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古诗词中交通工具

    1.从古诗看古代交通工具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采薇》

    ⑩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2.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总的说来,可分为畜力和人力两大类,畜力交通工具有骡车、牛车、驴车、羊车、大车、驴、骆驼、马等。

    人力交通工具有船、人力车、三轮车、轿和白桥、扛肩、担挑、冰床等。1、骡车,又称轿车,是用骡子驾辕的一种车。

    据陈育丞先生介绍,骡车是辛亥革命前北京的一种主要载人工具。向有“京车”之誉。

    骡车由车身、车轮和车轴、车围、套具四部分构成。车身有车辕、车前盘、车厢、车后尾四部分,主体是车厢。

    车厢有穹形顶棚,有门有窗。官用骡车车轮较高,辐条较细。

    车毂凸形,车轴稍长,俗名“陕西脚”。普通骡车车轮俗称“笨脚”,跑车车轮特别沉重,以免翻车。

    北京骡车的车轴(轴承)很有名,车行时触发出一种极清脆悦耳的响声。车子跑快了时,远远听去仿佛是京剧鼓板“单皮”在“放丝鞭”。

    只有北京的工匠具有制造这种车轴的技能。车围有内围、外围之分。

    外围用蓝布,在距车底盘约半尺的地方向上翻卷,卷起的部分,改用杂色缎,镶以黑缎边缘,名为挽手。内围,下部用杂色缎,镶黑边,名为卧厢。

    上部与车顶多为白色或淡蓝色。夏天,外围两侧各开大小不同的纱窗。

    纱窗之上加蓝布遮阳,下熏黑绸飞瞻,名小帐子。车前也架遮阳,名大帐子,夕阳西下或晚上行车,大帐子已不需用,便撤去。

    夏天,为了车厢通风,撤去里围,只留卧厢及车顶,周围遮以熟罗帘子,以防日晒。雨天,车外加油布。

    冬天,车上罩以灰色或黄色的氆氇雪顶。套具则包括骡子驾辕时用的鞍子、夹板、笼头、缰绳等物。

    鞍子较大者,称为大鞍车,多是王公贵人、满族命妇乘坐的。车夫三人,两人拿辕,一人牵骡,皆步行。

    另有小鞍车,用途较广,人人可坐。清末一些纨绔子弟多在小鞍车的制作和装饰上争奇斗胜。

    北京骡车所用的骡子,多来自陕西,人称“西口”,以颈长、胸宽、腰瘦、胫细者为优。毛色则以“缎子黑”、“野鸡红”、“菊花青”、“墨里藏针”、“香青”等为上乘。

    北京车把式的技术是很高超的。在最繁华的大栅栏,路仅容两车击毂而过,北京的赶骡车者也既能避人,又能避车,绝少事故。

    过去北京的骡车,有自用的,也有营业性的。自用的,无需多说;营业的,就是专门拉送客人的。

    但只有“站口儿”一项。所谓“站口儿”,就是骡车营业者白天在固定的一处胡同口等待乘客赁坐。

    起初多自己赶车,待收入渐厚,便再拴一辆,可雇人执鞭代赶。2、骡驮轿,是用两头骡子驾驮的一种轿。

    这种交通形式实质上是坐轿,但这种轿不是前后2人或4人或8人抬行,而是前后各有一头骡子驾驮着轿杆而行,故称骡驮轿。这种轿比一般轿略大,可坐2人。

    轿内备有寝具,可以躺卧,是适于长途旅行的一种交通工具。一般可日行百里。

    行途中有两人赶骡,一人徒步,一人骑驴。3、驴车,是由驴拉的车。

    过去,北京的驴车很多。后来骡车,马车兴盛起来,驴车日渐减少了。

    驴车也有自用的和营业的之分。自用的驴车,如粮店有自备驴车,外出送货用。

    郊区农民有自用驴车,用以进城拉粪土或卖瓜果蔬菜等农产品。营业驴车是用以拉送乘客的。

    有“站口儿”和“跑趟子”两种。“站口儿”者和营业骡车一样,在一定的处所等候雇客,或送一程,或包车来回。

    “跑趟子”又叫“跑海”或“趟子车”,即赶着驴车沿着一定的路线来回拉客。过去,在天桥到永定门,东四到朝阳门,西直门到海淀等路段,都有趟子车。

