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骆秉章诗词

    1.左宗棠撰对联集

    左宗棠论及读书最为有名的一幅对联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这是左宗棠年仅24岁时,在二次会试之后,因不甘心出任可以保举为县令的“誊录”,而写下的用于激励自己的豪迈联语。当然,这幅对联后来也就成了诸多志存高远、立志有为的青年才俊,激励自己奋发读书、心忧天下的警语。

    左宗棠一生爱好读书,可谓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他曾有一联说自己“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读书。”

    他还告诫儿子说:“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尔等有成就否,就在此数年上见分晓。”可见其对读书的重视和他自己每日必须读书的认真。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谈书、读书的。一、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何在?左季高有以下对联明示。

    “五风十雨岁则熟,左图右史身其康。”只有经过风吹雨打或风拂雨露庄稼才能成熟,只有多读河图洛书、经史典籍,身心才会健康。

    “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自古以来,只有爱好读书,明理学道,才能造就心地善良、品德高尚、富有爱心之人。

    “人能转世无如德,学可传家只有经。”传家之宝只有经书。

    “经济以诗书为鹄,文章得山海之华。”经世济民要以诗书为鹄钥或鹄翼。

    就是要以诗书为门锁或翅膀。“吟诗妙得忘荃意,读史频闻拍案声”。

    吟诵诗词可得“得鱼忘筌”的惬意,读诗可得“拍案惊奇”的欢心。“读破万卷诗逾美,朝作千篇日未晡。”

    多读书,创作的诗词才更加优美。学养学养,多学才能养才。

    “家藏古史存疑是,天与高才割爱难。”多读书,把自己做强做大,成为高才、大才,不怕没有用武之地,上天或他人想割爱都难。

    “无事时不可或倦,人贤者视其自修。”此联与当代一句名言——“人的区别在业余时间”——当为异曲同工。

    没有事的时候不可倦怠,要珍惜时光多读好书。贤人能士,主要靠自修自学,并非天生或老师教导。

    二、什么时候该读书?什么地方好读书?左宗棠告诉我们:“渔蓑句好真堪画,燕子日长宜读书。”春天宜读书。

    “清荫满阶开画本,古香一榻坐书城。”夏季宜读书。

    “孤云出岫真堪画,远水粘天宜读书。”秋天宜读书。

    “雪窗快展时晴贴,山馆闲临欲雨图。”冬天宜读书。

    “未须百事必如意,且喜四时长见书。”虽然事事如意不可能,但读书不分季节,四时都宜读书,四时读书都是欢喜快乐的事情。

    “松风临水朝磨剑,竹月当窗夜读书。”夜间也应读书。

    三、应该如何读书?左宗棠体会最为深刻:“闭门读书不交人事,脱巾独步时闻鸟声。”读书要耐得住寂寞,要少扎人堆。

    “观书要高着眼孔,作事须守定心知。”读书要多读好书,多读令自己仰视的书籍,要高处着眼,取法乎上。

    “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此联最能体现左宗棠读书的基本理念。

    左宗棠一直“务实学”,强调读书要学以致用,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他一方面非常重视以儒学为正统地位的传统教育,另一方面也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历史、时事、农学等多方面知识,因此,才成就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

    “每读书史多求理道,亨明师匠无忽徽言。”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书信中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

    若陡然信口诵读而无得于心,如和尚念经一般,不但毫无意趣,且久坐伤血,久读伤气,于身体有损。陡然揣摩时尚强调而不求知于理……”他告诫儿子读书要“求之于理”,他还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在从容涵泳以博其义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功夫,所以养心者在此……我不望尔成个世俗之名,只要尔读书明理,将来做个好秀才,即是大幸。”

    “以古今大文为述作,与天地清气相娱游。”“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

    既读万卷诗书,又行万里长路;既读案头之山水,也读地上之文章,方可得神悟、得妙谛。“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

    这是左宗棠为江阴南菁书院题写的对联。读书要读出个中滋味、读书趣味,必当从容读来,不可浮躁,不可囫囵吞枣,不可断章取义,不可浮光掠影。

    四、要读书还得爱书、藏书。正如俗谚所云:“我们改变不了气候,但可以创造小环境。”

    藏书便是自己给自己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万卷藏书宜子弟,诸峰罗列似儿孙。”

    藏书万卷,不仅给自己创造良好读书条件,更主要的是为子孙创造读书环境,提供读书榜样和氛围。“几亩荒园都种竹,数间茅屋半藏书。”

