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江油青莲太白碑林的赞颂诗词

    1.江油诗歌小镇有哪些景点

    这里,是诗仙太白的故乡。

    有“三绝”之称的太白碑林、耸立在天宝山巅的太白楼、李白少时故宅陇西院、祭祀诗仙的太白祠、李白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坡古渡……

    在这里,有太多关于诗仙的传说。

    影响李白一生的“铁杵磨成针”、让李白文才富丽俊逸的“梦笔生花”、有李白母亲因“浣纱得鲤'',又梦见长庚星入怀而生李白的神秘故事…

    这里,李白的浪漫风骨。

    诗歌大道的蓝花迎客、水上集市的诗画休闲、春江花月夜的如梦如幻、大地景观的绚丽花海……

    2.李白故里的李白诗文

    如下:

    《雨后望月》

    西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台,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 对 雨 》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绵。

    古岫披云毳,空庭织碎烟。

    水红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诗中描写的景色看,与青莲乡环境相符合。如“一条江练横”应指盘江,“古岫披云毳”指远望大匡山、戴天山、紫云山的薄雾云纱,“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描写了盘江之滨、青莲坝农民的农耕图。

    李白故里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场(今属四川江油,不过还有说法,是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25岁离蜀,在蜀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场南渡口原有“太白故里”碑,今已迁祠内。故里前有匡山如屏,后倚天宝、太华诸山,峰峦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点有太白碑林,陇西院、太白祠、名贤祠,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楼、月园墓等,已列为省级文物单位。李白曾在湖北安陆居住过。

    3.畅游李白故里的作文怎么写

    昨日,趁着暮春的一个周末,我随着父母,来到了李白故里,作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去朝圣千百年来被世人久久称颂,在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心境是异样的激动。难以表述的言语和那些感动,时时地涌入心怀,我只能静静地走近李白,走进他闪耀了千余年的诗歌里,读着真实的李白和他那璀璨的文字。

    李白故里位于江油市青莲镇,地处绵阳与江油两城市之间。青莲左有濂水环绕,右有涪江环抱,山水灵秀,仙气飘渺的意境。再加之沿途那一律白墙红(或黄)木,三角形瓦砾屋顶,以两层楼居多的颇具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更给了这个在唐代就是古绵州的重要城镇,添了几许古老而神秘的色彩,也增了不少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们踏上了这片充满古代诗歌气息,一代“诗仙”的故地,走在由长方形石块铺就的平整的路面上,这里没有喧嚣,有的只是少有的一份宁静,绿树,翠竹,石条小路都静静地躺在那儿,偶有古筝弹奏的带有古代韵味的乐曲,时时扣击着清净的耳畔,落入了闲来自得的心灵。

    走近李白,更多的是要走入太白碑林,去觅寻他光辉闪耀的文字,让心久久地徜徉于诗歌这一古老而又现实的感动中。太白碑林分为地碑、圆柱碑和石碑三种,均由古今历朝历代书法家,为李白诗词挥毫所著。穿行于这片诗歌的园林间,用心去谛听那些久远了的声音,在这个心绪浮躁的年代里,唯有在这里,才能很冷静地去品读“诗仙”的心音,这些熠熠生辉的诗词,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留于后人的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穿过碑林,拾级而上,我来到了有三层楼高,木质结构的太白楼下。小憩片刻后,素来永不言弃的我仍然决定爬上塔楼的最高层,去一览全景。太白楼的楼梯,是只能容一人行走的极窄且陡的通道,我们一路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终于到了最顶层,登高远望,整个青莲镇的美景尽收眼底。只有在登上太白楼的这一刻,我仿佛觉得自己走进了盛唐诗歌的塔尖中,回溯远古,耳边似乎被那些抑扬顿挫的诵诗声所占据,所感染。

    走近李白,自然要去他的居住之地游览一番。走过长长的石条小路,我来到了李白的故居,走进千年的历史,那些班驳的碎片依然闪烁着其独特的光辉,许多的尘埃落地,可思想和感动犹存。那青油灯和纸、墨、笔、砚构成的书房,其深邃的寓意有着怎样的广袤空间,那些构筑李白一生的情感文字,就是在这里孕育,并牢固地根系这方土壤。这些诗歌的情怀,并没有因年代的远去而沉寂,而消失,而是因了其璀璨的光芒,更加明媚地走进今天,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这次走近李白,还走进了他的许多雕像,在神态各异样的塑像群中,我尤喜爱他的那尊坐像。他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斜斜地靠着,仰着头,杯酒握于手中,许是在仰天作诗,释放他那豪迈的心胸与气概;亦或是在沉思着什么,但也高高地仰着头颅,对天冥想。这许是李白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吧,他的浪漫,他的游侠,和他真真实实的感情,从这尊坐像上,都能一一读到,并且领悟于心间。这就是李白的思想和其诗歌,在穿越了长而久远的时光隧道中,仍弥新于千年之后的子孙后代。

    当我走出李白故里时,一抹阳光正好照射在我的跟前,悠远的古乐仍停留于心际,古老诗歌的精髓,随着这一地点点的光亮,顺着风情万种的春风,爬满了我的额,和我灵动的,想要舞蹈的指尖。

    4.有关碑林的诗句

    《大唐中兴颂》占据了碑林大部分壁面。

    《金石萃编》称“碑高丈二尺五寸,宽丈二尺七寸”③,高宽都在450厘米左右。左行直书,21行,满行20字,不计题名款署,序颂共有263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

    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

    上皇还京师。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

    若令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

    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

    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

    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

    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

    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

    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

    可磨可镌,刋此颂焉,于千万年。”就在安史之乱基本结束的这年,历经离乱之苦的元结感到“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乘兴写下了这篇颂文,所谓“歌颂大业,刻之金石”是也。

    作为亲身经历战乱,曾经领军平叛的元结,理所当然地对战乱平息表达了欢欣鼓舞之情。碑文后署“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771年)夏六月刻”,从撰文到刻碑,过去了整整十年光阴,只是这时的元结似乎不再像当年那样激动了,刻碑前夕所增的颂文末尾六句稍显勉强,“末篇三章颇辞费,笔力未能复铿锵”。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