    趟子车由某地到某地,是有定价的。因这种车较简陋,定价也很便宜。

    早到的乘客抢占前辕坐处,比较舒适。后来者便盘腿坐在车厢内,比较苦。

    最后上车者,只能坐在车尾,有被颠簸下来的危险。民国以后,这种驴车逐渐绝迹。

    4、牛车,过去,北京的牛车主要是慈善机构育婴堂用以捡拾婴尸的。牛车上有一个大木箱,后面开一洞口,洞上悬一幅黄色布匾,上书“陆地慈航”四字。

    每日拂晓,育婴堂有人赶着牛车到处转,遇到婴尸多为被掐死的私生子便拣拾起来,从洞口放入牛车上的大木箱内。有的被拣回的婴儿尚未断气, 还可以救活,也收养在育婴堂内。

    5、羊车,这是少数人家特地制造的一种小型轻便的敞车,由一头山羊驾车。可以用来驮载一两个小孩外出游玩。

    6、骑驴,驴是既易饲养又较驯服耐力的牲畜。骑驴代步,方便省事。

    从前,北京城内骑驴往来的人多有。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初一日,北京大风,有人骑驴从正阳门前过,被风倦起,落到了崇文门地方,人驴俱无恙。

    北京城内也有人家养驴营业,招客骑行。从新街口到西直门,交道口到安定门,东四到朝阳门等街上,多有这样的营业驴。

    从宣武门到白云观,营业驴更多,以便人们到白云观赶庙会、进香或游玩。所以,今宣武门东河沿街旧称赶驴市。

    这里的驴似乎更有灵性,雇客付钱骑上去后,不用驴夫跟随,驴就主动地驮着雇客快步跑到白云观,停蹄不动,待雇客下来。早在白云观的合夥驴夫拉到客后,用手一拍驴身,驴又自觉地跑回赶驴市。

    这大概是因为这种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往于赶驴市与白云观之间,也就有了经验了。驴,不仅可供人骑,,而且还能驮货物。

    7、骆驼,具有温顺、吃苦、耐劳的天性,用来驮运货物,胜过驴骡。过去,北京。

    3.“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文章

    《在古诗里旅行》作者:李方 在古代中国,最活跃的旅客大抵是诗人,像郦道元那种写散文的比较少见。

    农民一般被固定在土地上,很少有机会出门,除非服役或迫于天灾人祸。商人较多旅行,但他们是社会边缘人,被认为不入流。

    旅行产业主要靠政府买单。由于选拔高度,官员大都是兼职诗人,旅行中不免猛干第二职业。

    同时,总有批量诗人出于上进心而踏上旅途。因此说,最活跃的旅客大抵是诗人。

    相当高比例的古诗实际人是游记。 本文想谈谈诗人作为旅客的特点,比较散漫,想到哪儿算哪儿。

    诗人骑驴 驴是诗人最佳旅行工具,像骑马,“一日看尽长安花”,比较俗。 陆游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酷毙! 人仗驴势。

    贾岛骑驴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那壁厢在喝:找死呢?贾岛说,非也非也,我这儿正“推敲”呢。

    韩愈心想,咱文起八代之衰,你这笨鸟算是撞对人了,我看还是“僧敲月下门”比较爽。 驴子曰:瞧,撞出了成语,乖乖。

    提速 古代旅行,突出一个慢字。清朝算是效率甚高,八百里加急,一封电报从北京特快违背到广州,也得好几十天,而且驿马倒毙于途不知凡几。

    李白相当于铁道部长,说,提速吧,于是“十张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一向看不起杜甫做诗的苦哈哈,但老杜的马拉松也不含糊:“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4个字跑掉一两千里路。当然,老杜后来跑到一半就掉头南正职,到死也没着洛阳的影儿。