    荒园种竹是以警心、静心;茅屋藏书堪称书痴、书虫!“负郭无田荒园种竹,传家有宝茅屋藏书。”左宗棠是晚晴名臣,著名爱国将领,曾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堪称功勋盖世、文武兼通,军政兼备、德高望重的旷世奇才,但他却一生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他“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刚明耐苦,布衣蔬食”,所以“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但他却“奇书已聚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不留金银,仅把藏书作为传家之宝,既令当今一些为后辈子孙留房、留车、留钱财的长辈汗颜,也值得深思!姑且辑录这些,有些理解也不一定准确。

    2.文言文《习惯说》的阅读,既答案

    文章翻译

    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刘蓉)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人处于习惯之中不得了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编辑本段包含道理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文章注释

    蓉:作者自称。 少:年少,年龄小。 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 俯:低头。 弗得:没有心得。 旋:徘徊。 径尺:直径一尺。 浸(qīn侵)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 履:踩,走。 踬(zhì):绊倒。 若:总是。 先君子:就是自称死去的父亲。先:称已亡故的前辈时用的尊称。 语之:对他谈了这件事。语:告诉。 何……为:那里还谈得上……。 顾:看。 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蹶(jue)然:猛然。 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 既:已。 窒:心中觉得阻塞。 宁:安宁。 中(zhòng众)人:击中、深入于人。 嗣:后来。 猝然:突然。 中:深入影响。 说:文体的一种。 中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 适:适应。 故:缘故。 窒焉:受阻碍的样子。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刘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号霞轩,清代湖南省湘乡县人,是桐城派古文家,他做过曾国藩的幕客,与郭嵩焘、罗泽南有往来。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翼王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百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由刘蓉等人力劝乃止。从罗泽南援武昌,将左营,克崇通,与胡林翼会师攻蒲圻,弟刘蕃先登陷阵中枪亡。扶榇归养,无意再出。曾国藩、胡林翼均疏荐才堪大用,诏出治军。十年佐骆秉章督四川军务,荐擢知府,选将练兵,举萧启江、刘岳昭、黄醇熙三军入川,未三年,四川太平军全被镇压,擒石达开。同治元年,督军川北。二年七月授陕西巡抚,回湘增募,进屯陕南。四年克阶州,受言官妒议夺官,十月复职。西捻入陕,率军堵击,溃于灞桥十里坡,免官终养。刘蓉为人勤奋好学,写了不少古文、诗词,“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就是出自于其散文《习惯说》的名句,选录自《养晦堂诗文集》。曾国藩评“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养晦堂记》)。著有《思辨录疑义》、《养晦堂诗文集》等书。

    3.刘蓉的简介

    《养晦堂文集》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翼王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百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由刘蓉等人力劝乃止。从罗泽南援武昌,将左营,克崇通,与胡林翼会师攻蒲圻,弟刘蕃先登陷阵中枪亡。扶榇归养,无意再出。曾国藩、胡林翼均疏荐才堪大用,诏出治军。十年佐骆秉章督四川军务,荐擢知府,选将练兵,举萧启江、刘岳昭、黄醇熙三军入川,未三年,四川太平军全被镇压,擒石达开。同治元年,督军川北。二年七月授陕西巡抚,回湘增募,进屯陕南。四年克阶州,受言官妒议夺官,十月复职。西捻入陕,率军堵击,溃于灞桥十里坡,免官终养。刘蓉为人勤奋好学,写了不少古文、诗词,“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就是出自于其散文《习惯说》的名句,选录自《养晦堂诗文集》。曾国藩评“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养晦堂记》)。著有《思辨录疑义》、《养晦堂文集》等书。

    4.文言文<习惯说>的翻译

    《习惯说》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

    [1]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

    [2]浸(qīn侵)淫:渐渐扩展。

    [3]中(zhòng众)人:击中、深入于人。

    刘蓉(1816--1873),清代文学家。“蓉”一作“容”。字孟蓉,号霞仙。湖南湘乡人。诸生出身。曾在乡办团练,从曾国藩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任四川布政使,同年石达开军入川,奉命赴前敌督战。石大败,自投清营,他将其槛送成都,酷刑处死。次年调升陕西巡抚,督办全陕军务。后为张宗禹所部西捻军所败,革职回家。著有《养晦堂诗文集》、《思耕录疑义》等。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刘蓉不禁感慨道:“习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5.清代湘军将领刘蓉的基本情况

    刘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号霞仙,是桐城派古文家,他做过曾国藩的幕客,与郭嵩焘、罗泽南有往来。

    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翼王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百余艘。曾 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由刘蓉等人力劝乃止。

