了关于作者的人本学内涵.这一点也是一种现代学术应有的最基本的人文品质.。

    6.介绍陈散元和他的诗词

    陈散元(1853-1937),名立三,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末民初著名诗人。其子陈衡恪(陈师曾)为民初著名国画家,倡导“文人画”的复兴。

    另一子陈寅恪是著名历史学家。============================================根据杨绛女士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个人文中的董斜川反复提及“陈散元”这个人,说古今以来,论诗的造诣“当然是陈散原第一,这五六百念年,算他最高。”

    这个“古今诗词歌赋第一人”陈散元是何许人也呢?他是当时“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陈寅恪他爹,而陈寅恪就是季羡林、钱钟书的关门师傅,清华首席教授季羡林一生所推崇的前辈大师,就是以陈寅恪为首。===============================================诗词实在是难寻。

    希望有帮到你的地方,希望采纳~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