    最狠的韩愈。“一封朝秦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不过提速这事儿不能抬杠,花木兰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呢。 俄罗斯方块和期权 李贺在路上,想到好诗句,就随手写下来,扔进一个专用口袋,回家取出来再往一块儿拼,有点像在游戏机上玩俄罗斯方块。

    打仗的迷信锦囊妙计,写诗的迷信锦囊妙句。按金融术语,这叫期权,诗人在旅途中仓促难以成篇,就先把期权拿到手再说,买个踏实。

    李贺也正因为这个习惯,所以好句子有的是,但好诗相对少得多。毛主席作诗的时候,特别喜欢向他“借钱”。

    你“一唱雄鸡天下白”,像“天若有情天亦老”。 环形跑道 顾炎武号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那么些年,看来杜牧也没闲着,但总是围着扬州城跑圈儿。“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结果路没少跑,读书却多半稀松,“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检讨书上也说自己没干有益国家有益人民的正事儿。当然也有话可说:朝廷里乱糟糟的,咱才不蹚那浑水。

    环形跑道上的诗人,大都苦闷。杜甫说“北极朝廷终不改”,可那段时间也正是他最苦闷的时候,虽然在围着皇帝转,但顶多是颗冥王星,远了去了。

    还有文天祥,转战抗元的岁月,作诗说自己的心就像指南针,永远向着朝廷,真是比黄连还苦。 有潇洒的,有苦旅的 王维和岑参差不多是同时代人,当时好多人都想去西域立功。

    王维送别这样一位时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则在把朋友往回送:“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有潇洒的,有苦旅的。

    盛唐生活的幸福,在于社会的多元化,你可以在辋川别墅吟风弄月,也可以去西域大漠求取功名,没有告诉你必须怎么着,才能怎么着,否则别后悔你将来怎么着,等等。 人小诗不大 “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被贬到广东,后蒙召回,渡汉江时写了这首诗。

    宋之问是靠写诗逗武则天开心挣面包的,总之有点“小”。这首诗情真意切,但还是不免有点“小”。

    同是被贬召回,刘禹锡则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爽。

    人小,诗也大不起来,走得再远也大不起来。 最好的诗是让人发呆 最好的诗不是让人立刻有所感悟,而是让人发呆。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每读一遍,就发一遍呆。发了半天呆,还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那是深切的感伤,是我所不能体会的,只能发呆。为了不继续发呆,只好不读。

    可忍不住又想读。如果什么东西可以上瘾的话,发呆应该是一种。

    如果我是诗中那位旅人,我怎么受得了。 盲流大军 觉得自己成了,但还没有官做,就得出门上游历天下,结交朋友,当然主要是结交做官的朋友,按客气的说法,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是谓壮游。

    这种游历在唐朝的时候蔚然成风,简直可以组成一支盲流大军,李、杜都曾亲历其盛,传下诗篇。 一面自标高格,一面又投门上书:“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不要因为他是李白就不敢说他矫情。 我最关心的是这支盲流大军的经济来源。

    我读大学的时候,经常遇到的外校的盲流诗人以交流诗歌为名蹭吃蹭住。这样说可能太损了,里边也还有几个真诗人。

    糟蹋山水 据说诗人里以乾隆皇帝产量最高,大概也是因为他游的地方最多。诗产量和旅行路线长短基本上呈正比关系。

    难得乾隆何时何地几乎从来没有卡壳的时候,就苦了那些山水名胜,好好的衣服招谁惹谁了,硬往上贴补丁。再加上那笔软骨病般的书法,遂成一浩劫。

    其实,走的路越多,写的诗越多。

    4.从古诗中看古代交通工具,道路,馆驿,民间通信,出行观念.(人教8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马在人类生活、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于评价功绩比喻为“汗马功劳”。

