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古诗词信用的典故

    1.求有关诚信的古诗词和小故事(成语典故)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南北朝时,有一个非常老实的人,叫明山宾。他当州官时,因开仓济贫得罪朝廷,被罢除官位。

    有一天,他看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便把父亲留给他的瘦牛去集市上卖了。可是回到家中,从妻子口中得知这头牛曾经患过腿疾,就急忙跑到集市上,找到买主,跟他说明情况,并主动退了一半的钱。周围的人都赞叹不已。

    ---------------------------------------------------------------

    人尽其责,诚实守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2.谁有有关古代诚信故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

    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里还有更多: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

    3.关于诚信的诗句

    一、关于诚信的诗词名句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人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战国哲学家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韩婴,汉朝诗论家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宋朝哲学家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杨简,宋朝学者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12.言忠信,行笃敬。--论语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德国诗人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19.诚实最好的政策。--弗兰克林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二、关于诚信故事1)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

    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

    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

    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

    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

    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

    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

    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2)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

    4.关于诚信的诗句

    一、关于诚信的诗词名句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人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战国哲学家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韩婴,汉朝诗论家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宋朝哲学家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杨简,宋朝学者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12.言忠信,行笃敬。--论语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德国诗人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19.诚实最好的政策。--弗兰克林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二、关于诚信故事1)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

    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

    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

    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

    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

    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

    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

    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2)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

    5.中国诗词常用的典故什么

    60。

    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 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 项技术的专家。 61。

    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 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2。

    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3。

    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 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4。

    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 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5。

    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 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 听、恭听。 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 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6。 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 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7。 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比喻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68。 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 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69。 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 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0。 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 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 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 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 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 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在此已成为 传书的信使。 71。

    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 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2。

    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 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3。

    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 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4。

    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 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5。

    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 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6。

    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 谦没有才能。 77。

    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 人的心。 80?捉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 比喻代人写文章。

    81。 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 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 住宿。

    82。 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 对文稿细加修饰。

    83。 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 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 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 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 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 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

    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 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 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 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 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 信,岂上望夫台。”

    86。 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 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 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 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 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 “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87。

    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 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 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 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 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 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 例:这 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 会。

    88。 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 扰边境。

    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 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喻为国忘家。

    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 丨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 89。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 i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 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喻杀敌报 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 丨故,千村落寥。

    何曰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 |清河洛。” 90。

    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 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 固定不动。 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 |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 |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

    后 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 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6.历史故事100字

    你好! 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韩信报恩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

    7.守信的诗句

    ”,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

    近代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弘一大师说过:“内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诚,乃立于天人合一与性善论之上,无道乃诚也。”

    西方人说: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中国人说:无信不立。

    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诚信像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诚信是前进的路,随着开拓的脚步延伸。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

    汉代将军季布,重于信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史记·季布栾布别传》有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民间的生意人,门脸上还常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

    自古以来,讲诚信的人常常会留下好的口碑,受人敬仰;不讲诚信的人往往会身败名裂,为人所不齿。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