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九语文古诗词赏析

    1.九上语文课后古诗赏析·

    课后古诗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族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是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本诗深刻地揭示了在当时繁重的赋 税压 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

    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

    “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通假字)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赏析: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词的用意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

    辛弃疾生于南宋时代,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是为了讽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旁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赏析: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

    就是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明白如话,却成了发人深思的警句。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而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翻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赏析: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2.求九上人教版任意一首古诗的赏析与评价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评价 宋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这种诗意体验就是虫声新透绿窗纱”写敏感的虫儿首先感知春天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春气暖,虫先知,诗人在“新透窗纱”的“虫声”中感到春天的来临,感受细腻敏锐,贴近生活,富于哲理,落笔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与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3.九上语文课外古诗前五首的赏析

    我可给你全找了(五首) 【观刈麦】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矛盾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

    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

    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月夜】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4.九上语文课外古诗前五首的赏析

    我可给你全找了(五首) 【观刈麦】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矛盾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

    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

    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月夜】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

    5.求九上人教版任意一首古诗的赏析与评价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

    《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 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

    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

    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评价 宋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这种诗意体验就是虫声新透绿窗纱”写敏感的虫儿首先感知春天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春气暖,虫先知,诗人在“新透窗纱”的“虫声”中感到春天的来临,感受细腻敏锐,贴近生活,富于哲理,落笔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与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6.九上语文古文赏析

    王琪《望江南·江南月》赏析 作者:寒砧整理 文章来源:转自网络 点击数:391 更新时间:2004-5-12 【作者介绍】 王琪,字君玉,华阳(今四川双流)人,王珪从兄。

    进士及第,曾任江都主簿。天圣三年(1025)上时务十事,仁宗嘉之,命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制诰。

    嘉佑中,守平江府。数临东南诸州,政尚简静。

    以礼部侍郎致仕,年七十二卒。《宋史》附传王珪。

    著有《谪仙长短句》,已佚。《全宋词》录其词十一首。

    【作品赏析】 望江南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王琪的这首咏月词,借景抒怀,托物言情: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全词写景生动,体物精微,意境悠远,含蓄蕴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满西楼”,写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

    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冰吐鉴”、“玉沉钩”,句式新颖别致。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有顿挫峭拨之妙,而且词意上也颇具匠心。

    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缺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汉迥,风露入新秋”,写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在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

    素娥,嫦娥之别称。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

    结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

    一个“共”字,收到了“一石击双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咏月词,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深长悠远的。

    那清丽潇洒、简约含蓄的风致,确乎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渔家傲 秋思》赏析 湖北省荆州市北门中学 汪帮清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

    7.初三九年级上册古诗鉴赏

    望 江 南这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

    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

    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开头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写她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在这里,作者含蓄地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特别突出了一个“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二是“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寥寥数字便简明地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下面写道:“过尽千帆皆不是”,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

    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下面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

    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

    最后一句“肠断白洲”,说明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8.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会有哪些

    《望江南》温庭筠(九上课内)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范仲淹(九上课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苏轼(九上课内)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李清照(九上课内)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九上课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观刈麦》白居易(九上课外)《月夜》刘方平(九上课外)《商山早行》温庭筠(九上课外)《卜算子?咏梅》陆游(九上课外)《破阵子》晏殊(九上课外)《浣溪沙》苏轼(九上课外)《醉花阴》李清照(九上课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九上课外)《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九上课外)《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九上课外)《望江南》温庭筠(九上课内)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范仲淹(九上课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苏轼(九上课内)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转自手机古诗词殿堂m.diantang.cn/。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李清照(九上课内)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九上课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观刈麦》白居易(九上课外)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月夜》刘方平(九上课外)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商山早行》温庭筠(九上课外)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卜算子?咏梅》陆游(九上课外)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破阵子》晏殊(九上课外)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浣溪沙》苏轼(九上课外)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醉花阴》李清照(九上课外)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九上课外)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九上课外)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九上课外)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9.古诗鉴赏9求咏物言志诗2首+赏析

    黄庭坚的《云涛石》: 造物成形妙化工,地形咫尺远连空。

    蛟鼍出没三万顷,云雨纵横十二峰。 宴坐使人无俗气,闲来当暑起清风。

    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 这首诗咏一块状似云涛的石头。

    首两联从云涛石本身落笔,“造物成形”、“地形咫尺”是写实,却又不是纯客观的描摹,作者借助想象,把它写得恍若横际无涯的真山真水,形神兼备。 后两联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云涛石的风韵,使这块石头的神异之处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宴坐”、“闲来”两句将这奇石的物质实体转化为精神形象,它让人脱俗忘情,云涛石的“神韵”更放异彩。清人方东树评此诗说:“全是以实形虚,小题大作,极远大之势,可谓奇想高妙。

    小家但以刻画为工,安能梦见此境!” 唐末来鹄的《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闲处作奇峰。

    这是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它以特殊的切时切境——夏时、久旱——的夏云形象为喻,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 因为是比喻,所以所喻之理就常有见仁见智之说。

    一般认为诗人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刘学锴在《唐诗鉴赏词典》中则认为此诗概括性很强,人格化的旱云是旧时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 。

    10.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赏析题 谁有

    资源简介:

    诗词赏析专项训练一、《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以简要的语言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二、《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读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的名句:______ ____,______ ___。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 。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简述诗中作者心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沧海是见到的那些实景?2、面对萧瑟秋风,作者却与众不同,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尤其是 这句诗,情景交融,既写出了大海的壮美,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 的烈士胸襟。(提示:此处用《龟虽寿》的诗句填空)五、《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杜牧的绝句寓意极深,本诗有什么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有人认为,《江南春》中的“千里”应为“十里”之笔误,请谈谈你的看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