    可见我国马是古代的一种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下面,有杜甫的一首诗为证: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还有以下古诗词中名句可以证明马在古代是处在一个什么样子的地位: 1、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5、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6、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 7、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 9、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 11、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 12、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 1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 1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 15、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元?刘因《山家》诗 16、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明?王越《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诗 17、四山旗似晴霞卷,万马蹄如骤雨来。 清?徐《大猎》诗 。

    5.关于古代交通和交通工具,道路的古诗,和词

    1、《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采薇》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8、《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9、《早发白帝城》 白居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12、《渔家傲》 李清照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3、《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4、《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5、《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6、《老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7、《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6.从古诗词看古代交通工具(包括马、舟、车)

    1、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5、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6、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 7、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 9、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 11、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 12、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 1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 1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 15、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元?刘因《山家》诗 16、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明?王越《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诗 17、四山旗似晴霞卷,万马蹄如骤雨来。 清?徐《大猎》诗 有许多佳名美誉:千里马、天马、宝马、汗血善马、骏马、老骥、白驹等等。

    唐太宗屡用以征伐的六骏、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骏、汉文帝有良马九匹号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锡以嘉号。髫龄读《三字经》,就知道“马牛羊、鸡犬豕”等六畜,马与牛羊列上珍三品,而马居六畜之首。

    稍长读《幼学琼林》有“录骅骝,良马之号”之句。走到商肆店铺,常见“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的对联,以企盼经营顺利,生意兴旺。

    马在史传中多记有故事,《史记?大宛列传》记张骞使西域,在给汉帝的报告中,盛陈大宛名特产,特指称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后又有使者夸赞其马。并言最善者在大宛贰师城,武帝急于得善马,曾派人“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遭到拒绝,于是不惜派贰师将军李广利以数万专门之师,直趋贰师城,取得善马。

    赐名“天马”。可见善马之为时所重。

    马在人类社会生活与事业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流传着许多成语、俗谚。终日奔忙谓之“马不停蹄”,不迷方向称“老马识途”,不乱行止惟“马首是瞻”。

    祝事功有成,莫不言“马到成功”。若言文采。

    李白自荐于韩荆州而称“虽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晋桓温北征,才华为一时所称的袁宏(虎)相从,“会需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世说新语?文学》)北魏傅永,字期,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可惜只是一介武夫,连友人的来信都无法回复,而请另一位朋友代答,遭到拒绝,于是“发奋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终于成为一位文武全才,建立事功,以致魏高祖常常叹服说:“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惟傅期耳!”事见《魏书》与《北史》。

    傅永的功绩,马至少做出了一半贡献。秦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铜车马得行军快速之效,马踏飞燕示马之迅猛,驰道之修亦利马之驱驰;唐宗连年征伐,所驱策者六骏,贞观之治,六骏有其功。

    太宗不仅自撰《六马赞》,还刻石镶于墓室,示至死不能须臾离六骏。是以元人王恽题唐韩干画马诗有句云:“昭陵六骏秋风里,辛苦文皇百战功”,以赞叹六骏之勋绩。

    俗语有“马到成功”之说,正以马之屡建夫功,深在人心。而“一马当先”正以见勇士之奋进。

    马以速度见称而成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选。周穆王以八骏巡行四方,升昆仑之墟。

    传说还因八骏之快捷而缩短了与西王母相会的时间。光阴似箭,而以马之疾驰为喻者,尤所习知,即下智若秦二世,亦深明此理。

    《史记?李斯传》记称:“二世燕居,乃召高与谋事,谓曰:‘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 ”《庄子?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汉张良、魏豹的史传中亦都有“人生一世间,若白驹之过隙”。