    从罗泽南援武昌,将左营,克崇通,与胡林翼会师攻蒲圻,弟刘蕃先登陷阵中枪亡。扶榇归养,无意再出。

    曾国藩、胡林翼均疏荐才堪大用,诏出治军。十年佐骆秉章督四川军务,荐擢知府,选将练兵,举萧启江、刘岳昭、黄醇熙三军入川,未三年,四川太平军全被镇压,擒石达开。

    同治元年,督军川北。二年七月授陕西巡抚,回湘增募,进屯陕南。

    四年克阶州,受言官妒议夺官,十月复职。西捻入陕,率军堵击,溃于灞桥十里坡,免官终养。

    刘蓉为人勤奋好学,写了不少古文、诗词,“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就是出自于其散文《习惯说》的名句,选录自《养晦堂诗文集》。曾国藩评“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

    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

    (《养晦堂记》)。著有《思辨录疑义》、《养晦堂文集》等书。

    6.身无半田,心忧天下

    整句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上联讲立志。

    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家无半亩土地,收入难以解决温饱,心里却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心忧天下,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句意。

    他的《感事四首》的诗句“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也反映了他的这种“义与天下共安危”的志向。 下联讲读书。

    “读书万卷”乃借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极言阅读之广。“神交”,这里是指彼此没有见面,但精神相通,互相倾慕。

    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读书万卷,就是与许多智者交谈。

    作者认为,只有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向古代贤哲仁人请教和作精神上的交往,才能发挥所长,经世致用。作者还指出:“读书可以养性,亦可养身,只要工夫有恒,不在迫促也”(左宗棠家书: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一日《与孝威》)认为“读书静坐,养气凝神”乃延年却病的好办法。

    读古人书,须设身处地以想; 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 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的这一联对于如何神交古人、心忧天下会有启发,可把两联同时品读。

    通俗点来说,就是自己就算连温饱也成为问题,也要为国家效力,为天下担忧。

    7.古人评价《诗经中的小雅.采薇》:千古绝唱,好在末章那么采

    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

    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8.评价石达开、

    摘自百度百科,如有帮助,王能采纳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甚至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和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对手评价 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们对石达开的胆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不只如此,他还赢得了众多与他敌对立场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与他为敌的许亮儒对他的英雄气概与仁义之风钦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国外评价 在有关石达开的各种评价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传教士麦高文通讯中的一段话了:“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 电师”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

    9.骆姓的诗人和名人

    姓氏骆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名第132位,古代的有骆宾王、骆仕廉、骆问礼、骆日升、骆从宇、骆秉章、骆成骧,近代现代的名人有骆介子(国务院参事、原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早年参加过北伐。

    曾获澳洲雪梨大学政治学硕士、文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法学博士学位)、骆炳贤、骆承烈、骆沙鸣、骆尚骅、骆文光(高级工程师)、骆锡耀、骆祥发、骆胜、骆传洲、骆光明、骆春墀(工程师)、骆焕香、骆家刚、骆家宗、骆景茂、骆成龙、骆伟里、骆文胜、骆作华、骆理学、骆家辉(他是第一个担任美国谈笑自若的华裔肉食品, 骆家辉在1997年至2005年任华盛顿州州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华裔及亚裔州长,2009年担任美国商务部部长,他卸下州长职务后仍活跃于美国政坛。在美国总统选举中,骆家辉先是担任希拉里的竞选委员会全国主席;在奥巴马赢得民主党提名后,骆家辉转而支持奥巴马。

    )、。

    10.文言文 习惯说 的答案是什么

    原文

    习惯说(1)

    蓉少时(2),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3)。俯而读(4),仰而思;思有弗得(5),辄起绕室以旋(6)。室有洼,径尺(7),浸淫日广(8),每履之(9),足若踬焉(10)。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11):“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12)?”命童子取土平之(13)。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14),如土忽隆起;俯视,地坦然(15),则既平矣(16)。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17),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18),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19),则反窒焉而不宁(20)。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1]

    注释

    (1)说:文体的一种,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2)蓉:作者自称。少:年少,年龄小。 (3)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 (4)俯:低头。 (5)弗得:没有心得。 (6)旋:徘徊。

    (7)径尺:直径一尺。 (8)浸(qīn)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

    (9)履:踩,走。 (10)若:总是。踬(zhì):绊倒。 (11)顾:看。 (12)何……为:哪里还谈得上……。

    (13)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14)蹶(jué)然:猛然。

    (15)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 (16)既:已。

    (17)中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影响。 (18)适:适应。 (19)故:缘故。 (20)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塞。宁:安宁。[1]

    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我的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人处于习惯之中不得了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1]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养晦堂诗文集》。文中揭示的道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培养好习惯,还是克服坏习惯,都应该从少年时期开始;因为这个时期,是形成各种习惯的最初阶段,培养好习惯容易,克服坏习惯也容易。正如文中所说的:“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而一个人在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也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1]

    作者简介

    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轩,清代湖南省湘乡县人,是桐城派古文家,他做过曾国藩的幕客,与郭嵩焘、罗泽南有往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