    是可见周秦以来,已以良马白驹之快捷喻光阴之迅速。 河图洛书相传为文化之肇端,白马驮经得外来文化之滋润,马遂为重要文艺题材之一,画家色彩,毕现马之威武、飘逸、洒脱、奔腾种种美姿;八骏、六骏以及百马之图永为画家笔墨所至,唐曹霸画马,诗圣杜甫为作《丹青引》诗以赠,佳篇传诵至今。

    近代画家徐悲鸿亦以画马获誉海内外,人争仿作。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的《白驹》之什,就有“皎皎白驹”之句,言良马之毛色,《六月》颂“四牡马癸马癸”,则言良马之强壮。

    诗人笔下,马更是重要写作对象,古诗十九首之“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喻人之不能忘本,魏武以老骥自喻,世传名句。唐宋诗人更多吟咏,杜甫诗集随手翻检,可得咏马之作多首,而汗血善马之刻画,尤令人神往。

    其《房兵曹胡马》诗云:“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7.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总的说来,可分为畜力和人力两大类,畜力交通工具有骡车、牛车、驴车、羊车、大车、驴、骆驼、马等。

    人力交通工具有船、人力车、三轮车、轿和白桥、扛肩、担挑、冰床等。1、骡车,又称轿车,是用骡子驾辕的一种车。

    据陈育丞先生介绍,骡车是辛亥革命前北京的一种主要载人工具。向有“京车”之誉。

    骡车由车身、车轮和车轴、车围、套具四部分构成。车身有车辕、车前盘、车厢、车后尾四部分,主体是车厢。

    车厢有穹形顶棚,有门有窗。官用骡车车轮较高,辐条较细。

    车毂凸形,车轴稍长,俗名“陕西脚”。普通骡车车轮俗称“笨脚”,跑车车轮特别沉重,以免翻车。

    北京骡车的车轴(轴承)很有名,车行时触发出一种极清脆悦耳的响声。车子跑快了时,远远听去仿佛是京剧鼓板“单皮”在“放丝鞭”。

    只有北京的工匠具有制造这种车轴的技能。车围有内围、外围之分。

    外围用蓝布,在距车底盘约半尺的地方向上翻卷,卷起的部分,改用杂色缎,镶以黑缎边缘,名为挽手。内围,下部用杂色缎,镶黑边,名为卧厢。

    上部与车顶多为白色或淡蓝色。夏天,外围两侧各开大小不同的纱窗。

    纱窗之上加蓝布遮阳,下熏黑绸飞瞻,名小帐子。车前也架遮阳,名大帐子,夕阳西下或晚上行车,大帐子已不需用,便撤去。

    夏天,为了车厢通风,撤去里围,只留卧厢及车顶,周围遮以熟罗帘子,以防日晒。雨天,车外加油布。

    冬天,车上罩以灰色或黄色的氆氇雪顶。套具则包括骡子驾辕时用的鞍子、夹板、笼头、缰绳等物。

    鞍子较大者,称为大鞍车,多是王公贵人、满族命妇乘坐的。车夫三人,两人拿辕,一人牵骡,皆步行。

    另有小鞍车,用途较广,人人可坐。清末一些纨绔子弟多在小鞍车的制作和装饰上争奇斗胜。

    北京骡车所用的骡子,多来自陕西,人称“西口”,以颈长、胸宽、腰瘦、胫细者为优。毛色则以“缎子黑”、“野鸡红”、“菊花青”、“墨里藏针”、“香青”等为上乘。

    北京车把式的技术是很高超的。在最繁华的大栅栏,路仅容两车击毂而过,北京的赶骡车者也既能避人,又能避车,绝少事故。

    过去北京的骡车,有自用的,也有营业性的。自用的,无需多说;营业的,就是专门拉送客人的。

    但只有“站口儿”一项。所谓“站口儿”,就是骡车营业者白天在固定的一处胡同口等待乘客赁坐。

    起初多自己赶车,待收入渐厚,便再拴一辆,可雇人执鞭代赶。2、骡驮轿,是用两头骡子驾驮的一种轿。

    这种交通形式实质上是坐轿,但这种轿不是前后2人或4人或8人抬行,而是前后各有一头骡子驾驮着轿杆而行,故称骡驮轿。这种轿比一般轿略大,可坐2人。

    轿内备有寝具,可以躺卧,是适于长途旅行的一种交通工具。一般可日行百里。

    行途中有两人赶骡,一人徒步,一人骑驴。3、驴车,是由驴拉的车。

    过去,北京的驴车很多。后来骡车,马车兴盛起来,驴车日渐减少了。

    驴车也有自用的和营业的之分。自用的驴车,如粮店有自备驴车,外出送货用。

    郊区农民有自用驴车,用以进城拉粪土或卖瓜果蔬菜等农产品。营业驴车是用以拉送乘客的。

    有“站口儿”和“跑趟子”两种。“站口儿”者和营业骡车一样,在一定的处所等候雇客,或送一程,或包车来回。

    “跑趟子”又叫“跑海”或“趟子车”,即赶着驴车沿着一定的路线来回拉客。过去,在天桥到永定门,东四到朝阳门,西直门到海淀等路段,都有趟子车。

    趟子车由某地到某地,是有定价的。因这种车较简陋,定价也很便宜。

    早到的乘客抢占前辕坐处,比较舒适。后来者便盘腿坐在车厢内,比较苦。

    最后上车者,只能坐在车尾,有被颠簸下来的危险。民国以后,这种驴车逐渐绝迹。

    4、牛车,过去,北京的牛车主要是慈善机构育婴堂用以捡拾婴尸的。牛车上有一个大木箱,后面开一洞口,洞上悬一幅黄色布匾,上书“陆地慈航”四字。

    每日拂晓,育婴堂有人赶着牛车到处转,遇到婴尸多为被掐死的私生子便拣拾起来,从洞口放入牛车上的大木箱内。有的被拣回的婴儿尚未断气, 还可以救活,也收养在育婴堂内。

    5、羊车,这是少数人家特地制造的一种小型轻便的敞车,由一头山羊驾车。可以用来驮载一两个小孩外出游玩。

    6、骑驴,驴是既易饲养又较驯服耐力的牲畜。骑驴代步,方便省事。

    从前,北京城内骑驴往来的人多有。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初一日,北京大风,有人骑驴从正阳门前过,被风倦起,落到了崇文门地方,人驴俱无恙。

    北京城内也有人家养驴营业,招客骑行。从新街口到西直门,交道口到安定门,东四到朝阳门等街上,多有这样的营业驴。

    从宣武门到白云观,营业驴更多,以便人们到白云观赶庙会、进香或游玩。所以,今宣武门东河沿街旧称赶驴市。

    这里的驴似乎更有灵性,雇客付钱骑上去后,不用驴夫跟随,驴就主动地驮着雇客快步跑到白云观,停蹄不动,待雇客下来。早在白云观的合夥驴夫拉到客后,用手一拍驴身,驴又自觉地跑回赶驴市。

    这大概是因为这种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往于赶驴市与白云观之间,也就有了经验了。驴,不仅可供人骑,,而且还能驮货物。

    7、骆驼,具有温顺、吃苦、耐劳的天性,用来驮运货物,胜过驴骡。过去,北京西郊石景。

    8.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从古代诗歌看

    马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

    历朝历代的驿站,都备有若干马匹,以供递送文书的人或过往官员骑乘。马跑得快,跑得远,将士出征离不开它。

    但在北京城内,文武大臣上朝,除了少数高官之外,都要骑马。清朝统治者为了保持满族尚武的传统,对于官员坐轿严格限制(上文已经详细谈过),尤其要求武臣必须骑马。

    所以,在北京旧城某些地方,至今仍然可见“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下马碑。清代还有“前引”、“后从”的制度,即官员外出时,无论是乘车坐轿还是骑马,总有若干仆从骑马前导后随,俗称“顶马”、“跟骡”。

    我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已用马驾车,殷代即开始设立马政,是世界上最早的马政雏型。

    周代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秦汉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大规模经营马场,汉代在西北边区养马30万匹,唐初在西北养马70余万匹,在经营管理上又有所改进。

    汉唐盛期,从西域引入良马7000多匹改良军马。当时养马业的兴盛,不仅对国防起了重要作用,还进一步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

    随着养马业的发展,历朝历代积累了丰富的养马经验,在 养马科学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远在周代出现善于养马的非子,善于赶马车的造父,名入史册,传闻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相马家,各家判断良马的角度不同,形成各种流派,为我国古代相马学奠定了基础。赵国的王良,秦国的方九皋,特别出名的秦穆公的监军少宰孙阳,世人敬仰选马技术超群,而喻为伯乐。

    伯乐著的《相马经》,是世界上最早的相马著作,一直流传至今。唐代有其他相马经问世。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马在人类生活、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于评价功绩比喻为“汗马功劳”。可见我国马是古代的一种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下面,有杜甫的一首诗为证:《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杜甫一生怀有远大抱负和志向,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首诗借咏友人房兵曹胡马而言心中之志,充分体现了杜甫蓬勃向上、锐意进取之精神及遒劲豪迈的诗圣风格。

    这首诗非一般咏物诗生硬外加上的言志,而是于咏马之中表现出诗人的情与志。杜甫写马,可谓已达形神俱似之境,首句点明来历不凡(大宛产良马),接着倒装刻画,“锋棱”置前,给人顿生这匹胡马骨峻神清的第一印象;接着诗人尤极善相马的伯乐,观完骨相继察双耳,尖削劲挺的双耳更衬映出马的精悍,复再述马的本领与功力,一个“入”字,韵味十足,侧写马快,正写马疾驰时脚蹄几不落地的飞爽感受;咏马之后转入言志,诗的后两联,借写胡马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杜诗圣极口赞誉这匹宝马良驹能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末联既是言马更又言人,鼓励友人房兵曹,身为兵曹参军,当有万里之志、英豪之气!这虽是激励友人,更反映出诗人自己的壮阔胸襟!当然,只有杜甫的诗歌并不能说明很多问题。还有以下古诗词中名句可以证明马在古代是处在一个什么样子的地位:1、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楚辞?离骚》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5、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6、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 7、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 9、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 11、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 12、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 1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 1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 15、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元?刘因《山家》诗 16、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明?王越《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诗 17、四山旗似晴霞卷,万马蹄如骤雨来。 清?徐《大猎》诗 有许多佳名美誉:千里马、天马、宝马、汗血善马、骏马、老骥、白驹等等。

    唐太宗屡用以征伐的六骏、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骏、汉文帝有良马九匹号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锡以嘉号。髫龄读《三字经》,就知道“马牛羊、鸡犬豕”等六畜,马与牛羊列上珍三品,而马居六畜之首。

    稍长读《幼学琼林》有“录骅骝,良马之号”之句。走到商肆店铺,常见“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的对联,以企盼经营顺利,生意兴旺。

    马在史传中多记有故事,《史记?大宛列传》记张骞使西域,在给汉帝的报告中,盛陈大宛名特产,特指称大宛“多善马,马。

    9.涉及交通或交通工具的古诗有哪些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采薇》

    ⑩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1.《蜀道难》: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古代的道路——栈道。栈道又名阁道,是古代人为了生活及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可见当时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从这首诗来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马,其交通设施是驿站。民间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一站一站送达。

    3.《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古代陆路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晁监(衡),即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与李白,王维等交往颇深。753年,回国途中,遇狂风暴雨阻挡,重返唐,死于长安。虽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如船体比前加大,结构更加坚固,指南针、牵星术、航海图以及季风助航普遍应用),航海活动进人了繁荣时期,但海上的风浪还是阻挡了晁监回国的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